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公交车站,正确来说,我喜欢“躲”在公交车站。
走进站台,沉重的书包压在我的肩上;更压在我的心上,“成绩是不是比一切都重要?”我默默地想着。走到车站一隅,蹲下来,试着让肩上的负担减轻些。我冷眼看着周遭走来走去的人群,感觉好多了,因为没有人认识我、知道我、在乎我,在这里,每个人都是陌生人,彼此之间就只有“擦肩而过”的缘分,走出这里,大部份的人就如同阳关道和独木桥般——再也不会“再见”。
我蜷曲在角落,可以静静想着自己的事,不会有人干涉、也不会有人打扰,对我来说,这是很幸福的。在家或学校,我没有任何一丝空闲来思考我想要去想的事,没有一点空间来让我喘口气,就是一秒也没有,因为我只有在独处时能放下心防、也只有此时能任我天马行空地沉思。所以,这块小小的、短短的──甚至对其他人而言,完全不足以为道的──时间与空间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在这里,我可以贪婪地呼吸陌生的气息,用力想着我的“人生哲理”。
某一天,我望着来来去去的人群,忽然有了一丝感悟。人生,何尝不像这车站,许多人来回、许多车经过,然而,那也只是转瞬间所发生的事。许多人来到我的生命,但他们终究会走的;许多事发生,可它还是会过去的。到最后,只会剩下我自己和回忆罢了!所以,何苦需要在此时为难自己呢?做人就应该保握当下,给自己多留下一些快乐的回忆,不要再小心翼翼地迎合他人了!
这一天,是我生命中的转折点。
我喜欢车站、喜欢躲在车站里,它让我有空间独立思考。我也感激它,它让我知道把握当下,并领悟人生的渺小及光阴似箭。因此,我喜欢,躲在车站一隅凝思。至今,我仍默默思考着,凝望着眼前的车站,令我不禁会心一笑,它,在我心中激起一阵阵涟漪……
一拨来了,一拨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又走了……早晚高峰时间的车站上,变的永远是人,不变的永远是等车人的心情。
红日初升,我急匆匆地赶到车站,各路人马不约而同地如期赶来:有穿着时尚的小白领,夹着包的男士,提着菜篮的老人,戴着头盔的工人,更有像我样背着书包的学生,都希望在这宝贵的早晨先人一步。我们就这样聚集在同一个小小的车站,成了一群等车族。车子没来,急人哪!有人时不时踮起脚跟向远处张望,希望看到公交车的身影,难免等来的是别人的,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人上车;有人不断地向外挪动脚步,希望能在车子到来的第一时间挤上去;有人还晃动着身子,跺着脚,双手互相摩擦着撞击着,把眉头皱到不能再皱……我也不时看看表,左顾右盼渴望车子早些到来,哪怕只早几秒也行,唯恐脱了班次,贻误了上学时间。
其实,不管等车人着急不着急,车子到站的时间是不会为此而改变的,心焦徒增烦恼,破坏一天好心情,不如静心静气地等。生活也如此,不管你悲观也好乐观也罢,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与其沉沦毁灭自我,不如积极面对。正如古希腊米南德所说:人生在世并非随己所愿,而是尽己所能。但纸上谈兵容易,真正做起来,却是不可企及。终于等来了,带着欣喜与希望告别了车站。
暮色降临,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之后,我和同学来到学校对面的车站。此时,我和同伴边聊边等,心里竟盼着车晚些来。身旁,有成群结队一同等车的工人,干完了一天的活儿乐呵呵的;有三三两两看完世博的游人站站坐坐,好不悠哉;有形单影只的员工,翻翻报刊杂志……各种生活情趣在这小小的车站展现得淋漓尽致。
生活就是这样,一天里或阴或晴,或喜或悲,有了比较才显美好。
车站,聚集了各色各样的人,容纳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展现着五花八门的人情世故。它就像生活的缩小版,平平淡淡,却形成了特有的车站文化。
说起来,这座大厅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了。它落成于1869年,正式的名称应该叫作音乐协会大厅,由建筑大师奥菲尔汉森设计。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大厅内共有1642个座位和大约567个站位,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灿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室,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
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金色大厅”与维也纳爱乐之声相得益彰,“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相映成辉。
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轰!”随着这一声巨响,上海火车南站一下子变成了废墟。忽然,废墟中传来一声“哇”的哭声。
原来,在断裂的天桥下面,坐着一个正在嚎啕大哭的男孩,显然是被眼前那些血肉模糊的尸体给吓坏了。他身着破烂衣裳,身上满是灰尘,还有些血。他的嘴张得老大,脖子上和脸上的青筋全露出来了。他使劲哭喊,仿佛要让全世界都听见。可是,在这片废墟中却没有人回答他。他的父母已经在这次轰炸中为了保护孩子而死了。
这次轰炸中也有许多幸存者,但他们都逃了,谁也不在这了。这儿只有他一个活人。
他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园。唉,多可怜的孩子,要在废墟中度过一个个无边的黑夜。
他的生命就要在废墟中定格为3岁吗?他活不下去了吗?他……
“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最现代化的音乐厅,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
