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四个春天》1月4日在全国上映。当晚,我找到一家电影院去看。开演前,影院前台的屏幕上显示,120个座位,还余票102张。然而两个小时之后,我确信看到了一部最好的关于家庭的纪录片。
一部影片好看与否,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看观众离场的速度。当天,所有的观众都留在座位上,一直看完片尾曲才离开。尽管只有18个人。
这部片子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它是拍给那些试图走进父母,离家再近一点的人看的。
电视广告里,家的场景总是这样的。父亲穿着雪白的衬衣,大红羊毛衫,带着金丝眼镜,母亲满头银发,面容慈祥。过年了,儿子开着大七座MPV,带着貌美如花的妻子,提着包装精美的礼盒,一双漂亮的儿女扑进爷爷奶奶的怀中,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沙发上,满脸幸福的看着电视里的春晚。
然而,这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我们的父母衣着普通,相貌普通,他们身处某个三四线小城市,或者不知名的小山村。回去一趟,需要跋山涉水,舟车劳顿,需要安排请假,耗费心力的计划。回家的情景,也没有那样激动人心,通常一声“妈,我们回来了”,就代表了全部。
就算是回家,这个被称为“家”的小地方,不管你曾经多么熟悉,年幼时知道它的每一处角落,此刻都会觉得有些陌生,就像面前的父母,感觉贴近而又遥远,无论你认为自己是多么挂念他们,无论他们多少次出现在你电话的那一端。
因为他们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而不是身边。
在我们的印象中,家庭,父母,好像永远是同一种形态,同一个样子。但真实的情况是,从当初离开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在悄然改变。这么多年,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志趣,有了新的家庭结构和重心,他们则离开原先的位置,退居到另外一边。那些细微的变化爬上他们的额头,缠绕他们的腰背,也横亘在我们之间。
有一个问题是,在离开我们的漫长岁月里,他们都在做什么,又是怎么度过的?
《四个春天》的好处在于,它用大量真实的细节,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拍这样的电影。它的成本只有1500元。作者用便携摄像机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四个春节。其间有相逢,有欢聚,也有亲人离去的变故。大部分镜头记录的是两位老人的日常,他们一起干活,养花,准备年饭,拉琴,歌唱,互相打趣,一起悲伤,痛哭,怀念故人,彼此搀扶,照顾,步履蹒跚。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日子像流水一样悄悄走过,儿女们在过年时会回来聚上几天,除此以外,就是房顶的腊梅花落了又开,屋檐下的燕子去了又来。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也在父母家中装一部摄影机,将它与自己的画面同步,我们会看到些什么?
当你心乱意乱的堵在路上时,他们可能刚烧好了一盆热水,准备给对方洗洗头。
当你和客户推杯换盏时,他们可能摆好了药粒,正用放大镜仔细研究这种新药的说明书。
当你在单位熬夜加班时,他们可能正动作生疏地操作电脑,一遍遍地看你之前拍摄的视频。
当你还在纠结春节要不要回家时,他们已经打扫好了房间,备好了所有物品,在你的床前摆好了新拖鞋。
生活是一条绵延千里的线,线的两端,同时进行。你用片刻的时间想起她,她用全部的时间记挂你。你用一年中三五天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他们用一整年的时间,等待这一次相聚。
如果你有家在远方的父母,如果你曾历尽艰辛去抢一张回家的车票,如果你也隔三差五打个电话,如果总是你先说再见,如果你嘲笑过他们发的垃圾信息,如果你向他们屏蔽了自己的朋友圈,如果你曾拒绝带上他们为你准备的东西,如果你上车时看到过他们被风吹散的白发……
去看看这部电影吧,它会点破你心头的情绪,说出你想说的话。之后你就会明白:
这世界每天有很多次相遇。只有与家人相聚,才是久别重逢。
电影开头一幕幕琐事扑面而来,我还想这是什么电影呀,这内容也太过于真实了吧,和我看过的电影都不一样呀。影片中的房屋,大山,过年习俗和我贵州老家里几乎一模一样,艺术加工痕迹很少,就和我们普通人回家拿手机拍摄记录家庭琐事一般。但是豆瓣评分很高,耐心地看着,当然还有熟悉的贵州口音,很亲切!
