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对象,就是文章要说明的某个事物,解释的某种现象,阐述的某种道理。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是什么、怎么样。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事理说明文(为什么。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看题目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时间
空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等。
逻辑: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 整体—局部。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科学,
主要体现在:(1)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相关词语要准确无误;如:“基本”、“大约”、 “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主要”等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2)注意约数和确数。
1、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指代性词语、概括性词语
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内涵。
①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②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别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或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③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2、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的含义:
①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②内涵 较为丰富的句子。(“句不离 段”、结合语境) ③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中心句、过渡句等)。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主要有两种题型:
A、“XX”词好在哪里(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答题模式: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____事物的______特征,符合客观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B、“XX”词能不能删掉
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
观事物,解说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科学
说明文的结构:总分、递进
说明对象
(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整体把握的基本步骤:(扎实、精细。)
1.看标题——明确说明对象(无题目则看内容确定)
2.理思路,析结构——总分式、层进
3.抓重点、做标记——中心句、重点句、
中心段落
4.答题要有方法
(一)筛选信息
1、题型:分析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
常用疑问词:“有哪些”、“为什么”、“哪几个方面”等。
2、对策:审题→读文→筛选→答题
审题,把握说明对象和命题点
读文,确定筛选区域和对应句
筛选,保留本质特点和核心词
答题,有时要进行归纳、组合
(二)概括
1、题型: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事理;
概括层意、段意或文意;
解释题目的含义或文章取个标题 。
2、策略:
(1)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通常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看文题、 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说明对象的特征:A、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看题目、在首段中找、抓关键词句
B、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2)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开头或结尾,有的话可以抄原句。) 没有中心句要分析语段,进行归纳。(标点标记很重要、结构形式类似的词语、短语、句子)
要点归纳法
(1)明确说明对象
(2)分析具体内容(形状、性质、结构、构造、成因、原理、功用、特征等)(可借助段落中心句、关键句)
(3)归纳整理要点(语言力求准确、精炼)
(3)解释题目的含义或给文章拟标题。
a.标题原则:简明、新颖、有概括性。
b.一般为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
c.一般情况用陈述语言,不要用否定句。
(1)理解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重点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A.对指代成分的分析要结合语法、句义。
B.在语境中中心词语的准确性。在语境中区分近义词表义的差异。
C.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2、重点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是指:
(1)表达段落或文章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句有首括、中领、尾结三种形式,又以首括居多。
(2)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3)结构复杂的长句;
(4)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或说明方法的句子。
3、品析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切忌孤立、片面地分析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
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由上下文内容来解题
考文中句子的指代:
2、借助记叙文的要素来梳理文章结构,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了解人物的身份、人物之间的关系,从人物的各种表现中分析他们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二)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
