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揭示了被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之后,说明文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因为说明文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提高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和读写说明文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例如前面提到的《中国石拱桥》一课,作者对芦沟桥的桥面装饰作了生动的描绘,“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姿万态,惟妙惟肖”。对石狮子的这种神态逼真、活灵活现的刻画,显示了桥的高度艺术价值,增添了说明的文采,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带解说性的生动、形象的描绘语段,无须多做分析,只要张口诵读,闭目神思,细细品味,便可以想象到作者观桥时的那种喜悦之情,体会到作者作此文时那种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的赞颂之情。同时,学生对我国劳动人民、科学家、科学事业的热爱景仰之情就会涌上心头,增强民族自豪感,立志为振兴祖国而努力学习。
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使作文变得深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有的题目看上去不便问“为什么”的时候,能在其中恰当地插入原因分析,会给人更多的启发。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作文题是“带着感动出发”,一位考生对感动的作用这样分析:
感动能够带给人力量。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形单影只,那么便会深味自身力量的渺小,可感动却总能充当人与人之间最完美的黏合剂。感动将我们拉向一个更加庞大的集体,使我们觉得自己身后有无数双手正奋力撑起我们所经历的苦难,我们在这种集体力量的支持下,内心便会绽放出无数勇气与力量,而这,往往便是使我们跨越困难的最后却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契机。
纵观全文,感动的作用正是“带着感动出发”的原因,这一段细腻的原因探析,使读者对作者要说的观点产生共鸣,从而增加了“感动”的深度和“出发”的力度。
要使自己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一方面要有具体的例子加以实证,另一方面要由点到面加以概括以显示普遍性。这样看来,议论文的视野必须把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才显得全面。2008年高考云南省的一篇满分作文《变味的善良》分了这么三个层次:
第一层先总体议论:
我们总站在富足的地方悯惜贫穷,总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恶,总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在血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
第二层是主体部分,举出两个具体的例子,分别批评“不顾自己实际争先领养孤儿”和“畸形奥运热”。
第三层再总结:
中华民族是坚毅、热心、善良的民族。当我们挺过洪水、挺过非典,挺过不法分子对祖国的分裂和对奥运的亵渎,我们也必将挺过惨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举办奥运。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站在别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
这三个层面,很好地体现了点和面的结合,逻辑严密地提出了防止出现“变味的善良”的观点。
“相信你自己”“你是一位很棒且才华洋溢的人”“勇敢活出自己吧”“只要全力以赴,没有你做不成的事情”“对自己不用这么苛刻”……
这些转变的途径是从自己本身的力量来寻求改变的,它触及不到我们心中最深处的感觉。
在我们与神的恩典充满我们之前,我们必须先在心中诚实、认真的悔改,我们必须放弃与粉碎在我们生命中那些取代真神的代替品。
简而言之,悔改就是洁净心灵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深切悔改时,我们将信心建立于永活基督的安息与饱足里。
借着圣灵,他将自己充满了我们,因此,借着信心,我们的心就被完全更新了。
有时候,我们确实愿意承认,改变的需要必须从自己家里着手。
我们的行为的确需要改变!但问题在于,这个途径只是对付外在的行为而已,至于你为何如此行事,并没有找到内在的原因!
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手法,也许还会包含几句经文,指导我们以崭新的方式来装腔作势,模拟一番,这种行为上的改变是虚妄的,忽略了它对基督的需要,忽略了神的大能是改变人心在先,而改变的行为是随之而来的。
圣经中所有有关于改变行为的经文,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靠着圣灵的大能,神恩典的工作来改变我们的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