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自律而非他律的作文

学习自律而非他律的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4-10-04 23:53:07
学习自律而非他律的作文

学习自律而非他律的作文【一】

自律是一种克制,是一种反省;它更是一种风度,一份超越。会自律的人,一定会进步,会自律的人就会驶向成功的彼岸。人生是舟,自律是水,以水推舟,方能扬帆万里,驶向自己人生价值的彼岸。

富兰克林用他的小黑点牢记住了各种做人处事的道理,他每日不忘反省,随时也不忘自律,他将缺点视为敌人并去积极克服它,他随时随地都在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得体,这种做法是否礼貌,于是,他便很能克制和约束自己了,并且在自律的同时他还养成了很好的习惯,那就是无论在做什么之前总会顾及后果不会盲目。自律使他成熟,自律也使他自己更加完善。自律如一个茧,让他在里面慢慢修炼,最后羽化成蝶。自律也是他备受人敬佩,自律使他稳重,大方,行为得体,自律是一列强劲的列车,让他极速进步,直达成功。

人生是树,自律是土,树滋长于土,方能枝繁叶茂,结出人生的果实。

***自制纸镜子,让自己每日记住行必端,言必正,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周总理对自己的高要求使人望尘莫及而周总理这种自律的精神则是更加令人敬佩,自律就如一面镜子,时刻让自己清醒,时刻让自己注意自己的行为,它反映出自己的不足并配合改正,它有如土壤一般,滋养自己,使人生这棵大树枝繁叶茂,也是自己迅速进步,直奔成功的终点。

人生是茶,自律是沸水,茶用沸水冲泡,方能芳香四溢,凸显人格的高洁。《简爱》作者夏洛蒂的弟弟布朗威尔因为无法克制自己,经不起花花世界的诱惑,一度荒废学业,他的失败是因为不会自律,自律是一种对***的控制,是对诱惑的拒绝,自律是一种理智而冷静的思考,多一些这种思考便会使自己更明确目标,让自己展现出全部的价值,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使自己能更快进步。

自律是金光灿烂的马缰,它让人受到理智的束缚,不偏离轨道。自律是一把心灵的扫帚,它让人深知不足并扫除精神污秽。自律是一个大头钉,它让你的生命之纸时刻坚守自己的本真。自律是一种改造,是最严厉的自我提纯,人格的冶炼。它如同一般使你勇往直前,不受一切阻拦,它使你飞速进步,不浪费一点时间。

让我们铭记于心吧——就如塞尼卡所说的:“能自律的人,就是最强有力的人。”

学习自律而非他律的作文【二】

我曾经在书中看到一句话:自律是金缰绳,生活充满诱惑,就像一坛烈酒,总是让人在搅动后陷入无限的悲伤。自律是我约束自己的剑。我经常提醒自己,我必须自律并坚持下去。

我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有时我的注意力会被分散。例如,有时候我想在我父母不在的时候偷偷看电视,然后跑出去看看在我做作业的时候外面有没有动静。每次我需要有人提醒我,我也因为这个糟糕的问题跌倒过几次。但是真正改变我的是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寒假即将来临。我拿了成绩单,走回家。道路两旁的树枝在寒风中沙沙作响,这在我听来特别刺耳。是的,我考试不及格。这个结果让我非常吃惊。这对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我一直对自己感觉良好。当我回到家,看完成绩单后,妈妈严肃地对我说:“你现在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事情。你应该合理安排一切,不要像以前一样。我记得我以前的学习状态。唉,我真的回答了那句话:“让上帝在一个人想要灭亡之前让他发疯吧。“我下定决心,对自己说:要自律。

但是这个糟糕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纠正。起初,我总是觉得痒。曾经,我是唯一一个在家练习钢琴的人。考虑到他的决心,他也坚持了很长时间。但是我的心总是想着假期,玩一会儿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当我离开椅子时,我不禁感到有些惭愧。现在我已经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个坏习惯,我不得不屈服于诱惑,这太糟糕了!想着想着,又坐回了自己的座位。练习后我觉得有点无聊,我的眼睛忍不住朝手机的方向看。然而,我记得期末考试中可怕的数字——,这又给了我一个打击。”没关系,没关系。我必须是一个自律的人。我必须集中精神。”我对自己说,继续练习。就这样,一个下午在折磨和挣扎中度过。幸运的是,我坚持住了。

