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生而渺小的。我们没有豹的速度,没有熊的力量,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不能像鱼儿一样在江河里遨游。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这样的条件的确不利。可是,比我们更加渺小的生物,却没有放弃活下去的权利。蚂蚁如此微小,团结起来却是如此强大。可见,渺小并不是绝对的,个体虽然微乎其微,无数个体加起来力量将是巨大的。
相对来说,人类的体能不如某些动物,在这方面,我们是渺小的。但如果说到智慧,我们已经攀上了顶峰。我们创造了飞机、火箭,发明了轮船、潜艇。我们在天空中飞翔,甚至穿梭于宇宙空间;我们在江河上航行,甚至潜入最深的海底,这是其他生物完全不能想象的,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渺小是一种伟大。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在无数颗星球中,自然是十分渺小的'。而就是这样一颗不起眼的星球,孕育出了神奇的生命,创造出了奇迹。它不再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不再渺小,它是一颗伟大的星球。
渺小是一种伟大。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类已经成为这个星球的统治者,但在大自然面前,仍觉得自己十分渺小。这是对大自然的一份敬畏,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体现。明白自己的渺小,不狂妄自大,不去冒犯,这也是一种伟大。
渺小是一种伟大。萧伯纳说过: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这世上的普通人,在整个世界面前,是渺小的。而总有人,立志要改变这一状况,他们有信心,有毅力,尽全力去拼搏,终于成为有成就的人。别忘了,伟人不是生来就是伟人的,渺小的人也不一定会一直渺小下去。每一个渺小者都有可能成为真正伟大的人,这要看自己是甘于渺小还是愿意脱颖而出。
渺小,即为另一种伟大。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伟大不同,这种伟大不是显露出来的,不是光芒四射的。它蕴含在每一个渺小者的心中,等待着发现。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
——题记
从小我就是一个幸运儿,从没有经受过什么失败、挫折,一直都是一帆风顺。小学顺利地当选学习委员,中队委、大队委,每年被评为“三好生”,前五名,那全是我意料之中的。什么落选,考试出意外,永远都是别人的事,根本和我不沾边,我也从不知道失败的滋味,更不会去想遭到挫折的感受。
直到有一天……
那天下着小雨,而我的心情正如这天气,因为我离我的预期相差很远,那是我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考试,我的成绩很差,三十名,要知道全班只有60个人,别说前五名,前十名都和我说再见了。我哭了,泪水咸咸的,我已经好久没哭了,因为没有什么值得我去哭泣。
这时,我听到门外的妈妈说:“去安慰一下她吧!”爸爸紧接着说:“不要,让她受点挫折也不错,正好让她反省一下自己,重新调整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正是因为她得到的荣誉太多了,所以连这点小小的挫折也经受不了。人生的路又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正可谡“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我突然明白了,并非所有的目标都会圆满实现,并非所有的工作最终都能成功,并非所有的.希望都可以满足,并非所有的梦想都会成真,人生的道路上也并非是一帆风顺。一条人生的道路,没有人能一帆风顺地走完,只有经历失败,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
譬如爱迪生,他一共做了几千次实验才找到了适合做电灯的材料,他经历了几千次失败,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反而更有动力。试想一下,如果他做了上百次实验就放弃,那么,还会有我们今天所用的电灯吗?也许会吧,但是,要比爱迪生晚很多年。
不一定只有达到目标、办得最好才去做,只要你去尝试了,去努力了,同样是最棒的,你的所做所为就会给生活带来精彩,或许你失败了,但是没关系,人们不是常说嘛: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失败是另一种财富,失败与成功同样散发着美丽,同样具有活力。要向失败挑战,让失败成为前进的动力。
