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成长对我来说似乎是很清晰的,我一直认为,回忆我童年的成长历程就像看一个电视节目,我什么都能看见,什么都能听见,甚至可以预见到后面要发生的一幕。
我记得爸爸妈妈带我去游泳馆玩,结果我栽倒在泳池里,爸爸拼命往过跑,我还是喝了几口水——因为爸爸不会游泳。我记得爸爸把买来的橡皮和小玩具挂在花盆里的植株上,告诉我这是玩具树,只要辛勤浇灌,就会结满玩具。我记得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喂骆驼,我学爸爸用手托着草喂,结果被骆驼咬到手指,那个骆驼的牙啊,可真叫个黄……我还记得后来我的健康出了状况,三天两头要去医院做客,可是无论去哪里,不是妈妈抱着我,就是爸爸抱着我。那个时候,我是一只害怕离巢的小鸟,感受到的都是爸爸妈妈羽翼下满满的爱,那时候无论我提什么要求,爸爸妈妈都会满足我。
后来,长大了一些了,开始接受更多的知识,我学阶梯英语,学电子琴,学围棋……。其实在学习之前我对这些还是有兴趣的,可是基本过上几天就觉得没意思了,可是,妈妈竟然不再满足我的要求,强迫我坚持了下来。比起爸爸妈妈百般呵护我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对我的爱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深了,甚至有些瞬间,我都以为他们不再爱我,但是一件事使我改变了这个想法。
当我的电子琴学到九级,终于可以毕业的时候,我的电子琴老师告诉我们要在天津礼堂开一个毕业汇报表演会,并且让我领奏。听到这个通知的时候,我半天没反应过来,接下来就是心跳加剧。以前体弱的时候,无论什么事都是爸爸妈妈替我解决的,我从来没有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现在却要我站在台上,而且和我的伙伴们隔着好远,台下还有几百人在盯着我。我和妈妈说这件事的时候,心跳的速度竟然又不争气地快了起来。妈妈看了我一会,说:“你想永远被我们搂在怀里吗? 你不想像白鸽一样自由地飞翔吗?”
当我站在台上,背后逐渐被汗湿透,接下来就是我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电子琴上,当伴奏声想起,我仿佛又回到了教室,脑子里都是电子琴老师在指挥我们,我的手如行云流水一般,完成了这次表演。在台下观众的掌声想起的时候,我看见了老师在舞台旁边面带笑容,远远地挑起了大拇指。突然,我好像尝到了自信的味道。下了舞台,看见妈妈,我激动地眼睛湿润起来,突然说不出话。妈妈的眼睛里同样是晶莹的泪光,伸出双臂,缓缓把我搂住,说:“看,你能行。让妈妈再狠狠搂一下,以后,自由地飞吧。”
我又找回了爸爸妈妈的爱。不对,其实,我从未失去,只是突然理解了他们对我爱的方式。 我非常想回到过去,再体会一次爸爸妈妈不同的爱,然而,逝去的已无法再重新来过,留下的,是一片温馨的回忆。虽然时光不能重新来过,但是我清楚地看到了过去弱小的我一直在蜕变。在爸爸妈妈一次次通过各种场合教育我提高能力、锻炼我的自信后,我确信我已不再是一只小小鸟、鸽子,我在逐渐成长,我相信,未来我必定是雄鹰,翱翔在那蓝天上,就像诗歌中写到:请看我头戴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懂、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它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女主人公经过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点,从烦恼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乐,并取得生活事业双丰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纯心理学书籍的深奥枯燥,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烦恼,比如对某人的讨厌、对工作的烦恼、对待遇的不满等等,都是我们自己人为地在放大。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因为那个是你对事情的解释。
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快乐?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
我们所背负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别人是无法强压给我们的,因为我们可以不接受。总是认为自己的苦恼时因谁或其他什么而带来的,其实不然,真正让自己苦恼的是我们自身,过于看重那些会让自己苦恼的事。
我们多少人是因为与别人攀比而疲于奔波,为财富为地位,可一旦拥有了所追求的财富地位却并没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怀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为那不是真正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那是外在的东西。就象作者在书中所谈到的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所以因与别人攀比去追求财富地位过程会带来快乐,但一旦实现了快乐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拥有财富和地位且明确拥有了财富和地位就会造福社会让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样了,那就达到了喜悦的境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顶端,不要为虚荣追求那遥远的不现实,自己会被自己活活压垮。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会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泽。那么你得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认识真我,从自身做起。因为外面没有别人。这本书读了之后让人受益颇深,要试着学会放下,当我们真正放开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种结局,要试着看开看淡一切,学着清心,静心,修心,做个小小的真我!
