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路灯比喻人的作文450字(五年级用路灯比喻人作文)

用路灯比喻人的作文450字(五年级用路灯比喻人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05-26 00:50:48
用路灯比喻人的作文450字(五年级用路灯比喻人作文)

用路灯比喻人的作文450字【一】

坚韧的青松,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挺立过无数的春夏秋冬,经历过多少风吹雨打,也依然挺拔……

——题 记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陈毅对青松的描写。直接点明了青松挺拔、笔直的挺拔,以及青松不畏严寒的精神。

在小时候,我只能流利的把它背诵下来,并不懂得它真正的含义。渐渐地,我长大了,也渐渐地理解了青松的品质,并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春之松

当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用一颗爱心抚摸着万物的时候,青松尽情地允吸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春天带给他的温暖和美好。春风徐徐吹来,青松不像柳条那样随风飘舞,也没有柳条那样婀娜多姿的体态,但它依然笔直地挺立着。仿佛在告诉我,要用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去享受着无比美好的生活。不要去争夺那些一辈子都不会属于你的。要记住: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夏之松

当夏天来临、酷暑难耐的时候,它没有贪婪地去寻找遮阳伞,反而在酷暑之下和“火炉”挑逗。暴风雨来了!像有冲走一切的架势,伴着电闪雷鸣,使人感到毛骨悚然。而青松毫不躲闪的张开双臂,迎接落到它身上的每一个沉重的雨点。等到雨过天晴,它那挺拔的枝叶更显得青翠欲滴,仿佛在告诉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有信心,有顽强的意志,勇敢的张开双臂迎接挑战。相信,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

秋之松

在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时候,青松英姿飒爽,斗志昂扬。当秋风瑟瑟地吹着,青松迎风肃立,像个尽职尽责的卫士。风刮累了,停下来了,它依然默默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没有丝毫的骄傲,仿佛在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戒骄戒躁,稳扎稳打。

冬之松

凛冽的北风呼啸着,寒冷彻骨,它却不怕天寒地冻。当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把青松的肢体都严严的包裹起来的时候,但却包裹不住它那颗坚强的心。冰雪渐渐消融,青松那生命的绿色显得更加鲜亮。仿佛在告诉我,无论是悲伤,还是迷茫,只要心中有太阳,有生命的坚强,有良好的心态,那道伤痕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无论是春夏秋冬、严寒酷暑,还是暴风雨雪,青松都是那样平静、安然。仿佛在向我诠释生命的坚强、生活的美好、不畏艰难的精神和知足常乐的心境。

用路灯比喻人的作文450字【二】

蜡烛,没有电灯那么明亮;蜡烛,也没有太阳那么温暖;蜡烛,更没有火把那么火红。蜡烛,却有自己的美,蜡烛就是——蜡烛。

我九岁时的一天晚上,家里突然停电了,爸爸让我去拿手电筒,我看了一下,手电筒也没电了,没办法,我只好把蜡烛拿出来点燃。爸爸让我看好蜡烛,不要让蜡烛熄灭。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烛光,我发现,蜡烛每过一会儿就会流下一滴像水一样的液体,蜡烛也在逐渐变短。

我的心里突然掠过一个念头,我想把蜡烛吹灭,然后再点上。我对着蜡烛吹了一口气,火苗向右偏了一点却没有灭,我又反复吹了几口气,蜡烛都是向右偏了一点,但不过一会儿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不仅没有灭,火光反而更亮更红了。我又继续盯着蜡烛,过了一会儿,我看见蜡烛只剩下一点儿,又过了几分钟,蜡烛自己灭了,我感到疑惑,心想:我刚怎么吹都不灭,蜡烛现在怎么自己灭了呢?哇,我恍然大悟,原来,蜡烛在燃烧时怎么都不灭,直到自己的身体被烧光,这就是蜡烛的精神,燃烧自己,奉献别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不仅给我们送来了光明,更重要的是蜡烛那种牺牲自我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蜡烛的这种精神,让我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肖楚女,他如红烛一般用自己的生命去照亮其他人!

蜡烛,蜡烛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用路灯比喻人的作文450字【三】

之所以说是一个失败的比喻,是因为作者似乎从头到尾都在有意将韩新月比作奥菲利亚,将楚雁潮比作哈姆雷特,就连最后郑晓京在新月之墓前都煞有介事地说了一句:“谁造出东西来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墓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本以为这一句有什么深意,没想到她淡淡地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你忘了吗?这是《哈姆雷特》里的台词。”(这部作品的一个很重要的缺点也是喜欢各种引经据典,导致文章十分冗长和啰嗦,这一点后面会说)如果说新月与奥菲利亚的共同点是她们都纯洁如白纸、善良近乎博爱,那么哈姆雷特的复仇对象是谁呢?难道要感叹一句“这是一个混乱颠倒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吗?显然不是。既然本无此意,那么就不该反复出现这个比喻。奥卡姆剃刀原理说的好:“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后来又仔细一想,假如按照这个比喻来的话,那么韩子奇难不成是克劳狄斯?这真的是细思恐极。

此外小说的辞藻过于复杂,本来没必要的`引经据典在这里频频出现,且对推动剧情发展没有任何作用,就比如上文提到的郑晓京在新月之墓前说的那句:“谁造出东西来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墓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紧接着又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你忘了吗?这是《哈姆雷特》里的台词。”和《月亮与六便士》里那句未说出口的圣经以及“一个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上等牡蛎的日子”相比这一段话的高下立见。《六便士》的结尾不仅读来让人心潮澎湃,而且回味悠长。还是那句话,“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那么为什么还要拿出来提一下呢?徒增文字而已了。

有点像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反复向读者强调:我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读过这些东西!虽然与主角的爱恨情仇没有什么必然关系但是就很想向你们科普一下!这个特点最明显的在新月的葬礼,本来非常悲伤的情绪都已经给渲染上来了,生生被那个繁复的葬礼仪式给冷下去了,不知道作者究竟想渲染个怎样的氛围,神圣吗?那就只需要把那些诵唱的经文用简单易懂的文字描述出来,或是于无声处彰显力量,而不是用那些看起来非常蹩脚的阿拉伯文的音译大费周章地给读者介绍葬礼流程。其实很多处介绍穆斯林传统的描写都有这个弊病,所谓气氛破坏者,说的就是这个了。读者可以百度的东西,就不要和百度一样写得那么程式化,(不过为作者辩解一下,她创作的那个年代还没有百度)至少要贴合剧情,否则就好像一块贴纸,随便找了一块墙贴上去,尽管很好看,却与雪白的墙面相比十分突兀。你要想藏一朵花,就应该把它藏在花丛中,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