说起来,这座大厅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了。它落成于1869年,正式的名称应该叫作音乐协会大厅,由建筑大师奥菲尔汉森设计。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
大厅内共有1642个座位和大约567个站位,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灿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厅内有收藏馆,馆分两室。一间是展览室,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满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的乐稿、书信和其他手迹,其中有莫扎特的乐稿:《最后一个交响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响曲》等。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档案室原为勃拉姆斯的办公室,他临终前一再嘱咐,要把他珍藏的几千册音乐书籍和乐谱全部捐献给档案室。
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金色大厅”与维也纳爱乐之声相得益彰,“世界第一乐团”与“世界首席音乐厅”相映成辉。
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暖风拂过我的脸颊,午后的车站,人很少,只有蝉在身旁的树上叫着,我们都是一个人,它叫着,我听着,我站着,它望着……在午后虽然是一个人,我却不觉得孤独或忧伤,也许是习惯了,但在我看来,是因为这午后太难得了。
虽是夏季,我却不觉得这太阳有多辣,反而像春日的暖阳,斜照着,我披着日光,无意间发现,远处的天是那么静,像是三峡春冬之时的流水,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片片浮云像是害怕打破这份宁静似的,行走得极慢。站牌旁的绿树长得极高,只有仰头时才能看到它,它向外斜伸出枝条,翠绿的叶啊,一片片叠加在一起,一阵风吹过,它便像风铃般沙沙作响。伴随着这树叶声和这久违的清风,我闭上了眼,脑海中浮现出一池静水,几片荷叶漂浮在水面上,一阵风吹来,河水泛起阵阵涟漪,发出轻轻的哗啦声……
恍惚间,蝉不叫了,云逗留在天空中,夏日午后的车站是无声的,是属于每一个愿意欣赏它的有心人的……我掏出手机,对准这“水中生荷图”按下了快门。
一阵冷风顺着领口偷偷窜进我的毛衣里,我不禁哆嗦了一下,才想起,刚才的一切都是我回忆,看着手机相册里8月的照片,再看看日期,现已是晚秋。
我再次抬起头,天空依旧是那么静,若说夏日午后天空的颜色是孩子眼中的天真,那此时天空的蓝就更像是大人心中的忧虑。路灯是暖黄色的,斜射向我的肩头,像是夏日的暖阳,我却感觉不到一丝暖意,让我想到曾经读过的一段话: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宛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这秋日夜晚的灯光再亮也不及夏日的暖阳那样温暖,灯照亮的是我们的身体,而阳光温暖的是我们的心灵……
四周没有蝉叫的声音,取而代之的仅是汽车的鸣笛声,它是那么喧闹,让我无法静心,树枝上的叶落了,那伸向远处的枝啊,穿叉过生锈的站牌显得这样无奈和沧桑……我掏出手机,对准这个秋夜的天按下了快门。
我爱这个车站,它赋予了我那孤独的等车时光美好的记忆。我享受一个人等车的时光,闭上眼去想象,用心去体会四季的变迁……
周一的测验总算结束了,放了学,我站在车站等车。
“嗨,下周说不定我们不能在一布日狂了!”同窗失望地说。
“你要转学了吗?”我很吃惊。
“你还不知道?考试后要分班了!”
“啊?分班!别开玩笑了!”我等的车来了,我说了声“再见”便回家了。可心中开始有些不安了。
第二天,不知怎么,分班成了大家的热门话题。我半信半疑,心想:这也许是老师给我们开的大玩笑,用分班做幌子,希望我们考好试。第三、第四天,老师一直没提起过分班,可分班的传闻依旧,成了们心中的大石头。
不想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周五一早,老师、同学显得特别异常,中午,班主任居然把充公的、所有属于我们的东西还给了我们。我知道,分班不再是一个笑话一个传说了。
下午,大家知道“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分别留言告别。有人还幽默地说:“啊!朋友,我们来世再见!”大家显得有些悲哀,仿佛永远不能在一起似的。往事浮上心头。刚开学时,大家都很陌生。可是不到一周,我和许多同学就成了好朋友,大家都说说笑笑一起散步,一起做作业,互帮互助,十分快乐。三周过去了,我被选为了班长,对同学更了解了。集体是温暖的,班主任温和可亲,像大姐姐一样关心我们。数学老师幽默认真,语文老师严格又慈祥……
分班的结果出来了,幸好,我还跟班主任有缘,可同学们全分散了,语文老师可能不教我们了,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同学们大多都哭了,为什么不在一个月前就分好班呢?要不现在不就没那么多事了吗?
远处走过来一个人,是他,我们老班的调皮鬼,他向我做了个鬼脸,我仿佛有一种亲热的感觉。每当遇到老班的老师或同学时,无论是谁,我们都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非谈上一阵子不可。
唉,也许人生就是一种聚散的过程,今日聚,明日散,只要留下浓浓的情意,便足以安慰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