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现在已经几乎是人人都在使用的一种工具,然而,随着网络的越来越发达的技术,对我们有利也有弊。
初二以来,英语老师常要我们翻译课文,那些课文,每篇都有半页那么长,而且新的单词又多,我总是翻译不出,又不能草草地应付了事,于是我便直接上网找到了那些课文,并在网上翻译,那样真的方便多了,不会再抓破脑子来想是什么意思了!但是,很快的,我在做题时又遇到了那些单词,但是由于我之前是直接上网查翻译的,而且,翻译时也只顾着抄,根本就没有用脑子记,什么意思一股脑儿的全忘了。于是我又去查,这次,吸取了教训,我把它记在了书上,也记在了脑子里。
仔细回想,我以前也遇到不会的题就上网查答案,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好像都查过了,而且有时候,我还抱怨着,网上的答案不够全面,有的答非所问,有的我根本就看不懂,在挑剔之余,却没有好好地回想一下那些题目为什么要那样做,也因此导致了我的成绩下降。其实,这些题目本来就应该是我自己完成的,是我懒得动脑子,上网去查答案,这种行为本来就是错误的,还好我及时改正了。
当然,网络并不是那么坏的,它也有好处,它可以查询地图,查阅资料……还有一点很重要的,那就是微博。我曾多次看到有人通过微博上找到了自己迷失、拐走的家人,还有人通过微博求救,使自己逃离了***魔窟,还有在灾难之后,有人用微博来鼓励人们,或是寻找亲人。网络越来越普及了,但是我们要控制好自己,让我们来操控网络,而不是让网络来操控我们。
网络就像是一张白纸,只是看你是如何来画的,利用它的。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
几年前,我写《训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与提问,其中有这么几句:“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
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
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最受益。
说到底,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人文学科,就是培养擅长阅读、思考与表达的读书人。只讲“专业知识”不够,还必须“能说会写”——这标准其实不低,不信你试试看。
“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