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分析:
1.还原情境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共才七个字,乍一看,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其实,要求扩写的诗词名句一般都出自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课本,题目本身已经给了同学们解题的隐性已知条件——诗句的情境因素。
做题时首先应该还原诗句的情境,通过回忆全诗或全词弄清该情境包含的三项内容: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就可以确定解题的切入点,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长扩写了。
此外,还原情境还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比如,有的同学把“杨柳岸”扩写得春光旖旎、春意盎然,如果在还原情境时,想到词中写的是深秋清晨的景物,就能避免这样的'失误了。
本题在还原情境后可得出如下结果:时间——深秋清晨;地点——某个泊船的渡口;人物——离别情人的“愁人”。
2.构设画境
古诗词中的很多名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等都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杨柳岸,晓风残月”虽仅七字,但七字中包含一近一远两个画面,极有层次,且符合情理。作者由近及远,先描摹岸边“杨柳”,后绘写天际“残月”,完全符合人视物的顺序及习惯。
扩写时,应充分尊重作者的构设,将画面一个个有序展开,突出景物描写的顺序感、方位感、画面感。依据作者思路来布设写景的顺序和画面,不仅可以减少答题构思的时间,而且能使答题更准确更到位。
3. 表现意境
古诗词非常强调意境。要使有意境,就要在诗中的景物描写中融入或明或暗、或隐或显的感情。而扩写题往往都有“不得改变原诗(词)意境”的要求,因而首先要原诗所蕴涵的感情,然后将这种感情融入扩写中。原诗感情为悲;扩写文字感情即定调为悲;原诗感情为喜,扩写即定调为喜,二者绝对不能冲突、矛盾。
对例题,同学们应该细心体会“残”字所蕴涵的丰富情感,挖掘出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愫,并在扩写中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 秋日清晨的寒意,唤醒了因畅饮离情而酩酊的词人。渡口已不是昨日的渡口,情人的身影也早已不见。杨柳依旧是昨日的杨柳,只是少了被柳枝牵萦的裙裾。飘零的衰黄柳叶,带着如泪的清露,沾上词人的衣襟,也沾上词人的心魂。晓风微起,似纤纤玉手分开密密的柳烟,一弓残月映入词人的眼帘。那是离人苍白的面容和孤寂的眼?
最后,我认为同学们应该在复习时熟读乃至背诵教材中的诗词,并试着翻译诗词中的经典写景名句,以增强文言、现代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从而提高自己扩写古诗词名句的能力。
绕过“华夏第一壁”大照壁,走过“智慧大门”五智门,沿着菩提大道,来到佛手广场,这里建有天下第一佛掌,是按灵山大佛右手复制,在灵山,有“摸佛手有福气”的说法。正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时《佛之诞》音乐奏响,“九龙灌浴”开始了,巨大的`六片莲花瓣徐徐展开,九龙口中喷射出数十米高的水柱,为太子佛像沐浴。顷刻间,广场四方鼓乐齐鸣,喷泉千姿百态,太子佛像在巨幅水幕中顺时针环绕一周,随着乐声渐弱,莲花瓣包裹着太子佛像缓缓合拢。沐浴过的圣水扑面而来,仿佛让大家的心灵也受到了洗礼。
随后,我们又一同参观灵山梵宫。走入梵宫大门,我们都被眼前金碧辉煌的景象迷住了:七彩的灯光照耀着梵宫的每个角落,每一根梁柱上雕刻着吉祥的花纹或佛教故事;塔厅的每一层都雕刻着精致的图纹,弧形天花板上密布着婀娜多姿,形态各异的飞天图案。有的在吹笛子,有的在翩翩起舞,还有的在腾云驾雾……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梵宫穹顶的壁画《天象图》,它时刻变换着颜色,时而为蓝色,似天空中闪烁着点点繁星;时而为灰色,似云雾飘渺。我们恍若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中漫步。
这次秋游,我不仅欣赏了灵山胜境,还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真令人难忘啊!
本题在还原情境后可得出如下结果:时间——深秋清晨;地点——某个泊船的渡口;人物——离别情人的“愁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