这一次考试,我虽然失败了,败得很惨,但我不伤心,更不气馁,因为我知道,失败只是暂时,我已经整装待发了,随时接受挑战。这一次,更给我很大的启迪,让我懂得了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暗礁、岛屿,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成功是一种财富,失败是另一种财富,一种另类的财富。
最先知晓他,是从他的那本《伊斯坦布尔假期》开始,那时自己年少,尚未燃起环游世界的“野心”,但彼时已经对世界上,诸多拥有异样美感名字的城市印象深刻,例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雷克雅未克、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等等。因此,当时读马克·李维的《伊斯坦布尔假期》,其实也是怀揣着一种想要领略异域风情的心思吧。
然而,正而八经地读完他的这本书,却是在2016年。人的拖延,有时真的相当讨厌,当然,没能成功克服这种拖延习惯的自己,也并不值得赞扬吧。
而后,隔年读完了他在国内读书市场上相当火爆的著作——《偷影子的人》。彼时,对于马克·李维的印象,大抵概括下来,就是“他是一个非常善于讲故事的人。”
而今,读完第三部由他所著的小说——《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却又对他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其实起初,我个人对于马克·李维的感官并不是非常强烈,也从未想过要系统阅读他的所有著作。何况市面上的图书很多,可供选择得,就更多了。而一个人的空闲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各色娱乐相当丰富的年代,比起读书而言,我想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影视剧、游戏、短视频,等等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来消磨时间。
而最终,自己会选择购买并阅读他的这本《幸福的另一种含义》,大概纯粹只是因为这个书名吧。
最近一两年来,自己过得不好,谈不上不顺,只是觉得生活中充满了“负能量”,仅仅用“丧”这个字或许已经无法涵盖全部。那种感受,大抵有些像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明明独自一人时悲伤难过,以泪洗面,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他人面前时,却又要表现得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可实际上,他人并不会真的在意你的感受,这种戴着面具和镣铐跳舞,却无人欣赏的场面,总让自己觉得,自己真TM像个傻X啊。
往往越是身处于此种境况时,人越会容易思考和怀疑人生,比如说:我是谁?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快乐?等等。
而我,也不外如是。
且通常,这种自我反思和发问,都是没有结果的。更何况,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三观不一样,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感官也不一样,就更难以得到一个可以通用的结论。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前些年央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片段,记者在马路上采访一位大爷,问他说:“你幸福吗?”大爷的回答,让很多人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回答说:“我不姓福,我姓曾。”
所以你看,其实一个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定义,对于幸福的感受和理解,往往还同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获得的满足程度有关联。
不少人默认的一种规定俗称的结论,大抵就是,物质生活不够丰盛,且精神需求较少的人,通常会过得更加幸福快乐。而物质生活相当丰富,精神需求更多的人,反而过得不够快乐。
当然这只是一种默认的说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就像我,物质生活不够丰盛,精神需求却极多,用开玩笑的语调来说的话,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知道作为一个法国作家,他对于幸福有着一种怎样的认知和定义,于是便有了这场阅读。
