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盒和铅笔、橡皮是一个大家庭。
这一天,我发现外套丢在学校了,于是我回去拿外套,碰巧发现铅笔和橡皮好像在说什么,于是我凑近了些,听见铅笔在嗓门宏亮地说:“我是小主人最有用的文具,我应该在中间的位置,这样主人就可以更方便拿到我了。”
可是,橡皮不服气地说:“怎么可能……我才是主人最有用的,没有我,主人写错字了怎么办,所以,我应该在中间。”
就这样,一场争吵便开始了,你争我吵,谁也不放过谁,不知不觉就这样两个小时过去了,也没分出胜负,文具盒里叮叮当当,热闹得像打仗,我真是太佩服它们了,吵架也能吵两个小时。
这时,文具盒开口说话了,它不紧不慢地说:“朋友们,别吵了,文具都是主人的小助手,没有了我们,小主人就没有办法好好上学了,所以我们都是主人最有用的小帮手!必须团结一致,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听后,铅笔和橡皮都红了脸,相互道歉,它们都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了!文具盒里又成了一个欢乐的大家庭!
一天,一位小主人做完作业,便躺倒床上迷迷糊糊地想睡觉,这时候,小主人隐隐约约地听到了......钢笔愁眉苦脸地说:“老兄,我的命真苦啊,我们这个小主人,天天用完了我也不套笔盖,害的我得了肺炎,更让我忍受不了的是,一当我不出墨水的时候,小主人就把我摔到边上,摔得我头昏眼花,晕头转向,分不清天和地了。”“老弟,我的命也和你一样。”橡皮无奈的叹了口气说。“小主人总是用你在我的身上乱画,让我得了皮炎,全身没有一块好肉,更糟糕的是,我原本只能擦铅笔,小主人硬要让我去擦钢笔,越擦越糊,我身上都变黑了,因为黑了,小主人差点把我撕得粉身碎骨了!”
钢笔和橡皮打算一走了之。小主人听到了钢笔和橡皮的诉苦,下定决心一定要改正,好好爱惜文具。
《一个勺子》是陈建斌导演的处女作,因为王学兵吸毒事件影片推迟到现在才上映。其实对陈建斌不是很了解,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甄嬛传》里的皇帝角色,那时候就觉得他很显老,但是演技也着实让每一个看剧的人一饱眼福。但是他的导演实力却没有什么作品能够让我对他进行大概的估计,是坊间对这部电影良好的口碑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更有对陈建斌的期待,带着这种期待,我看了这部电影,以下是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观众在看了电影《一个勺子》之后的主观感受。
整体来看,这部电影其实还是不错的,整部电影叙事完整,情节之间的连接自然,让人看电影时较为舒服,当然,这一个优点的另一面就是,整体叙事较为平缓,波折性不是很强,更多的是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以一个普通的西北农民拉条子(大名马吉)的视角,借助了拉条子的嘴表现了中国西北农村社会的现状,以及现状之下的担忧。农民拉条子是村里公认的好人,心地善良,且肯吃亏,媳妇金枝子也正是因为他的收留没有被冻死、饿死,两人才能够结为夫妇,在我看来,这个不起眼的小细节的介绍有可能是为了表现好人有好报,希望用好心有好报来再次捂热社会上每一个心凉了的人。将揭示社会现实的冷酷与行善会有回报这两方面结合,已达到更好地引导人心回归善良的本性,让社会中的人重新形成友好的关系。这可能也是这部电影以及所有良好的艺术作品的重要目标之一吧!毕竟,艺术家是一群拥有更敏锐的触角,能够感受到自然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及状态并且能够用他们特有的手段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那些对生活不够敏感的人们同样能够感受到这些美好,唤醒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之心,以促进他们提升自我修养并且尽力使这个社会更加美好。
影片中的好心人拉条子因为好心给了流浪汉(金世佳饰)半块馍,而流浪汉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吃完了还是不走,拉条子狠不下心就将身上带的馍全部都给了他,就这样,流浪汉就认定了他,跟定了他,一路跟着他直到他回到家,流浪汉也就跟着他回到了家里面,怎么赶也赶不走。换做一般的人,估计各种手段用个遍,早就将流浪汉赶出去了,但是拉条子夫妇却都是那种狠不下心来的人,当把流浪汉丢在院子外面的时候,两人在炕上又担心那个流浪汉会不会在院子外面冻死,借着“冻死人要偿命”的由头来使自己的善良不显得那么直白。他们将流浪汉收留在了羊圈里,就这样还是怕冻着流浪汉,便又大半夜的送去了大衣。几次三番想要将他丢在外面都不成功,拉条子极为无奈,便动了将流浪汉绑在野外雪地里的念头,才将人绑上去,就于心不忍,又让他跟了回家。当金枝子听说了这件事时,眼睛瞪得老大,责怪拉条子,说那是害人命的事,冠冕堂皇的关切理由之下,他对那个叫她“妈”的流浪汉的关心之情热烈而羞涩,却十分让人动情。
陈建斌在这部电影中自导自演,可以说,是十分下功夫了,曾经的“皇帝”,如今胡子拉渣、面容苍老,脸上还有西北农民惯有的酡红,常年穿着厚重笨拙的棉大衣,脸上的表情有无奈与无助,也有坚毅与朴实,但是没有偷奸耍滑,不懂得如何投机,不懂得戒备。正是他在生活中没有学会后者,他被一个“勺子”纠缠的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也只能够贴告示,让勺子的家人来将他领回去,这样良心才安定;正是因为他没有学会者,他在自称是勺子的家人的人轻而易举地将流浪汉领走,没有质疑,只有对离开流浪汉的深深的不舍,而当第二批、第三批自称是流浪汉家人的人到来时,他们夫妇两个显得手足无措、惊恐不已,显然是因为他们眼中的社会并不是如此这般的处处是猝不及防的欺骗与陷阱,这些新知让他们不安。
在这部片子中,流浪汉由金世佳扮演,说实话,个人觉得演的还是挺到位的,只是因为事先知道是他,所以看电影时就有些跳戏的感觉。然后就是陈建斌的一会儿方言,一会儿普通话儿,有点受不了其他的都还好啦!