以后的日子似乎越来越顺利了。渐渐地,我已经习惯了自我约束的方式。我不认为这很难了。一个月后,学校开学了。也许老师是这么说的:“在21天内养成一个好习惯”。我已经放弃了零钱。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测验的结果,我不禁心中欣喜。但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重点。我仍然需要更加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经常对自己说:自律。这个词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就像檀香木一样,将会被铭记很久。

学习自律而非他律的作文【三】

自律,换而言之,就是严于律己。它是与监督想对立,更强调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的一种意识。自律,就是要在思想,品德,行为上从严要求自己。古人云;君子责己,小人责人。从古至今都把能否严于律己当作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下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时候情况下都做到自律。

要想做到自律,首先要理解监督和自律的关系。监督意指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施加于自身的规责和看管。而自律则是主观的,能动的适应。它们均能达到约束行为的目的,自然都是必要的。但想较之下,自律显得更为重要和积极。就作用而言,监督也是为了使人们更好的自律。

要真正做到自律,并不容易,它是自己与自己的约定和承诺。还需要做到很多。

先之,要从自身严格要求。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现在我们所身处的世界真得很复杂。有无数的新奇和诱惑,如何正确的对待关系到我们的一生。来自网络的纷繁复杂的虚拟,来自现实无花八门的骗人把戏,我们的确很难应对。所以,自律就非常的重要。保正不做第一次就是一种拒绝,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再之,要经常自省,自察,自我批评和自我约束。德过哲学家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够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一个人的愚笨不在他的无知,而在他不知自己的无知。一个学会审视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认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有自知之明。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砸己,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坚决不为。我们要问自己,你在做什么,你该做什么,对你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所做的一切的前提是没有妨碍到别人,而不是只为了自身。

次之,不怕丑,不怕痛,不护短,有过必改,有错必究。一个多么高尚的人,也不免会犯错误,而勇于改正会让他更加高尚。斯威夫特说,公开认过有益于灵魂。是的,一个人不羞于承认自己犯了过错,说明他变得更加豁达。中国自古就有谚语: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勇于认错不但是自律的态度,更是做人的气度!

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会自律,学会做更好的自己,只有自律,我们才可以自尊自爱,只有自律,我们才可以自省自知,只有自律,我们才可以自立自强!

学习自律而非他律的作文【四】

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话说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关系,那么自律就是那座桥梁,是一切的根本。所谓自律,就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法律,是内心自愿的,记得《哈佛家训》上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警察他在检查违规停车时,发现自己的车也违规了,当时没有其他人在场,但他依然按法律给自己开了一张罚单,这是自律的一种表现,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自律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自律的人也自主。清晨,伴着悠扬的铃声,我们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学习生活:梳头,叠被子,刷牙,洗脸,样样不落,收拾得井井有条,住校生活让我们变得自主起来了,对一个想变得优秀的学生来说,不迟到,不违纪便是基础,朗朗晨读声,让我们充满了新一天的活力,成为了我们学习的动力。数学课上,我们全神贯注,学习解题思路;语文课上,我们传承中华文化;英语课上,我们探究语法,思维在字母间跳跃;政史地生,我们了解自然人文;体育课,我们奔跑在梦想的道路上。想要成就梦想,学习固然重要,当然文明习惯也少不了。

鸟语花香的校园里,我们不要大声叫嚷,楼梯间,放慢脚步,向老师主动问好;不随手乱扔垃圾,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用语文明,不与同学发生语言、肢体冲突。这样,才能营造良好风气,也只有这样,人才会自律,变得优秀。

说了这么多,自立的人还有一个特点:言行合一。就《说和做》中闻一多先生说到就做到,这样,才成就了这位严格自律,大无畏的民主战士。我有时反省自己,总还发现有些事情上不够自律,不够自主,有些好的习惯还待养成。可是我有时就是下不了决心,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导致半途而废,恶性循环。说明我与真正的自律的人还差得很远,还需不断努力。

你看历史上那些名人,有多少不自律的呢?有志者,事竟成,对于现在的我,不必“头悬梁,锥刺股”,只需要把身边的每件小事做好,争取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成功的道路上贵在坚持。我相信,心中有梦,在自律中付出行动,梦想不会遥不可及。

自律者,天不负!