起初以为这是一段形同《伊斯坦布尔假期》的小说,因为米利和乔这两个人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调香师阿丽斯和她那脾气古怪的邻居戴德利。
但故事读到一半时,却觉得它更像是一部公路风格的小说,因为几乎所有的情节展开,都同那辆奥兹莫比尔敞篷老爷车,还有那一段段横贯美国的公路相关联。从一座城市抵达另一座城市,从一个州横跨到另一个州,越过山川河流,只为了追逐那一个不太明确的未来,这样的阿加莎,不得不说,充满了一种别样的魅力。
这是同《伊斯坦布尔假期》中的阿丽斯完全不同的魅力,如果说阿丽斯的伊斯坦布尔之旅,更像是一段追寻过往和爱情的探寻之旅,那么这部作品中阿加莎的横跨美国之旅,更像是去赴一场岁月洗尽之后的约定,有些茫然,但却坚定不移且充满力量。
而且书中讲述到了不少关于美国早年的历史,让比较熟悉历史的读者,更有一种深刻的代入感,觉得这是一场曾证实发生过的故事,而我们不过是在见证着它的再一次讲述。
作品中阿加莎,以及她曾经的伙伴们为了独立和平权所做的斗争,能够让人领略到曾经美国的黑人解放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的些许片段,也正是因为曾经有着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的努力,才有了后来更好的美国。而这些虚拟人物于历史中的穿梭和展现,无疑也代表着身为作者的些许观念和立场。一位作者,是很难完全在他的著作中保持中立的,且马克·李维的这种偏向,更让人感觉到他这个“幕后推手”,即鲜活又生动。
或许,即便身处于不同的文化和成长环境中,人们对于幸福和快乐的追求也是殊途同归的吧。
虽然马克·李维没有在作品中明说,但不管是原谅了汤姆·布雷德利,并愿意和他相伴终老的阿加莎(或者该说是汉娜),还是终于认清自己对于友人所持有怎样情感和心绪的米利和乔,都无疑是在无声述说着“幸福的另一种含义”——那就是,能够认清自己和自己的内心,并能够勇敢追求心中所爱。
也许其他读者会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我觉得该是如此吧。
这种唯爱至上的理念,无疑充满着一种法国式的浪漫气息。而中国式的爱情和浪漫,则要显得含蓄得多。
幸福可以是稳定无波澜的工作和生活,可以是体面的生活,不那么深爱却也不那么讨厌的情人,还可以是彼此相恋相守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更可以是无所顾忌的对于所爱之人和未来精彩生活的热切追求。
幸福,它有着无数种定义,马克·李维说了它的另一种含义,那你呢?
有没有属于你自己的含义?
老实说,其实从马克·李维这里,我依然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我却并不讨厌他给出的这种解答。
这本书读到一大半的时候,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工作上的繁琐冗杂,承受不了家庭中的沉默不语,还有自己日渐深沉的抑郁癫狂。所以独自一人跑出国去潜水度假,放空自己,什么都不想,只是纯粹旅行着,看看当地人的生活。再回来时,之前的那种心绪不宁已经平静了很多,至少,不再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而回来后,才读完了这本书剩下的一小半。起初拿起这本书,是想从马克·李维这里找一个答案,而今我知道,自己同书中的米利一样,或许只是少了些时间,少了些机缘吧。而距离自己想要的那个正解,中间所隔,也不过只是些岁月变迁和时间沉淀吧。
莫名想到了扉页背面上,保尔·艾吕雅说的那句话,我觉得拿来作为这篇文字的结束挺好。
“世间并无任何偶然,所有相遇早已注定。”
也许,你想要的,其实已经遇见过,只是先前尚未认清自己的内心而已。
这个无赖是我唯一的男闺蜜,我在这半个月中失去了两个闺蜜。心情本来就不好,他还和别人一起欺骗我。曾经的我,有另一个男闺蜜疼着,宠着。也是他搬走了,在他搬走的两年里我几乎一个男闺蜜也没有。直到遇见他,他说:“我绝对会像男闺蜜一样宠着你,由着你绝对不会让别人欺负你”。我很傲娇地说:“我最讨厌别人骗我,别人不在乎我”他却不在乎地说:“没事,我会比你以前的男闺蜜好!”
可是今天呢?他却欺骗了我,也许是我太依赖他了。我也曾经问过他:你对女闺蜜的概念是什么?他的回答却是:我女朋友重要。其实我比较感动,但没想到他会骗我。
“我饿了。”我可怜兮兮的的说。“走吧,我带你去吃饭。”他带着我去吃饭。我回到家,洗完澡后,他一个电话也没给我打,一个短讯也没给我发。我再次的迷茫,我们的友谊到底可靠不可靠。能不能延续,可不可靠。
曾经,我害怕有一天,我们坐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却只剩下沉默,
曾经,我害怕有一天,我们走在同一条路上,但是却没有等待,
曾经,我害怕有一天我们伫立在同一个路口,但是却走向各自的方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