要我读起书来,一定是永不停止,只要看那么一页,就会想去看第二页、第三页......最后,看着看着,就把一本书看完了。
有一次,我回到家,写完了作业,便拿出了我最喜欢看的《查理九世》,我趴在床上,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正当我读到:“唐晓翼得了卢伽雷氏症时”只听,吃饭啦!我爸又在用他的大嗓门喊我吃饭了,我回了一声:好的,等一下就来吃!我埋头苦读起来。
这一等,10分钟过去了,老爸又来催:吃饭啦!菜都要凉啦!好啦,好啦!马上来,催什么?我不赖烦的回了一句。又埋头苦读起来。
再一等,20分钟过去了,老爸沉不住气了,扯着嗓子喊道:你到底吃不吃啊!这才几点,急什么?我答到,都40分钟过去了,你到底想不想吃啦?不吃我洗碗了,老爸生气的说。啊!天啦!都40分钟过去了,我还没吃,不会吧!我难以置信的说。我跑去看了看钟,还真是40分钟过去了。老爸说:我看你啊!是看书看的'忘乎所以了,无法自拔。我不好意思的吐了吐舌头。
其实,我还有看书看到作业都没写,打卡没打,睡觉不睡的程度,有一次,我晚上偷着看书,一大早起来便没有了精神。
一天晚上,我收到了我舅舅送给我一本关于太空知识的书,收到这本书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好似如鱼得水一般,我翻开这本书的扉页,看到了一个宇航员在月球上漫步,我被这一幕吸引住了,继续往下翻,我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一读就一个晚上,把这本书读完了。
啊!读书真令我着迷。
没有离别,没有改变。
就算枯朽,也不会离开熟悉的一切,
和我爱的家人、朋友、同学永远在一起。
我想当一棵树,
伸出所有的根须,
拥抱着脚下的土地,
静静地伫立,从昼到夜,从冬到夏,
保护大地土壤,
防止洪灾泛滥。
我想当一棵树
拥有无数叶子
为人们遮雨、挡风,
微风里沙沙作响,
为小朋友讲述绿色的故事。
我想当一棵树,
制造很多氧气,
让老弱病残者们呼吸,
在心湖里荡起些微的涟漪,
树立生存的信心。
我想当一棵树,
暗夜里升起一树礼花,
在人们心头留下久久的灿烂,
再让一朵朵快枯萎的花,
到山野里安家
拉起小草的`手
送给大地妈妈一幅美丽的画。
我想当一棵树,
秋风中让落叶快乐的飞翔
无论到什么地方,
都送去鸟语花香。
我想当一棵树,
拼命向上寻找发展空间,
在旷野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
身体也会努力地向斜上方延伸,
枝条也能尽力地向外拓展,
以争取一份那无穷无尽的阳光。
我想当一棵树,
学会他的坚强,
即使野火烧了枝叶,
雷公公劈断了枝条,
也会脚钉在地上,
忍着锥心的疼痛,
拼命地踮起双脚,伸长手臂,
默默地挣扎着穿上新的衣裳。
我想当一棵树,
学会沉默,少说大话,
直直挺立着,
不东摇西摆,
学会幽默,乐观向上,
成为一种时尚。
今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体现“在关注生活中学会思考”的理念。
首先,整份试卷的选材凸现了“人与生活”的`主题,语基部分的“住”、文言文阅读的“食”、小说阅读的“行”、非连续文本的“衣”,都反映日常的生活。更直接体现理念的是作文题“让我想一想”。
首先,审题的难度较小。此题选用了学生最常见的直接命题形式,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甚至没有导语,因为“让我想一想”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语,也是学生的常用语,无需任何辅助条件即可理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想一想”呢?遇到某个问题,某件事或处于某种情境之中,这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常态经历。为什么要“想一想”呢?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停下来想一想,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答案,找到更好的方法。停下来“想一想”是让我们明白独立而深入的思考在学习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对学生而言,尽管思维活动几乎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现象,但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