1、记叙文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物三种,都是为表达作者的看法,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叙事记人、写景抒情、借物抒情、叙事说理
2、中心思想=事件概括+ 作者看法 / 情感
3、事件概括(具体表现)=什么人+怎么样+做何事+有什么结果
(一)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把文章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标题、议论抒情文字等综合起来考虑。
1、标题的作用
2、议论抒情的文字的作用: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情感。
3、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4、与中心有关的关键句的理解:联系上下文,表现中心。
5、与中心有关的关键词的理解:词本意+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他对表现人物情感、文章中心的作用。
(二)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合作者的情感。
1、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上五种描写都可有细节描写。
某种人物描写的作用=某种人物描写+人物思想性格+与下文情节的关系+文章中心
揣摩人物描写背后的人物心理和情感=某种人物描写+某种情况下+揣摩人物心理和情感+文章中心
2、分析情节的发展变化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剖析人物形象(略)。
(一)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分清记叙的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A.看到眼前事,联想到以往的事,引起了回忆,追叙往事;B.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时,为了加强对照效果,先写当前,后写过去;C.先说出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
缘由。
作用:或顺乎自然;或为了达到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的表达效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
作用:插入的事情,是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主题更鲜明。
(二)抓住记叙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
1、以时间为线索:如《社戏》
2、以空间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以某一物为线索:如《小桔灯》
4、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如《春》
(三)分清段落和层次,理清作者思路。
1、抓时间、空间的变化
2、抓选材角度的变化:如《春》
3、注意议论、抒情文字的穿插:如
4、注意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
5、利用起到总起、过渡、呼应、小结、总结等作用的重要语句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一)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已记叙和描写为主,也适当使用说明、抒情和议论。
1、记叙:交待事实,把人物和时间等简洁地交待清楚。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物和环境进行细致的描绘,使之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给读者以形象生动的感受。
3、说明:为了把事情讲得更清楚。
4、抒情: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5、议论: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我最喜欢看漫画了,这不,语文书上也有一幅。
奇怪!“母子上车处”怎么会站着一个个身强体壮的男人们啊?噢,对了!这不正是一个个“假文盲”吗?在这五个醒目的大字面前,他们要么视而不见,把眼睛闭得紧紧的,要么,就扮成文盲,好似一个字也看不懂。
装文盲的事儿多着呢!有看见“请勿践踏草坪”照样在上面睡觉的;有对医院那么大一个“静”字好像没看见大声嚷嚷的;还有……像这样的例子一火车也装不完呢!
我们以前一直引以为荣地称中国为“文明古国”,可现在呢?大变样了吧!变好了还是变糟了,大家心中有数。在以前,外国人一听“中国”这个词就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可现在呢?态度变了吧?怎么样,哼哼,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账。账?记谁头上?自己呀!这个社会就像一个吸尘器,什么好的坏的它一股脑儿地给你吸进去。
不是我不爱国,可这是事实啊!国家变这个样,我能不着急吗?我想呼吁人们,人啊,你的私心什么时候才能收收啊,要“先人后己”!
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有着幸福、和睦的一家三口:敬爱的爸爸、妈妈,和调皮可爱的儿子小明。他们之间发生了许多有趣又好笑的事情。
一天傍晚,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黑沉沉地压下来。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在这个家里,妈妈笑眯眯地端来了煮好的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有鲜嫩的鱼和美味的红烧肉。开饭时间到了,爸爸看见满桌的美味佳肴,馋延欲滴。来到饭桌旁,坐了下来,实在忍不住,就想开始吃了。可是坐在饭桌旁的只有爸爸和妈妈,小明却还没有下来吃饭。妈妈想小明肯定在楼上房间里玩耍,忘了吃饭的时间了。就赶紧让爸爸到楼上叫小明下来吃饭。
爸爸一边走一边想:这小子又在做什么呢?吃饭都不守时!
爸爸一脸严肃地走进小明的房间,推开房门一看,令他吃惊的是,平明儿子不爱看书籍类,是一个调皮、贪玩的小子,今天的儿子和往常有点不一样,只见他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地看着一本漫画书。漫画书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一个人把一张佰元的钞票埋进土里,经过风吹雨淋,树苗渐渐地长成了大树,树上结满了红红的一张张佰元钞票。另一个人在旁边看了羡慕极了,也模仿他,把嘴巴上刚吃完的苹果核也埋进土里,经过浇灌,树苗也逐渐长成了一棵大树,开始长果实了,但长出来的却是一大堆苹果核。那个人看了看自己种出来的成果,立马晕倒了。可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每一页
漫画都是有趣的故事,漫画书似乎像磁石一样把小明整个吸引了。爸爸顿时火冒三丈,大声一叫:“你这个小子,吃饭时间到了,还不去吃饭,居然在房间看漫画书,还不快去吃饭!”小明这才回过神来。
小明恋恋不舍地放下书,不得不离开书房,慢吞吞地到饭桌上准备吃饭。这时,爸爸想看一下儿子究竟看的是什么书,这么入迷。说着情不自禁地翻开一页,看着,看着,不知为什么,把爸爸的眼球给深深地吸引了。
当小明看见满桌的饭菜,肚子咕咕叫,可爸爸却迟迟不下来。妈妈和小明左等右等,过了许久,还是没见到爸爸回来吃饭,母子俩个等得不耐烦了。妈妈的脸像天上的乌云一样,渐渐地暗了下来,气愤地说:“不知道你爸爸又在干什么了,儿子你上楼去看看吧!快点叫爸爸下来吃饭!”
