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不如换成“大众对柴静及其纪录片的赞誉或质疑”这种表述更为准确。几乎一夜之间,头天对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纪录片的惊叹关注,全部被淹没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诋毁、甚至人身攻击、个人喜好里。视频出来的当天晚上我完整地看了一遍,从新闻由头、事实呈现、追溯原因,到多方剖析、借鉴、行动建议,加上柴静条理清晰、思维连贯、语速得当、字字珠玑的演讲串联,这个纪录片的专业性可谓毋庸置疑。
我看完的当下就有冲动想写点什么。但当今天一早醒来,由于中英时差国内已经是骂声一片,负责任的还找找数据、事实表述漏洞;不负责任的纯粹人身攻击、讨厌柴静、low逼、资深烟民、高龄产妇等等私人八卦……当然积极的一面我们看到,因柴静的名人效应、公益行动带来了有关大气环境科普、环保意识觉醒、政府部门问责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公众合理质疑、多角度讨论,即使有不同的声音也是正常的、值得鼓励的,借两会召开之机,也能顺势倒逼政府部门拿出环保机制整改行动魄力。但国内舆论环境的一贯传承还没有形成能够包容理性争论的氛围气度,常常刹车失灵演变成非黑即白、谩骂攻击。在这种舆论口水战中,我习惯性地后退,多说也无益。
想起了八年多前我与柴静的一面之缘。当时其与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组到清华分享栏目背后的故事,我们新闻系的全班同学受邀聆听演讲。柴静当时已经成名,简单的T恤、牛仔裤。演讲完毕对她的印象是:口才了得、满腹诗书、随口引经据典、面部表情淡漠。当时还有同行的某省台随机找了我们其中几位同学进行采访,当时我被问到的问题是:你觉得新闻记者最重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记得我回答了三个词:热情、敏感、责任。
因为曾身处与柴静一样的职业背景,所以深知作为一名致力于追寻、记录、报道事实真相的记者,常常会遭遇关注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与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力感之间的冲撞、碰击、斗争。记者的职责不是改变,而是督促改变。这种改变的`困难和阻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穹顶之下》号召环保体制的变革、政府部门的作为、你我行为习惯的改变,这种督促远未见效之前首先得到了大众对其行为动机、利益集团背景、私人八卦的阴谋论的诋毁,可想而知前方还有多少重重阻力。
我不是柴静的粉丝。她歪着头向对面的嘉宾咄咄逼人时,我担心她活得太沉重。这几年好了一些,脸上多了很多笑容——《穹顶之下》的演讲我们就可以看到。但无论如何,这个片子激发了我对雾霾的重新审视。
刚来英国留学时,我曾有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国。飞机落地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雀跃极了。当我进了航站楼走向安检台的时候——我深深地记得那个画面——T3航站楼里可以用“尘土飞扬”来形容,空气里满满的黄土颜色和灰尘的味道,我下意识地捂住口鼻。这座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城市,因八个月的离开,带给我鼻子、呼吸道强烈的不适应感——也许因为在英国习惯了那里的蓝天白云。
英国是一个多雨的国家。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开车的人最害怕洗车后的第二天下雨——车白洗了,雨一淋全是花花的泥点子。在英国,尤其是住house的居民,习惯将车停在路边或露天院子里。当然这边很少暴雨,而平日里的淅沥小雨,是根本不用担心车子弄脏的。很多英国人在下小雨的时候,甚至选择不打伞从容在街上行走,而不必担心雨水脏了衣服。如果你住在伦敦市中心,比如金丝雀码头的某栋高楼里,平时天晴的时候,你完全可以远眺到15英里外的希思罗机场——据说曾经的北京,也能在后海银锭桥远眺到西山。
三个月前我因工作需要回国出差,一名曾在英国留学的男士,带着妻子和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宝宝过来咨询移民英国的事宜。他从英国毕业回来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发展相当不错,但他现在,执意重回英国。“尤其结婚生了孩子之后,很多时候想带宝宝出门遛个弯儿,但空气实在太差劲了,常常雾霾,就不敢带孩子出去了。”他对我说:“为了孩子的成长,看来我必须得带他们重回英国”。