没想到后面越看越有味道。完全被老头子圈粉,老头子一大把年纪,会吹箫,拉二胡,拉小提琴,修板凳,熏香肠腊肉,还会唱歌,最重要的是集这么多优点于一身的帅老头还是个物理老师,物理渣渣实名羡慕。文理兼具,样样精通,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并且到老还不忘继续学习,现在拍摄,唱歌软件,微信也样样不落。这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呀。
我来说说老头老太太的爱情,影片中没有一句我爱你,但是处处透露着我爱你。相伴五十个多年,经常两个人一个唱歌一个跳舞,一起做饭,一起登山,一起笑一起玩。电影里有一个镜头很美,同一个画面里,左边老太太在蹬缝纫机做衣服,老头在电脑前唱歌,一副特别和谐的画面。我最喜欢他们两个每年过年一起上山登山去,要么去采蕨菜,要么采药材,在路上两人还唱起了年代久远的歌曲,老太太还跳起了舞。贵州独山县,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县城,父辈能如此开放有爱,不是和物质有关,而且和人的精神有关,我们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里,应该多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有情怀的人才是最可爱的,一辈子都不会寂寞。
关于儿女,四个春天,其实是记录了四个春节,也体现当地过年习俗,烟花炮仗少不了,亲戚来家做客少不了,年夜饭,春晚,当然最重要的是儿女回来一起过年,也只有过年时远在他乡工作的儿女才会回到这个老窝里,记录父母的日常。拍摄记录是一个很好的回忆方式,万物更迭,物是人非,只有记录下来才能保存良久。四个春天,看着父母一点点衰老,感叹时光易逝,要更加珍惜眼前人,多回家孝敬父母,长辈,多给父母打个电话,关心关心他们,因为他们正在以我们可见的速度衰弱。
里面最遗憾的是姐姐的去世,姐姐是72年的,还在东北读过大学,看起来很年轻漂亮,但是很惊讶突然走了,电影里没交代什么原因,我最伤感的是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头老太太的悲伤神情,他们拗动的嘴脸,是他们最痛苦的体现。生离死别没办法避免,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惜生命,保护自己的健康,在活着的几十年,应该为社会,他人,自己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才不辜负这么一趟人间之路。
电影的拍摄方法很新颖,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很形式的,被平实的内容,温情的家人情感所打动。我羡慕老头老太太的生活,那也是我未来所期待的幸福生活,平淡朴实无华但是充满着温馨的爱的生活。我觉得如此温馨的一个原因,还在于老头老太太心态很好,同时很幽默,经常会相互逗趣,哈哈大笑。他们的相处之道,也是我们学习之处!
一路上我走走停停。我看见屋后的小河在融了冰以后又开始不停歇地奔跑起来,仿佛看见河里有达利画的软钟,随着水流一去不返。试着挽留,又从指隙溜走,反倒是初春的水沁凉了指尖。闭上眼,听时光流走的声音,又好像有古老时钟的声音从远处的某个地方传来,“当--当--当--”滴落着时间。然后,我静静地凝视着流转的水面,又觉得自己看着的不仅仅是那片波光粼粼。
停停走走,我伫足在某条小径上。初晴后的小径还有被雨水滋润过的痕迹,有种洗去所有尘埃后的清明。隔着帆布鞋的鞋底感受到径上鹅卵石带来的奇特享受,突然就有了想要褪去鞋袜的冲动。然后,我真这么做了。有些疼,有些凉,更有些湿泥透过脚指缝的滑腻感。不能说怎样怎样的舒服,只是看着自己的光脚丫便忍不住一个人傻笑出了声。
径边被栽种着许多花卉。茶花,梅花,迎春花。还有些叫不上名的。这些花都开的极好,也许真如席慕容说的朵朵都是它们前世的盼望,所以才会这般的精雕细琢想要开出一树嫣然吧!还是抵不过内心的欢喜,采下了一捧姹紫嫣红,不知这于它们是成全还是辜负?