一天,小刚躺在床上睡着午觉,从他的文具盒里,跑出来一块满身是小洞洞的橡皮,大叫着:“尺伯伯,尺伯伯,你快来呀。”
尺子不慌不忙地说道:“来了,来了。”说着从书包里蹦了出来。
橡皮哭丧着脸说:“尺伯伯,你看我,浑身被铅笔刺得全身都是小洞!”尺子惊讶地说:“不会吧,铅笔不会这么不乖啊。”
橡皮说:“铅笔就是那么坏!”说完就哭了起来。
铅笔听见了哭声,也走了出来,可是它却被折断了,橡皮看见了,就嘲笑它说:“铅笔,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好像一个木乃依一样!”
铅笔回敬说:“你还不是一样,浑身都是洞。”
橡皮说:“还不是你弄的。”
铅笔说:“那时我在休息,怎么可能刺你?”橡皮说:“你还不承认!”两人就要打起来的时候,目击者书本出来劝阻,说:“铅笔确实不是故意的,是小主人逼着它这么做的!”橡皮一听,急忙向铅笔道歉:“对不起,是我错怪了你!”铅笔说:“对不起,我也有错。”
尺子说:“小主人是个不爱惜文具的人,希望他能够改正,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爱惜文具!”小刚起了床,看见文具躺在床上……
每个有生命的、有活力、有灵性的事物都需要对话。对话是思想情感的交融,使心灵不可或缺的阳光。它是一个过程,它给人们精神上极大的享受,给人们展现出一个个不同的心灵世界,给人们思想上以启迪。但是,当今社会中人们的一些对话却成了极其虚伪的。虚伪的对话不仅不会带来任何好处,稍有不慎,还会把人引入可怕的深渊。
虚伪庸俗的对话是可鄙的`,但天地间也不乏真实而有价值的对话。人类创造了世界通用语,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类之间的对话畅通无阻,这样更有利于人类的团结和平,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人类还希望人与其它物种对话,人类把这种希望写在了神话之中:牛郎与牛的亲切对话;渔夫与金鱼的一问一答等等。当今一些驯兽师把希望变成了现实,动物按驯兽师的指令作动作,驯兽师也能从动物的叫声中明白它们的需求。这需要多么深厚的情感与艰辛的努力!
