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兵器时代,千里马是一名战将所梦寐以求的。有了一匹千里马,在战场上就会如虎添翼,马不好就会影响战斗力。如吕布、关公的赤兔马、秦琼的黄骠马、呼延灼的踢雪乌骓都为他们建功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的今天,马已失去了以往的意义。除了在草原和一些旅游景点,以及一些交通特别不便的地区,骑马的人非常少见。自然界中的千里马自然也就失去了识别和寻找、保留的意义。
但人们通常都是以“千里马”来比喻人才的,人才是每个时代,每个单位都需要的,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人才兴、事业兴,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单位说他们不需要人才。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能否找到真正的人才,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怎样寻找人才、留住人才,每个单位却做得并不一样。不是找不到人才,就是留不住人才。甚至是造成人才浪费而不自知。
不是吗?有的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看的是学历而不是能力。将高学历做为硬指标,将人招聘回来后却又束之高阁,让其从事一些不需高学历也能很好地完成的一般性工作。甚至让其从事一些与他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还美其名曰是让其全面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至于一般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其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更是比比皆是。这固然有体制上的原因,但与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也有更大的直接关系。这就好比找到了千里马,却不让它当坐骑跑长途、冲锋陷阵,而是让其从事拉车、耕地、驮重等与其不相适应的工作,又怎能有利于人才发挥专长,进而做出更大的贡献呢?
也有的单位对人才是口头上重视、工作上支使、待遇上忽视、培养上轻视,造成人才留不长、留不住,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就好比是自己先一步找到了千里马,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出于种种考虑,基于各种原因。不能或有能力也不满足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的要求,工作标准要求对方高,给对方各方面的待遇却很低。甚至是对方因工作消耗办公用品多、快也感到不满意。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形成了千里马食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常马等不可得的局面。这就造成了两种后果:一是压制人才、埋没人才,使人才一辈子在小圈子里默默无闻,怀才不遇。二是留不住人才,导致人才一有机会就外流,本单位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为外单位,甚至是为外国、特别是敌对国家所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如现在单位之间频频发生的跳槽即是明证。
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
这是人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正解。当然,我们做不了“德才兼备”的人,这是圣人的标准,如孔子一类“子”,凡人远不可比拟。不过,有某种“特长”这一点应该很容易达到,但又要做到最好也才得称之为人才。大多数人在此就望而却步了,虽然有才能,但不希望或害怕展现,使机会与其失之交臂,这其中,无非就是缺少了一点自信。
所以,每一个人才都需要具备一个条件“自信”当你能大声向全世界宣布:“吾乃人才”时,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吾乃人才,说的容易,但又需要问心无愧,心胸坦荡的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说出这四个字,这就决定了有部分人虽天天吹嘘“吾乃人才”但一事无成的事实,到头来,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自古以来,哀叹怀才不遇,自拟人才的人大有所在。典型例子就是韩愈了,他的一篇〈马说〉流芳千古,多少文人***客以此共勉,先不管他写后是否遇见了传说中的“伯乐”单是这一篇文章,就足以证明韩愈是个人才,这个人才还是个大大的人才。文中韩愈委婉的将自己比喻为千里马,用识马者来描绘世人之愚昧无知,生动的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哀悖之情,这情,为天下人才之感叹,为天下人之哀呼。当真是荡气回肠,字字珠玑。
这种人,不任用岂不可惜了?于是,一篇高呼“吾乃人才”的大作永久定格在中国文学史中。
假如,你是一位真正的勇士,必将亮出自信的旗,倚天抽剑,仰天长啸,逐鹿中原……
假如,你是一个真正的水手,必将亮出自信的旗,扯足风帆,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假如,你是一名真正的人才。必将亮出自信的旗,高呼一声:“吾乃人才!”
吾乃人才!吾乃人才!
