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像一颗五彩斑斓的珍珠让我挑一颗最亮的给你看吧。
读2年级时,放学回家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只看见桌上有张字条:爸爸和妈妈要到外婆家去一下,家里有面包在冰箱里你自己去拿吧。我把书包放下,到冰箱里里把面包拿出来,把面包搬开,里面什么也没有。平时我最爱吃奶油了,当时我想把面包丢了,但是想着妈妈用她的血汗来给我换成面包的,我有舍不得,一口一口的吃着,没一点味道,过一会我要上厕所了,看到了沐浴露,是用一个瓶子装的,我洗手时就在里面挤了点出来,咦?妈妈给我买的奶油不也是这种颜色吗?我闻了闻,恩,味道真香啊,比奶油还要香,于是我把沐浴露拿到客厅,大把大把的挤到面包中间,看着那么多“奶油”,我想:以后吃奶油就不用急了,我咬了口面包,噗噗~~什么东西这么难吃啊,这根本就不是奶油啊?正在这时爸爸和妈妈回来了,问道沐浴露的香味,看到我手里拿的面包,连忙把面包丢了,妈妈就问我:“怎么把沐浴露给拿出来了啊?”我说:“我还以为是奶油。”妈妈哈哈大笑,这是沐浴露不能吃的,之后妈妈带我到医院去检查还好没什么事情。
童年趣事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趣啊!
《童年》这本著作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先生的著作,我们都曾经读过高尔基先生的其他作品,象《海燕》、《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文章。
我们知道《童年》是高尔基先生的自传体小说,在写《童年》时,高尔基先生已经成为一位冷峻的现实主义者。作者笔法质朴,揭示出前苏联当时社会血淋淋的画面,作者充满着深切的忧患意识,但作者并未停留在对落后、野蛮、丑恶的批判揭示上,他为读者塑造出一个在艰难困苦中仍然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形象——阿廖沙。为当时冷峻的现实生活抹上了一抹光亮,一抹乐观主义的精神色彩。难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代表”。
《童年》描写的是阿廖沙在外祖母家的生活,作品生动描述出十九世纪70年代俄罗斯人的生活画面。揭示了剥削阶级的残暴、小市民的恶劣习气,描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刻画了阿廖沙不屈从黑暗、努力追求光明、刻苦自学、探索革命真理的真实形象。《童年》中的阿廖沙自小孤苦,寄人篱下,只有外祖母是他童年时代的唯一保护人,心灵的保护神。在外祖母讲述的优美童话故事里、在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里,使的孤苦的阿廖沙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仅没有自怨自艾、随波逐流,反而培养出阿廖沙对民间文学的热爱,使他产生了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到所谓的“苦难”就是一面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将软弱的人击倒,另一方面它却又能激励不屈的人向上。昂头向上,迎着狂风搏击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人,不要轻易被苦难所击倒!
那些明亮的眼神和温和的笑容都留在了他不断向后奔跑的记忆中,一切都成了他难以抚平的伤痕和无法忘却的几年。他的童年如这般的坎坷悲苦,课高尔基却在这样的环境中炼就了自己顽强的性格,在逆境中成长,我想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学习的东西。
那段回不去的时间里有他的那些笑那些年少时光,那些痛那些伪装潇洒。那么小的年纪里他懂了那么多,那些悲苦的岁月中,那些善良向上的人们就是高尔基生命中不灭的灯光,他们源源不断发出的光芒照耀着高尔基义无反顾地向成长奔去,不会恐惧不曾恐惧。
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太多东西当然注定会同时也夺走我们太多东西。我记得曾经有人说过,如果你为错过夕阳而哭泣,那么接下来你就要继续错过星星了。高尔基没有错过星星,他以如此向上积极的姿态奋斗不息,他最终创造出了自己的辉煌成就。
我惊异于高尔基竟然可以用那么淡然的语气讲述自己幼时的如此悲惨的遭遇,那笔调几乎是可以说是有些乐观的,带着一种让人向上的张力,带着一种让人不想放弃的希望。
他写出的文字抽象为一幅色彩明丽的油画,直至人心底最纯粹的快乐和哀伤。最是梦回在童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