小明来到书房,看见了这一幕:爸爸跟小明一样,趴在地上痴迷地看着他刚才看的漫画书……
小明不服气地想:“还说我不守时间,自己不也在看漫画书,连吃饭都忘了。”想着便忍不住笑了。
呵呵,这真是一对有趣、可爱的父子啊!看了这个《父与子》的故事,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首先自己要带好头,自己都做不到,别人是不能信服的,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让别人信服呀!
风和日丽的一天,父亲和儿子正准备去动物园里看大象,在大象爷爷面前照好多相片,再给它们喂食。
这时,他们正走在街上,突然看到了一个正在搬家的人,吃力的走着上坡路。头上大汗淋漓,脚下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的向前走,眼看着车子就快倒了,乐于助人的父与子,急忙上前扶着车子。拉扯的人回头对他们笑笑,深表感谢。人们都喜欢得到别人的帮助,但是这个人,在有利的情况下,开始了得寸进尺。原来,这个忘恩负义的人,看到父与子这么热情的帮助他,也开始做起了他的白日梦,竟然什么都不顾的坐在了车子的前方,毫不顾虑的抽起了烟,也丝毫没有下车帮助父与子推车的想法。这时,父亲觉得不对劲,怎么越来越沉了,挠挠头皮,上前看看,这一看不得了,可气坏了父与子,父亲给了那人一个巴掌:“真是个不值得帮助的家伙!我们好心帮你推车,耽误了我儿子的动物源之旅,你竟然自己安心地睡着了,让我们用劲推,你这是什么意思呀?”“对不起,我知道了,让我自己推吧。”
这篇故事里,我感受到父与子那颗纯真的童心。见到需要帮助的人都会主动向前帮助他,有些人不惜自己的所有去帮助别人,就像父与子,不但没有得以相应的回报,反而遭到别人的蒙骗。这是因为什么呢?很简单,这些帮助他人的人并没有弄清被帮助的人是否值得帮助。换句话说,这样的好心人实际上是愚蠢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分辨能力。
最近我看了一则漫画,它是出自德国著名的漫画家的作品——《父与子》,让我给你们讲讲它的精彩片断吧!
一天中午,他们一家正要吃午饭时,妈妈发现儿子还在卧室里,就让父亲去叫他。父亲大步流星地走进儿子的房间,看见他在专注地看一本书,于是对他说:“儿子,看书是好习惯,但也不能耽误吃饭。”“不要嘛,我要看书!”儿子边看边回答。“不行,快去吃饭!”父亲有点火了。儿子只好乖乖地去吃饭。当儿子到了餐厅,妈妈又发现父亲没跟着来,又让儿子再去叫父亲。儿子来到自己的卧室,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父亲正趴在地上看那本书。原来儿子被父亲叫去吃饭后,父亲随手拿起儿子刚才看的那本书,看了看书的内容,发现十分有趣,便也趴下看了起来。这本书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呀,连来叫儿子去吃饭的父亲自己也被吸引住了,你说是不是?
你读了这则漫画,有何感想?不妨说来听听?
怎么了,你现在还不想说?那就让我先说一说吧。
我从这位长着刺猬头的儿子身上看到了天真活泼,这正是我们儿童应该有的天性,但家长和老师却经常制止我们。我个人认为玩是我们的天性,应该让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反而可以让我们对生活和学习更有兴趣。而那个有大胡子的父亲,则有一点孩子气。整天陪儿子玩,逗他,虽然有时也打骂他,但这也是为儿子着想,处处给予他爱,时时呵护着他。他们父子俩真是太幸福了。
他们父与子我是这样看的,现在你也来说说看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