柴静拍《穹顶之下》也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她在片子里并未将女儿未出世患肿瘤与雾霾之间证明为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关心女儿的健康问题而开始与雾霾死磕,从母亲的立场来看,是十分能够被理解的。食品安全、大气污染、成长环境等等这些在国内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对于我这个还没当妈的人来说,已经为将来的孩子考虑到了,更何况成千上万的母亲呢!必须承认,这也是我选择留在英国的原因之一。
伦敦也曾为“雾都”。柴静在片子里特意来到伦敦寻访治理雾都的经验。我们都知道1952年12月5号那场著名的伦敦大烟雾事件,冷空气横跨英吉利海峡,覆盖整个泰晤士河谷,把煤烟控制在云层之下,造成一万两千多人因此死亡。那时英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大力发展煤炭工业、振兴经济,高品质的煤炭全部用于出口,普通英国老百姓使用的大多是劣质煤炭,再加上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厂、烟囱林立,已经排了几十年的工业废气的积累,终于酿成了大烟雾事件。1953年英国政府终于决定成立“空气污染委员会”,之后通过《清洁空气议案》、修改为《清洁空气法案》。在1960年至1970年治理空气的十年间,英国的空气清洁状况有了质的改观,同时让人惊讶的是,由于清洁能源和新兴行业的替代,英国的GDP在这十年间同时也增长了一倍。
伦敦的巴特西电站,四根103米高的烟囱,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象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成后,曾每星期烧煤一万吨,维持伦敦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而自1982年“退役”以来,巴特西电站已经成为了英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演出时,也曾作为伦敦的六个建筑形象代表之一,出现在舞台。现在,围绕着四根烟囱,巴特西商住综合开发项目成为了伦敦市最大的开发项目——其代理机构仲量联行透露,当巴特西首期住宅项目推出时,一周内即售出75%,刷新英国卖房记录。目前新建的三期项目,在去年10月底甫一推出,也延续了疯狂抢购态势。英国人对于“空气污染”是心有余悸的,但在旧城改造时,这四根烟囱是明令禁止拆除的受保护对象——它们将一直矗立在泰晤士河畔,提醒着人们英国曾经的辉煌与经验教训。巴特西情结也已深深融入了英伦文化的血液里。
不是说英国现在的大气环境就多么多么好,居住在这里感受就多么多么优越。伦敦市长鲍里斯斥资改善伦敦空气质量污染的措施仍被诟病,伦敦的空气质量时至今日还被英国媒体各种监督吐槽——比如媒体指责伦敦尤其是牛津街,是全世界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但这也正是体现了英国媒体的言论自由与监督有力——有报告说,根据英国2013年全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伦敦达到“危险等级”的天数仅为8天,其他城市更少。这里蓝天白云的时间确实比国内多太多了。
今天我的朋友圈里一位在英国定居数年的前辈说:上周,舅舅在北京被确诊为咽喉癌,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雾霾。这是我第一次把雾霾和我亲人的健康联系在一起。每次短暂的回国,严重的雾霾尽管已感不适,我还是觉得与我无关。但这次我真的觉得雾霾已张开他的血盆大口在侵噬普通百姓的生命。今天凌晨我看了柴静的片子,同时也看到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无论怎样,柴静以她的影响力,从民间发出了对雾霾的挑战。
同样自费拍过食品安全纪录片的崔永元说: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同为前电视人,我欣赏她仍坚持对于发现真相、深入调查、呼吁改变的追求;在名人效应的光环下,所幸能够一定程度上消抵变革难行的无力感,不管是鲜花还是鸡蛋,起码这么多人都看见了关注了;我更期待咱们国家的雾霾治理能够在十年内真的取得一些成效,重现多一些蓝天白云,那么我也能够在那时牵着自己孩子的手,说:看,这是我们的家。
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题记
心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躁意,只觉得眼前的美味佳肴尝起来却食不对味,左手挡住了刺目的阳光,手心起了一层薄汗,草草地吃完了饭,放下碗筷时,妈妈叫住了我。
“吃完了么?”
“嗯”我低低地应了声。没有了往日的笑容,一张面无表情的脸看起来有些不开心。
妈妈似乎没有察觉到,又问了几个问题,我一一作答后,心中有些不面耐烦,正准备起身离开,没走几步,妈妈又叫住了我。
“妹妹在客厅玩,没吃几口饭,你去喂一下吧。”
我顿了顿脚步,反过头来时,眉头紧锁着。
“要喂你自己喂!”