学习自律而非他律的作文【五】

“阿玲,房间怎么又这么脏?!还不赶快来收拾收拾,真没个女孩样!”爷爷一进我房间就横眉怒目地训斥。

听惯了爷爷这贯耳雷音,正在写作业的我不以为然道:“您瞧,今天作业太多啦,我忙都忙不过来了……”

“奶奶,奶奶——”

“什么事?”奶奶应声从客厅疾步进房关切道。

“您帮我把房间打扫一下。”

爷爷一听立马火了:“老太婆,不许插手!都上初一了,让她自己收拾!”奶奶诧异地瞧了一眼爷爷,叨叨道:“这老家伙今天怎么了,吃枪药啦?!”

爷爷说完便转过身来训斥我:“今天若不把房间打理好,就甭想去上学!”我吓得不敢直视爷爷那怒颜,一刻也不敢怠慢,立马丢下作业起身收拾。放眼环视自个的窝窝,真是不注意不知道,一注意吓一跳啊。桌面上书本凌乱无章,地板上纸屑散落鞋袜四窜,床单和棉被皱成团,衣服也左挂右披,整个房间犹如台风过境一般。该从何处动手收拾呀?真不想干!

可,一意识到爷爷随时会来检查,我便立马行动了起来。先把凌乱的书本整理叠放到书柜里,又将床单拉平直并叠好被子,再把地板清扫干净,最后还把桌子擦得油光发亮。

耶!好了,终于好了!放眼四射,房间真是焕然一新啊,我不禁感叹道:“真是判若两房啊,看了真舒畅!!”

果不其然,爷爷真搞突袭了,他四处检查,脸上布满喜悦,眼里闪烁着赞许,欣慰地点了点头,说道:“这才有个女孩样嘛!”我乐了。爷爷又指令:“要保持!我会不时检查的,记住啦。”我刚踏实的小心脏又高悬起来。

从那以后,为了顺利通过爷爷的突袭检查,我把“保持整洁”几个大字贴在桌面上,不时提醒自己随手整理用过的书本,一起床就顺手整理铺盖,及时清除纸屑垃圾……渐渐地爷爷的训斥少了,家人的夸赞多了。我甚至发现置身在整洁清爽的房间里,找东西的速度快了,写作业的心情似乎也轻松不少。如今,爷爷早已不再突袭检查我的房间了,我的房间时刻整洁。因为我不再懒散,早已习惯了自觉整理,还把这份自觉带到了学习上。

这段经历令我懂得了自律,克服了懒惰。我想,就如同保持房间整洁一般,一切好的转变从自律开始。,

学习自律而非他律的作文【六】

音乐 自然属性 自律 他律

首先,我们从最基本的层面即物质意识关系的层面来看,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物质存在,尽管万事万物之间有着普遍的甚而是密切的联系,但是矛盾的特殊性早就告诉我们,世上任何事物由于其结构、构成元素及存在方式等的不同,无一不首先是一种不依赖于它者的独立的存在,音乐尽管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在自然属性上它是音响实体,不过是声音的运动 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运动,就此而言它是自律的。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常识,即世界上除了人具有情感和精神内涵外,其它任何事物都是没有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因此,音响实体当然也是既没有情感也无任何内容的。前苏联音乐哲学家玛雷舍夫以符号学的角度考察音乐,认为“音乐符号客体与其艺术意义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符号客体,作为物质构成物,本身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精神意义,而在解释的结果中表达精神意义。音乐表象不寓于声音之中,而是在声音的影响作用之下,形成于解释者的意识之中。即使音乐符号结构体自身,如果避开听众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进入音乐作品的体系。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音乐具有情感内容,是人对不同事物具有通感或者说是格式塔理论中所谓“异质同构”的原因所致。如果说音乐是他律的或者说具有他律性的话,那是因为人的本性或者说是音乐的社会属性使然,也就是审美主体将审美对象人格化的这样一种本能而造成的。

