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开跑车送孩子上学的李先生拒绝因照顾其他孩子的心情而换车时,他被高举“教育”旗帜的老师赶出了群。我的心也凉了半截,引起攀比这个罪名来得猝不及防,以此来逼人放弃他因劳动所得的与之匹配的财富,这种行为太过无理和可笑。
到底是三年级的孩子会攀比,还是家长与老师的不平衡心理披着利于孩子的外衣在作怪,其实显而易见。送孩子上学本是一件充满温情的事,因仇富的不良心态,人们只看到了“跑车”的形式,打上炫富的标签,曲解了父爱还躲在屏幕背后自鸣得意,不可不为之悲哀。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在财富面前,自卑太无助,愤怒又很茫然,所以折中的仇恨被人们选择,排挤富人时便不会不知所措,拉上教育的名号让鸣声更尖厉,让“换车”的要求听起来也冠冕堂皇。
但我们绝不肯也不能接受,如果李先生换了跑车,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承认了他们畸形心态的合理性。况且这样的'要求永不会停息,一位李先生换了跑车,那么富有的王先生赵先生也被指责与诟病,当先生们换掉了跑车,那么家里的别墅也该落锁,身上的林林总总上上下下的可能引起攀比的物件一概要消失,这该是一个多么残忍与可怕的社会。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道:“约束自己比任何手段都更有效的让我们避免外在束缚”。与其逼迫劳动者扔掉财富,不如收起嫉妒之心,降下所谓教育的旗帜来用他们的“富”激发自己的努力。我们该尊重每一位努力而获得财富的人,这个社会才能鼓励年轻人开拓进取并为光明未来而奋斗,逃避永远无法改变现状。教育的本质该是消除这种心理而不是消除这种来源,李先生的坚持反而是一种教育,对孩子,对家长,对社会亦是。
我们坦然承认这个世界上有人浮躁地用外物来包装自己,享受别人羡慕与嫉妒的目光来自我满足。可是他们越炫耀内心越缺少,如果我们真的面对穷与富淡然无谓,他们的优越感便荡然无存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便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我们追寻的财富合该是内心的充实与丰盈感,灵魂的高贵从不用财产多寡而评判。
尼采说人和树是一样的,越是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可是向往财富和仇恨富人本就不该混为一谈。是李先生的坚持为我们指引了方向,且去追寻阳光,且去见证人生的意义,比起老师拙劣的借口,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那天,我去了一家我之前很喜欢的饭店吃饭。可是到了门口,才发现他们家的饭店风格彻底变了。原来,店内的桌椅摆放十分整齐。桌子和椅子虽然都是旧的,可是看着十分朴素、舒适。而现在,桌子和椅子都变成纯白的了。店内的屋顶上挂上了黄白双色的LED灯。还摆了一个小沙发在旁边。上面堆放了各种各样的玩偶,都是粉色的。是的,很漂亮。可是总感觉哪里不对,仿佛视觉疲劳的感觉。
在那一天里,我连续看见好几家奶茶店、沙冰店、咖啡店都是这种风格。甜品店这种风格也就算了,一家烤肉店也要弄得粉嫩嫩的吗?
这种盲目“跟风”真的好吗?创立这个风格的人一定是最成功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是最勇敢的。因为他第一个想出并且进行了实践尝试。
有能力的老师上课从来不怕别人听课,原因就是自己的课不怕被别人学走。讲的不仅是课,还是思维。第一个创立者的思维是别人永远偷不走的精华。
“偷”走的东西永远不好用。因为精华是“偷”不走的。课外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曾经也因为班里的学霸上了一种奥数课后,我也“跟风”去上了。可是我并有什么提高。当时我很生气,也很纳闷,便发了一晚上的牢***。现在,我才知道,我没有自控力,太多人的班级不适合我。
巴菲特说过,一定不要跟风。因为根本跟不到好处。更不要有:别人干这行可以干好,那我也干这行的想法。要有自己的看法,寻找自己的风格。
“跟风”会害人。“跟风”就是一股泥石流。不坚定自己的风格就很容易被卷进去,一去不复返。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