“做父亲之后,我也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优点,发现自己竟然愿意为了某个人倾尽全力,做到许多超越常人的事情”。
之所以把这句话放在最前面,不只是因为这句在书中很不起眼的话完美地对应了书的标题,还因为我对这句话深有同感。成为妈妈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能胜任这么多事情,赶跑了嗜睡症,战胜了拖延症,更温柔了,更耐心了······那种感觉,就是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感觉。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帮助不是育儿方法的指导,而是育儿路上的指引与启发。书上的内容直击我的心底,引发我的思考,是我身为妈妈的心灵成长读物,正如其封面所言——写给天下父母的10堂心灵成长课。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像我等为生计日日奔波的人们占社会大多数。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无形之中,孩子遭到惊吓,就可能从此沉默,孤言寡语。不是危言耸听,我的一位朋友家长就曾经很痛苦焦急的和我说,在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他将孩子狠狠打了一顿,结果从那之后孩子就变得沉默少言,几乎不愿意和他交流。作为父亲,他不知道该如何改变目前和孩子之间的冷淡局面,如何弥补一次冲动造成的裂痕。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大人细心呵护。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再小心都不为过。如果父母自己都无法在孩子面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你如何要求你的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自己,想尝试着把那个自己展露出来,而不是隐藏,简简单单的告诉别人那是我。
其实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样,在别人眼睛中,在网络中,在心中,在现实中,总有许许多多的自己,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人看见我。我曾经多么害怕做错什么惹得别人的厌恶,即便是淡如流水的,我与他人之间的交流不要有所怨恨。但那样的自己让我觉得有些空洞,我该是怎么样的?我只是现在简简单单的想多点自己,多爱自己一些。
当然注定的本质是不容易改变的,只是希望多点开心的笑容,少点牵伴,爱了自己再爱所有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另一个自己。”刚看见这句话,我就被感动了,因为我往往遗忘了自己,遗忘了自己内心最直接纯粹的情感。人生有它的规矩,我们在网中生活,但网不是我们自己,只是习惯了的自己。总有些自己,自己都分辨不出是梦还是真实的自己,在这里,黑白都分辨不出,只有一些些的感动,不知是真实还是误导我们,情感显得那么真切。很多时候我都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时候就选择了一些不会错的规矩。其实这也应该没有什么错,只是我想找寻自己了,想在以后的点点时光中活得更有意义一些。这些都是我所在思想的,同时,对于现实的思考我也有所改变。以前觉得发生的就是现实,现实是不可改变的。我感觉现实存在的必然性,我觉得现实才是真实,但如今我又觉得并非,现实就是现实,却不一定是真实。真实不全是现实,还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我一直在思想什么是真实,什么是真理,我是想不明确的,但隐隐约约的觉得许多的情感上的共鸣,比如感动,比如爱情等等,能得人很真实的感觉,现实也很真实,那种真实是在悲伤无奈等情绪中给我的;许多的情感也很真实,比起现实的真实却显得让我更愉悦。所以,我何必告戒自己所有的情感都终究会改变?高兴的那刻其实我就看见了天堂,情绪的起落,这本身让我觉得充实。
呵呵,人很奇怪?还是这只是我;我很奇怪?
有责任感,诚实礼貌,有爱心,懂得尊重别人,能感恩,可以积极参与到家庭劳动中。这些良好品格和表现大都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的,这就需要父母持续的向孩子传递稳定的有价值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父母与孩子的相遇亦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缘分,愿天下父母孩子都好好珍惜,尤其是父母,言行举止得配得上父亲母亲的称呼,得时时提醒自己要做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
什么是“copy型”家长?用书中的话来解释,copy型家长“要么将养育子女的过程看作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让他们纠正自己成长过程中曾经犯过的错误,要么就只是将孩子看作是‘子承父业’的人选而已”。
现实生活中,这类型的家长很常见。有些家长为了弥补小时候的遗憾,强迫孩子上某个兴趣班;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理想要让孩子来实现,左右孩子填高考志愿······这样的家长已经完全把孩子看作自己的附属品。这样的家长不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需要的是父母的引导,而不是不得不服从的命令。
我自己也曾属于“copy型”家长的一员。女儿出生后,我把她的小房间布置得粉嫩粉嫩的,认为公主房是最适合女孩的。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纯粹是满足自己所谓的“少女心”“公主梦”呀。为此老公也曾说我:“你是为自己布置的房间吧!说不定女儿不喜欢粉色呢?”当时我不以为然,直到看了书之后,真的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确实走入了误区,只考虑到自己,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也给我一个强烈的提示:教育孩子,要基于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好奇的将手伸向家里的仙人掌的时候,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大叫:“哎呀,那个有刺,碰到会疼,不能碰!”其实,在不太危险的情况下,你不如让他自己碰一下那刺,亲身体验到疼之后,想必今后他再也不会主动去触碰。帮助孩子要拿捏好分寸,不要事事代劳,剥夺孩子感知接触世界万事万物的机会,把成长的权利交还孩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