其次,音乐的情感是独立存在的。音乐自身并没有情感内容,可是它却可以唤起我们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并非是一回事。我们最初听到某首乐曲时所产生的那种特定的感觉感受,是在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是全新的感受。这种由音乐唤起的人的情感我称之为“音乐情感”。请问有谁在生活中体验过与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样的感受的呢?贝尔就认为艺术中所唤起的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毫不相干,在艺术世界里“没有生活情感的位置”。音乐所引发出的人的情感同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确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音乐的话,那么我们至今都不可能体验到这种只有音乐才能带来的异样的情感。尽管音乐有时能够引发或诱发起我们在生活中曾有过的相类似的某种感觉感受,并使我们联想到生活中某些经历体验,但这种共振是不具体不确定的,很宽泛的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境而异的。音乐给我们的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们认为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动机是命运在敲门,这不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和表述,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它是神的震怒,或是火山的爆发等等生活中一切与此相关联的事物。而在客观事实上,在自然属性的层面上它却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力度较强的,能够使人振奋的声音而已,这才是音乐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本质。

有一句著名的艺术定律叫做“艺术源于生活”,从音乐上讲则是“音乐源于生活”。此观点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而并非是绝对的。若将其绝对化便会全然排斥和从根本上否定掉音乐的自律性。对此定律我们一般可以作两种理解,其一,若是作最宽泛的理解的话,那岂止是音乐源于生活,人类社会中一切的一切都应是源于生活的,因为若没有生活,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这样看来“音乐源于生活”的表述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其二,若是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是音乐的素材或音调、节奏等源于生活中的.事物的话,这便大可值得怀疑。因为没有生活素材的纯音乐只能是源于它自身,比如莫扎特的许多作品,包括 《C 大调长笛奏鸣曲》、《C 大调钢琴奏鸣曲》等便是如此,至于音调节奏方面,生活中原本就不存在音阶、和弦、音型、旋律、节奏等,也没有对位与赋格,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并不一定存在着它同现实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艺术作品并不单纯地去“反映”现实或“记录”现实。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塑造力量的“现实”。不可否认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律动、高低起伏、强弱变化对比、明暗交替等与音乐诸要素相通的因素,但我们显然不可以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音乐依赖于生活,从属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型音乐就一定不存在。音乐绝对不是,也决不应该完全成为生活的奴仆。音乐情感不但不依赖从属于日常生活,而且还开拓和丰富了人类相对贫乏的情感生活。

再次,音乐的自律性还表现在现实生活并不能为音乐全面提供素材或源泉,即使有那也只是对生活只鳞片爪的意向性的模仿,如鸟叫、教堂钟声、奔腾的河流等。我们的艺术理论总是近乎本能的习惯于将艺术与生活生拉硬扯在一起,这在某些时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典型的如浪漫派音乐与社会人生等就有较多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也确有其心理学上的根据。与马克思所谓“自然的人化”一样,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音乐的人化”。尽管音乐与自然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后者是客观存在的。但究其本质不过是乐音有规律的振动,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上它与大自然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只是“人化”的程度不同而已。因为音乐是由人创造,深深的铸上了人的烙印,所以,其人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大自然“人化”的程度。

音乐的自律性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音乐的表层欣赏上。欣赏至少应被分为自律欣赏和他律欣赏两个层次,自律欣赏又叫表层欣赏,它是纯感觉的、纯情感的,仅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它不与生活内容发生任何联系,主体并不思考、联想与回味,属于生理性的物质性的。表层欣赏主要用于娱乐休闲和身心的放松。表层欣赏与我们品尝美味佳肴与身体按摩是属于同一个层面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仅以获得生理快感为主要目的。李斯特在《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中指出:“情感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此话若是就表层欣赏而言是非常正确的。至于他律欣赏,将在下文论述。

另一方面,音乐也应当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足以引发主体思考回味的仅有形式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纯音乐,这种音乐是没有内容内涵的。审美主体只能从中获得形式美的感受,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协奏曲》等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听这样的音乐恰如品尝食物,没有人在品尝了美味佳肴之后会提出“食物的内涵是什么?”这样一个荒唐而又愚蠢的问题,那么我们又为什么偏偏总是热衷于对仅有形式美的音乐这种精神佳肴频频发问呢?我之所以用食物作为例子,是因为两者都是人的感觉事物,只不过是前者作用于人的味觉,后者作用于人的听觉而已。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