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名、特、优、新品种。着重是集中力量围绕本地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品、特色经济制定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强化协调服务。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几大优势主导产业如优质稻米、优质小麦、优质油菜、生猪、银杏,有的优势和特色还相当明显,但是发展重点不突出,未形成明显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名优主导产品不多,而且往往是有生产优势,无商品优势或经济优势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今后的工作重点是:
1、培大培强优势主导产业。
产品的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一种优势的竞争。今后应突出重点,大力培育我市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瘦肉型猪、蔬菜、花卉、特禽、淡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按照“产业特色化、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的要求,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较大规模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产业区、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努力提高优势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2、提高农产品的转化能力,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主导产品的培育和壮大,大力发展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科技、信息、流通、服务业,延长产业链。着重抓好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形成产业优势。
第一,要培育造就市场主体,全面建设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格局不可能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难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更难以实现农业经济的最大效益。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专业批发市场,拓展窗口市场,加大产销地批发市场的开拓力度,探索各种现代营销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配套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第二、抓好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地带给农民。实践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搞好龙头企业,要重点解决我市龙头企业偏少偏小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搞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增效。
第三、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产加销”一体化组织。着力形成“一个小组一个运销大户、一个村一支运销队伍、一个乡镇一个运销公司、一级政府一套市场专班、一个产业一个专业市场”的格局。
第四、鼓励、吸引科研院所和技术服务部门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与专业基地合作,或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提倡工农、工商联手,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关系,直接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体系。
3、创新机制,努力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一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在发展订单农业的过程中,既要搞好规范、引导、服务、监督等工作,又要运用政策法规来规范订单农业,使之健康发展。各职能部门应紧密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为群众做好政策咨询、处理合同纠纷等服务,为订单农业开辟一条快捷的行政通道。
二是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是市、镇两级。要形成覆盖全国、上接农业部信息中心,下联各批发市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外通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大网络。通过建立起高效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促进我市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三是全市上下采取市场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对结和市场促销活动,把本地的'农产品及加工品如银杏、生猪、稻米、优质弱筋小麦等打出去,提高市场覆盖率和占有率。
四是积极推进农技服务产业化。要通过创新服务产业机制,使现有农技服务无论在服务领域、内容、方式和水平上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提高,加快实行全程服务。通过发挥农技服务部门自身专长,与农户实行联营制、股份制,建立和完善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目前,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品种、质量的竞争,是科技含量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只有通过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检测、动植物检疫工作的力度,建立起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要确立优势专业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生产加工水平。通过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提高品质和档次,争创名牌,扩大影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增强科技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的道路,要把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当前,一是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人才、技术优势和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的速度。二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路子。三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普及成熟适用农业技术等示范技术。四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改善科研条件,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开发和推广优质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竞争能力。五是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班,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民能掌握和熟练使用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素质。
调查发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
1.调查中发现课前自学阶段和课中互学阶段的调查从中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果,一方面由于校所收学生大多数为农村孩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家长普遍存大对教育不重视,对孩子学习不关心的倾向,致使不少学生的学习全凭自觉,而这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自律能力的发展仍处于波动时期,仍具有不稳定性,所有不少同学未能形成在课外自学的习惯。
2.通过学生的个别谈话,我们也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同学的家长对于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知之不多,甚至知之绝少。所以不少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因得不到家长的及时帮助,反而受到家长的严格督促和监督,致使不少同学的知识难点因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致使难点累加,学习兴趣衰落,信心大失,以致形成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仍因家长的家庭教育不能根据学生的性格施以正确的引导,致使不少性格内向的同学因成绩的下滑而渐次变得沉默少语,所以在课堂活动中仍有少半数的同学不能积极参与合作与交流之中。
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建立起家庭、学校与学生的互助网络,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相关
通过调查,我们仍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课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课堂的倾向太过严重。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谈话,不少教师在政史类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知的时间占到整个课堂时间的百分之九十,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说是太少的。所以学生并不是不想独立思考,而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
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所有学生的发展。这一点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两个倾向:一是教师的教学过分的突出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点之外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过程体验的软性知识与能力的强化。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过分关注学优生,而忽视了集体中的合格生与奋进生的发展。
3、课堂教学,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得力。这一点我想是学生未能形成独立思考学习习惯的主要原因。因为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学生形成正确习惯的主要保障。
(三)学生习惯养成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
通过调查,我们仍发现学生无论在课前自学,还是在课中互学,或者是课后帮学,除了上述的两方面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学校的管理。我们不要说学生的自觉性不强,甚至可以说我们教师的自学性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所以要想形成正确的习惯,是离不开行之有效地常规纪律约束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在严格而明确的管理体制下方能形成正确的教与学的习惯。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合作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创设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