语句中充斥着不耐烦与不悦,我不顾妈妈脸上的呆愣,加快脚步走出了房门。
走出房门的那一刻,其实我就有些惊讶于我刚刚的“表现”了,脚步不由得放慢了一些,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我心里有些慌了,想走过去跟妈妈说声抱歉,却因为拉不下面子,硬着头皮走进了房间,倒在了床上,浑浑噩噩地睡了一觉。
醒来时,已临近傍晚,五彩的晚霞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乐谱,太阳躲在了山腰,一点地一点地下落,我望着金黄色柔和的光芒,脑海中又想起今天中午时的事,妈妈在我离开时的呆愣神情在脑海中定格了很久,突然,脑海中又闪过几个画面,我知道,是妈妈对我的爱与付出,心中的后悔与差愧愈发深了几分。
轻快的脚步声打乱了我的思绪,我抬头,对上妈妈的眼睛,她的眸中并无波澜,她只是轻笑着,望着我,微微启唇:“吃饭了,起来吧,等下饭菜该凉了”语句中似乎并没有把今天下午的事放在心上,透露出的仅仅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关心。
我点了点头,她转身从鞋柜中拿出了一双凉鞋放在我床脚,走了。
我口中的那声对不起终究没有讲出来,只是快速穿上了鞋,笑着与家人吃完了晚饭,妈妈像往常一样替我夹菜,在我吃饭之际,我用余光瞥到妈妈脸上的恬静的笑。
妈妈像忘了那件事一样,没有生气,没有责怪。
也许,妈妈为我的那次任性找了千万个理由,但只有我知道,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会把它装作在回忆里,用行动回报妈妈,用行动表现歉意。
众所周知,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对于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人们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深深地为他那永不言败的精神所打动。他发明电灯时,光是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就用了上千种材料,做了上千次实验。这一次次的失败,对他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可他仍然坚持了下去,每经历一次失败,他都对自己说,又获得了一次成功,我又发现了一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这项伟大的发明在爱迪生手中诞生了。
其实,失败并不完全是坏事。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遭受失败,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汲取,从而走向成功的人生。真正勇敢的人,是不会给自己的失败寻找任何借口的,他敢于直面失败,果决地向失败挑战,最后骄傲地把失败远远地甩在身后。没有人能打败你,击败你的往往是年自己。由此,我们应该想到,要想败失败甩在身后,首先要鼓起勇气,然后锻炼顽强的毅力,学好文化知识,树立信心,在社会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取,不惧失败,最终一定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既然失败在所难免我们就应该不折不挠,勇敢地向失败宣战,努力地去把它甩在身后。
我害怕,长大成人最可悲的一件事在于,或许我会变成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那种人。所以我会一直紧攥一份信念,永远不放手。
当我十八岁,正当花样年华时,我希望自己踏出的第一步是迈入理想的大学,选择我最喜欢的专业,每天泡在安静的图书馆静下心读几本耐人寻味的书籍。
那是我的梦想,所以未来无论多坎坷,我都会告诉自己,没关系,就像一位美国歌手曾唱道,因为一切都会变好的。
我是一个比较热爱写作的人,但是我的文笔非常稚嫩,也没有什么人欣赏我,我的语文老师也说过我的文章还是不够精湛,会有错别字又或是语病,很多时候的都写的很烂并且都被忽略。
可是我就是因为热爱才一直不放弃,我坚信:一切都会变好的。只要一直坚持练笔,多阅读课外书,我的写作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有许多事情以前我或许可以做得很好,现在倒大不如以前,我知道一定是态度问题,而现在更不能灰心丧气。
尽管理科思维上慢半拍,写题目时没有什么头绪,又或者自己擅长的方面有时也不如别人,总是不尽人意,灰心丧气,不过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成绩可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追上来,我热爱的兴趣好好利用,有朝一日会达到我想要的样子,因为一切都会变好的。
无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只要保持一颗乐观、永不放弃心,坚持心中的那份信念,就一定可以跨过千山万水,最终到达幸福的彼岸。这是我,一个乐天派的内心,一个相信未来一切都会变好的信念。
周杰伦在一首歌里写道: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小小的天流过的泪和汁,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这段旅程既漫长也心酸,有许多人也许未能到达最高点,因为他们或许缺失的是一种坚持,但何尝不是因为没有一份信念,所以没有勇气继续前行呢?
在心中留下一份信念,像我一样相信,一切都会变好,我也同样相信每个人会因此而更加勇敢,在未来一路披荆斩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