这是一句真正的表达,这是一句无谓的话语,是对自己才能的肯定,这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精神支柱。
朋友们,欲为人才必自信,请你们相信自己,努力奋斗,用自己青春的力量开辟一片新天地!
相信:吾乃人才!
经营企业,靠两大法宝,一是资金,二是人才,这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共识。权衡二者分量,人才问题当属第一等要事。
论起人才的价值,怎么形容都不过分。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刘备有这么一句话,“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得天下。”可见人才对于一国之兴,意义何其重要。治理企业,虽不及治国复杂,但道理一样,也是人才难得。
但是我们往往又不免疑惑。既然贵为天下治国安邦人才第一、第二的卧龙凤雏,得其一能得天下,缘何二者兼得的蜀汉竟然仍不免衰亡呢?难不成卧龙凤雏浪得虚名?
历史早有公论,诸葛亮虽有治国安邦的才能,有智慧化身的美名,有“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高度判断力,有刘皇叔白帝城托孤的高度信任。倾国文武,尽归调度,但是后来仍然免不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鞠躬尽瘁的后果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直至后来,后主阿斗被西晋兵马所获,乐不思蜀,一个姜维,鼓掌难鸣,兴复汉室,终成美梦,“长使英雄泪满襟”,让后辈们扼腕叹息。
历史给诸葛亮开的这个天大玩笑,证明了诸葛亮的个人悲剧注定了蜀汉的悲剧。这绝不是对诸葛亮个人的不恭,相反,正是因为太多的人把诸葛亮奉为神明,才让一国之安危系与一人之身,蜀国的悲剧悲就悲在诸葛亮是“一个人在作战”。
我们能嘲笑曹魏吃败仗的地方很多,但是有一点我们万万不能忘掉,那就是魏晋的人才机制造就了胜利的基础,即便是黄口小儿也知道曹营里面“谋士成群,战将如云”,反观蜀汉,数得过来的文臣就是诸葛一人,武将稍多,也就是五虎上将,东挡西征,每战必***。一旦关张殒命,黄马老朽,国家必然是亡国一途,而已。
诸葛亮是个旷世奇才,这是公认的常识,但是他的失误就是到死都没有放下权来,事必躬亲,对任何人都不放心,当然也就不可能培养出跟自己等同价值的人才来,而且他的毛病就是一旦对手下产生不信任,即便没有任何证据,也到死都不放过惩治对方。魏延的反叛,从根本上说,就是诸葛亮一手炮制的杰作。
跟曹操相比,诸葛亮虽然是个难道的人才,但是绝对不是个好的领导。曹操虽然口碑不佳,但是他知道如何授权、如何激励属下,且其本人也具有文韬武略,不输孔明太多,而这些,诸葛亮除了自身才能外,能够跟曹操匹敌的地方实在了了。从这个角度上认识,诸葛亮的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对“逆境出人才”最好的解释
“逆境出人才”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在很多人心中已经根深地固。汉代大文学家`大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就有过这样的论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噘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为为作也。”这便是“逆境出人才”最有力的证据。
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逆境常常使人痛苦,但也能磨练人得意志,杰出的人才几乎都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般的艰难险阻。逆境是人生这本教科书中必不可少的1页,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虽然带有些许苦涩,但苦尽甘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进一步来讲“逆境”也是激发一个人的潜力。“逆境出人才”这句话深刻的说出了只有在遇到困难时才会发挥出自己的潜力的道理。
10几年前,日本游泳队为什么能统治亚洲?这里有一个早以不神秘的“秘密”: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组都要把3~5条噩鱼放进游泳池。队员们虽知噩鱼的嘴封住了,但出于害怕,还是拼命向前游,才铸就了辉煌。这难到不是“逆境出人才”激发潜力的例子吗?
“逆境出人才”并不排斥“顺境出人才”,“逆境”与“顺境”是互辅互成的,“顺境”也并不是不能出人才,但那只是少数的而已。
阳光总在风雨后,苦境甘来。让我们在逆境中成长成才……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