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干就干,我先拿了一块布,踮手踮脚地走到它身边,用布把它的眼睛立刻蒙住,这样就可以开始骑了。我大步一跨,一屁股坐了上去,可那鸡机灵得很,连忙把身子一抖,我便摔了一个四脚朝天,像一只大乌龟翻了一个身一样,它还用嘴把布啄掉。等我爬起来后,心中早已怒气冲天,想:此仇不报非君子,我跟你没完。
说完把头一扭,气呼呼地跑进了家了。
我坐在椅子上,静下心想对策,想着想着,不知不觉中以到了下午,我伸伸懒腰站起来,报仇的事早已望得一干二净了。到晚上再想起来的时候,仔细想想,不禁大笑起来,鸡是什么东西,我骑在它身上,当然会做出这种反映,我还要斤斤计较,真是不应该。
想完,我一溜烟跑到厨房,抓起一把米往园子里跑,向公鸡赔偿我的“不是”。
何谓朋友?和你关系好的人?帮助过你的人?不打不相识的人?甚至只见过一面,请你吃过一顿饭的人?
是的,这些都可以叫朋友。朋友真是越来越多了,无论什么人,都会谦虚的叫你一声朋友。或许你会觉得很好笑,但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朋友——哪怕后来再也没遇见过,联系过。
还有些朋友,表面上看上去对你很好,心中却是像一个刮着呼呼阴风的无底洞,也许这就叫做城府。他们一心只想着把你榨干,吸干,把你利用起来,当作自己的'挡箭牌,烟雾弹。而你还是若无其事地和他玩着,并信誓旦旦的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这个骗局是多么温馨,有多么残酷啊。
我是也许一个不折不扣,完全可以说是特务的人了。在小学时,身边总是有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可是那两个朋友间的明争暗斗,为了在朋友眼里使自己不被欺骗我都看在眼里。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就这样,我每天都在一个个朋友之间小心翼翼的穿梭着,穿梭着。有人说,那是孤胆英雄;有人说,那是奸佞小人。
朋友,这两个字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真正的朋友们隔开,又把陌生的朋友聚拢在一起。想要逃出去,必须被割得遍体鳞伤吧。
我只想逃脱,尽量缩小自己的心。只想说,谁愿明白我的痛苦和孤独——那感觉就像自己和自己在演一场独角戏,台下没有任何观众的一场戏。就这样一直无休止地,自己演下去吧宁可这样,我愿意再也没有人和我做朋友啊。
朋友,或许只是一个概念吧。或许不真的存在 所以,朋友,我想告诉你吧。
真正的朋友,还是多少有点期望遇见的呢。
高考状元历来备受关注,其成才的原因与他的家庭背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20xx年北京省理科状元熊文昂一句“现在的状元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那种”引发众人感慨:寒门再难出贵子。
可是寒门真不出贵子吗?20xx沧州理科状元和20xx年河北王心仪的傲人成绩,以及他们的困难家境分明在说,非也。王心怡更是发表文章《感谢贫穷》来感谢贫穷使它成才。
在我看来,一味认为寒门难出贵子不可取,而大力赞美贫穷也不值得称赞。贫穷就是贫穷,并不是一笔可以让人受用不尽的财富。我们应该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贫穷给予我们的毅力与信念。
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描写了种种自己求学时的艰苦与困难,却没有说要求马生也要像自己一样,忍受贫穷与求学路途的痛苦后才能学有所成,而是要求他借助更好的条件,发奋读书,不沉迷于享乐之中。由此可见。贫穷并非人成才的助推剂,他的确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但是有意志接受贫穷的人,即便没有贫穷,他们也一样能够成功。
因此我们没有成功时,不能够以“我没有贫穷的磨练,所以才没有成功”这一的借口来搪塞。相反,我们应该学习的是那些从贫穷走到成功的.人面对生活中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应该学习接受自己无法决定的环境,并从中拼出自己人生的能力。正如庞众望在日记中的话,“既然苦难选择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不如意和不顺心的事,如果我们件件都为之悲伤,为之彷徨,那就永远只能在彷徨中空度一生,碌碌无为。只有奋起拼搏,努力将不如意踩在脚下,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面对命运的枷锁,有人害怕了,屈服了,自甘成为命运的奴隶。有人却如庞众望,王欣怡,甚至贝多芬,与命运奋起反抗。呃住了命运的咽喉,微笑着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英雄。
每个人都不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孩子。人生路上总有许多阻碍,有贫穷或者残疾。这些东西都不值得我们去感谢或者追求。但是当这些东西出现在你的人生中时,迎上去,用你的智慧和勇气将它变成财富!
近年来,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一个个洋节来势凶猛,大有反超中国传统节日、喧宾夺主之势,无怪乎有人要惊呼“抵制外来文化侵略”,无怪乎有学校要封校禁止过洋节。
然而,洋节真的能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吗?这么想未免太缺乏文化自信了。承载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统节日,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盼,千百年来,何曾间断?
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观念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消费行为上面。其实,各种各样的洋节在中国的火爆,正是得益于很多商家把洋节包装得无比热闹,助推了洋节在中国的流行。中国年轻人过的圣诞节,是舶来品,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只有热销的平安果;没有安详和宁静,只有喧闹和沸腾,又何谈文化冲击?
过洋节并不一定代表着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冷落,这只是说明了年轻人对新事物的一种好奇。就像你觉得苹果好吃,但有一天你发现橘子更好吃,但你并不一定会因为橘子好吃而不爱吃苹果。
黄佳明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困境及其出路》中说:“圣诞节的温馨、愚人节的娱乐、情人节的浪漫、万圣节的疯狂,都因给不重视传统文化而变得平淡的年轻人的生活,增添轻松愉快的时刻而备受青睐。”也正是如此,年轻人过洋节的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文化信仰,而是因为轻松愉快。这些洋节在西方和在中国显然有着不同的内涵,有着不同的本质。年轻人过洋节,不过是拥有了一个可以用来狂欢的日子,甚至不过是“逗乐”而已。
所以,年轻人热热闹闹地过几个洋节,算不上“节日殖民主义入侵”,也并不代表着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了冲击。如果说中国的传统节日被人们淡忘了的话,那每年春节前夕也就不会出现所谓的“春运”了。之所以传统节日并没有受到那么多的关注,首先是因为我们的传统节日讲究的是团圆,要求自家亲人欢聚一堂,而离其他朋友较远,这也就不利于制造这么火热的气氛。如果担心传统节日受冲击,那不妨改进传统节日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让传统节日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最后,我想再说明一下,洋节热是经济发展与全球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中国的节日实际上也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传播到了其他的国家,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因此,当传统节日遭遇洋节,我想没必要“一山不容二虎”,没必要一定要让东风压倒西风,也没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大大方方、快快乐乐地过个洋节。
点评:文贵从容。作者以文化包容的心态,乐观面对洋节的盛行。文章开篇即点明洋节是舶来品,消费影响多于文化影响,并用一个幽默的吃苹果和橘子的比喻说理,以小见大,举重若轻。接着作者指出洋节的热闹也无非是“逗乐”,不必大惊小怪,诚惶诚恐。文末,作者指出,传统文化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要不断改进、创新,以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让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走向世界。全文层层深入,思路开阔,有较强的思辨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