当你真正用心去倾听他人与他人对话,这个效果比虚伪地应付要好得多。你真心投入进去后,你会发现你已深深地被对方的心灵世界所吸引。你随着对方或喜,或忧,或悲,或乐。你在与他人言语、情感与心灵的对话过后,你的心里会感到极大的满足,心灵会有所悟,会得到升华。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真心与他人乃至其它生命进行对话交流,你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绚丽多彩。
在看电影《一个勺子》前,我只注意到了作为演员的陈建斌,从未认识导演陈建斌、编剧陈建斌。通过这部电影,我重新认识了这个名叫陈建斌的电影人。
《一个勺子》的故事改编至胡学文所著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由陈建斌担任导演、编剧,陈建斌、蒋勤勤、王学兵、金世佳等人主演。该故事讲述了一个朴实、善良的甘肃农民拉条子进城搭救坐牢的儿子没成功,却捡回来一个勺子(勺子在甘肃话的意思是傻子),勺子的出现给拉条子一家人惹来一堆麻烦。最后勺子丢了,儿子减刑了,钱也拿回来了,拉条子却“傻”了……
观影结束,蒋勤勤所扮演的金枝子在片中重复哭喊出的一句话不断回响在我的耳畔:“人善被人欺!”导演似乎要通过这样一句台词和观众隔空进行沟通交流:拉条子是救了勺子,并待他如亲人般,为什么这些人还要这样欺负他呢?难道好人就这么难当?好人就活该被人欺负?并由此引申开:这年头帮人究竟对不对,做好人究竟该不该,好人做了好事反被人冤枉、坑害了,这还有没有天理?做人的准则与良知在哪里?拉条子无数次地找大头哥,想讨回五万元钱,却屡屡吃了闭门羹,当他决心不再要回那钱,只想一心找回被自己弄丢的勺子的时候,却被大头哥当成了傻子,将钱甩给了拉条子。最后,拉条子虽然得到了他一直想找回的钱,却始终没有得到他想要找到的答案,可是他似乎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在这个世上,就不能太过于明白、清醒,“傻人也会有傻福”,于是,拉条子收好了钱,拿出勺子戴过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终究成为“正常人”眼中的那个“傻子”……
这样一部看上去土得掉渣,内涵却极其丰富深刻的电影,它通过一种自嘲的方式对这个社会存在的某些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与讽刺:在这个社会,好人是不是傻子?做好事的人是不是傻子?追根究底的人是不是傻子?面对骗子与傻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当好人因为做好事受到欺负的时候,是否还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好人于这个社会的意义究竟在何方?
有人说《我的少女时代》是国产片中的良心作,我倒觉得不尽如其然,《一个勺子》才是国产片中的良心作,和《烈日灼心》一样都是今年国产电影中的上乘作品。这个冬天不可错过的一部国产电影佳片:《一个勺子》,你看懂了吗?
傻子和小羊羔,傻子和儿子,傻子和拉条子,相互映射。
两个回环,傻子一段,拉条子被当成傻子再一段。
不想傻子跟着的时候偏甩不掉,产生感情了又被“家人找回”送走了,发现是骗局再找傻子又找不着了;自己的儿子判刑坐牢回不来,偏有个傻子叫自己“妈”在家里赖着;怕各种“家人”找上门的时候,各路人马天天来,做好万全准备了,偏又不来了,“第二只靴子”迟迟不掉下来;想追回五万的时候追不回,最后不要了,钱又回来了;想给儿子减刑送钱疏通结果钱、事两空,最后没念想了居然减刑成功。所有的情节设置都围绕着那句话“人生就是这样的”。
想把傻子甩掉,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再一次,最后放弃。找李大哥,一直找,一直找,一直找,一直找。终于见到了,车上聊让下车,车上聊让下车,车上聊让下车,最后自己下车。找傻子的“家人”上门,金枝子准备酒和肉罐头,又找上门,金枝子准备酒和肉罐头,又找上门,金枝子准备酒和肉罐头。生活好像就是在这种重复里慢慢磨掉一个人的气性。这都是为什么呢?拉条子最后再不断的找人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要傻子,是为什么呢?他不再想要回自己的那五万块,可还是知道为什么。周围的人都在和他说,不要问,没什么为什么,“人生就是这样的”,只有拉条子还在执着于答案,成为人们眼里的勺子(方言里和傻子是近似音)。
金枝子责怪拉条子,怪他的老实,怪他当好人,虽然是因为几遭折腾下来的气话。可是老实有错么?做一个好人有错么?贪财贪利骗人见风使舵就对了?社会里的多数人都是从众的,太多的人心坏了,好人才会被当成傻子。然而我还是坚持,别人怎么做并不是自己做同样事情的理由。
陈建斌和蒋勤勤的表演让人完全忘了他们曾经演过的角色。这俩人居然各自演过雍正和第二梦。光是写出来,都觉得这些角色分布在不一样的次元,怎么会是同一个人演的。坐炕上的对话真的太写实了,夫妻之间的埋怨、默契、琐碎和家常。不知道片子里两人的方言说得准不准,反正自己没出戏,就像他们本来就是说西北方言的,这功夫下得到位。再一个,看片子不会觉得是在演,会觉得,这就是西北的农民和农夫。让人忘记自己曾经演过的角色,忘掉这是自己在演戏,而完全融入到角色中,最是见演员真章的时候。
李老大的角色虽然因为演员的问题一直没露正脸,却反而觉得这样的处理很有意思。一个拉条子成天追着的人,却始终见首不见尾,就像他做的那些事一样,不见得能见光。女警察的角色也很有意思,开始觉得很普通,但是最后那过激的、或者说自我暴露的“你不会以为是我通风报信吧”反而让人会再想一想,为什么后面那些“家人”不来了。
喜欢那只小羊羔,还莫名喜欢打印店老板。
12点10分的场子,影院里连我只有四个人。两个上了年纪的阿姨,一个比我稍大些的女青年,还有我。散场时,片子在滚字幕,我们都静静坐着。我最先起身,走时,她们还在静静看着荧幕,或许,各自都在想些什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