如果说去年的作文题力图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为人着想,偏重于情感的培育,今年的题目则立足思考,体悟生活,既重感性,又重理性。其次,选材的空间很宽。“思考”的行为是离不开生活的,因为思考的内容常常就是生活本身。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或者社会生活,都值得用心“想一想”,于是,可“想”的问题,也就成了学生自由选择的广阔天地。题目力求引导学生不要只忙于题海,而忽视了对我们身边的人、事、物的思考,对生活的体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里,有时我们要学会停下来,静一静,想一想。总之,今年的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力求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思考人生,体悟生活,对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与语文素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语文:稳中微调,关注“课本和生活”
如果说今年的语文中考卷是一只飞翔的小鸟,那么,课本和生活就是它的两个翅膀。
首先,在继承传统中体现稳中微调。试卷采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形式与去年一样;全卷阅读总量5000字左右,与去年基本相同;题量为18题(含作文,也与去年一致,给学生留足阅读、思考的时间。从题型上看,所选材料多在课本中学过,在生活中见过,在平时学习、复习时练过。学生拿到试卷,会有熟悉感、亲切感。从导向上看,试卷选用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车夫老马》作为小说阅读素材,在去年考查《童年》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试卷的“微调”主要有两处:一是将字音字形题调整为全卷的第1题,且改为选择题,降低了难度。二是将古诗的考查放到“非连续性文本”中,有利于学生利用相关材料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第二,在联系课本中关注实际学情。试卷选材有的直接来自课本。如填写诗文名句、出处或作者,解释古文中加点词的意思。有的灵活运用课本。如从语文课本中选几篇鲁迅先生的文章汇编成集。有的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如第5题的素材选自萧乾的《北京城杂忆》,而课文《吆喝》也出自这本书;与课文同出处的还有古文,文言文阅读材料《养生》与课文《记承天寺夜游》都出自苏轼的《东坡志林》,且语言风格一致。
第三,在贴近生活中考查语文能力。试卷以“人与生活”为主线。在“积累与运用”部分考查用比喻句描写初中校园,给“搭棚的”下定义,选用建筑学家梁思成的作品集为例,这是突出一个“住”字;古文选用苏轼关于“养生”的,体现一个“食”字;《车夫老马》与“行”相关;非连续性文本则围绕“衣”字组材。可见,试卷引
“不——让我自己想一想!”我的声音让我自己都吃了一惊。
妈妈本来低着头,她突然抬起头,疑惑地看着我。
是啊,我从来都没有自己想一想——
从来都是这样,我要上什么小学,初中在何处,高中报哪所,大学以后走向何方……我从没有自己想过,也没让自己想过。因为妈妈把这一件一件的事都如折衣服一样,一件一件塞在我人生的衣柜中,今天穿什么,明天穿什么,我不需要思考,也没权利选择,当然,我又早已习惯,习惯让妈妈去想,让她去操心。
然而,当妈妈让我上高中后报理科时,我沉默了。
“理科好啊,现在金融行业,高新技术产业那么发达,就业更方便。”妈妈顺理成章地,胸有成竹地,一点一点规划着我的人生。
然而,那些话语却如一只又一只乌黑的老鼠,溜进我人生的衣柜,把那一件又一件名叫“未来”的衣物撕咬得粉碎。不,那不是我想要的.未来——
一本《唐诗三百首》,陪伴在我的身边,感觉像浸在蜜罐中一样沉醉。李白是我心中的超人,杜甫是我眼中的法师,他们用自己的诗织成一匹匹色彩斑斓的布,为我的童年穿上美丽的长裙。
我想起自己如钉子一样扎在椅子上,长出尾巴在凡尔纳笔下的海中遨游,长出翅膀在法布尔书中的草丛中觅食,化身巨人在斯威夫特笔下的利立浦特王国行走,化成长尾燕在高尔基书中的树梢上长鸣……一本又一本名著,用它们的双臂拥抱着我,感化着我。
然而,当我想起一张又一张白纸黑字的试卷,那千篇一律的函数图像,那大小写都死死计较的元素符号,那撑着腰的三角形……不,那不是我的未来,不是我想要的未来。
让我想一想!
“妈妈,我上高中后,还是选文科吧!我想——”
“女儿长大了嘛。”话音未落,妈妈眼中却泛出了一丝笑意。
她重新拾起刚落下的筷子。
“哟,是什么让你有自己的想法啦?”妈妈眯起眼。
“我想要自己的未来。妈妈!”我看着妈妈,笑着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