怀抱那一捧姹紫嫣红,继续紧跟春的脚步,最后连自己也不知落脚在了何处。只见那窄窄的柏油小路和两边一直蜿蜒向前排过去的杉树,像极了只能在梦里见着的`景致,若此时再听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怕是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
不知什么时候本还明朗的天空竟又飘起了雨,雨丝沁入纤维,湿了衣衫,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才想起春日里的天是不该信的,这一秒的阳光明媚,说不定下一秒便是细雨绵绵。该跑回家的,只是在奔跑的前一刻我记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报告,据实验表明,在雨天走路和奔跑淋到的雨水是一样多的,所以我放弃了奔跑的念头。沿着来时的痕迹,不紧不慢,继续辗转在各个地点。
春日里,在天晴的时候,该到外面去走走。
纪录片《四个春天》1月4日在全国上映。当晚,我找到一家电影院去看。开演前,影院前台的屏幕上显示,120个座位,还余票102张。然而两个小时之后,我确信看到了一部最好的关于家庭的纪录片。
一部影片好看与否,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看观众离场的速度。当天,所有的观众都留在座位上,一直看完片尾曲才离开。尽管只有18个人。
这部片子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它是拍给那些试图走进父母,离家再近一点的人看的。
电视广告里,家的场景总是这样的。父亲穿着雪白的衬衣,大红羊毛衫,带着金丝眼镜,母亲满头银发,面容慈祥。过年了,儿子开着大七座MPV,带着貌美如花的妻子,提着包装精美的礼盒,一双漂亮的儿女扑进爷爷奶奶的怀中,一家人整整齐齐坐在沙发上,满脸幸福的看着电视里的春晚。
然而,这不是我们熟悉的样子。我们的父母衣着普通,相貌普通,他们身处某个三四线小城市,或者不知名的小山村。回去一趟,需要跋山涉水,舟车劳顿,需要安排请假,耗费心力的计划。回家的情景,也没有那样激动人心,通常一声“妈,我们回来了”,就代表了全部。
就算是回家,这个被称为“家”的小地方,不管你曾经多么熟悉,年幼时知道它的每一处角落,此刻都会觉得有些陌生,就像面前的父母,感觉贴近而又遥远,无论你认为自己是多么挂念他们,无论他们多少次出现在你电话的那一端。
因为他们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而不是身边。
在我们的印象中,家庭,父母,好像永远是同一种形态,同一个样子。但真实的情况是,从当初离开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在悄然改变。这么多年,我们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志趣,有了新的家庭结构和重心,他们则离开原先的位置,退居到另外一边。那些细微的变化爬上他们的额头,缠绕他们的腰背,也横亘在我们之间。
有一个问题是,在离开我们的漫长岁月里,他们都在做什么,又是怎么度过的?
《四个春天》的好处在于,它用大量真实的细节,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拍这样的电影。它的成本只有1500元。作者用便携摄像机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四个春节。其间有相逢,有欢聚,也有亲人离去的变故。大部分镜头记录的是两位老人的日常,他们一起干活,养花,准备年饭,拉琴,歌唱,互相打趣,一起悲伤,痛哭,怀念故人,彼此搀扶,照顾,步履蹒跚。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日子像流水一样悄悄走过,儿女们在过年时会回来聚上几天,除此以外,就是房顶的腊梅花落了又开,屋檐下的燕子去了又来。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也在父母家中装一部摄影机,将它与自己的画面同步,我们会看到些什么?
当你心乱意乱的堵在路上时,他们可能刚烧好了一盆热水,准备给对方洗洗头。
当你和客户推杯换盏时,他们可能摆好了药粒,正用放大镜仔细研究这种新药的说明书。
当你在单位熬夜加班时,他们可能正动作生疏地操作电脑,一遍遍地看你之前拍摄的视频。
当你还在纠结春节要不要回家时,他们已经打扫好了房间,备好了所有物品,在你的床前摆好了新拖鞋。
生活是一条绵延千里的线,线的两端,同时进行。你用片刻的时间想起她,她用全部的时间记挂你。你用一年中三五天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他们用一整年的时间,等待这一次相聚。
如果你有家在远方的父母,如果你曾历尽艰辛去抢一张回家的车票,如果你也隔三差五打个电话,如果总是你先说再见,如果你嘲笑过他们发的垃圾信息,如果你向他们屏蔽了自己的朋友圈,如果你曾拒绝带上他们为你准备的东西,如果你上车时看到过他们被风吹散的白发……
去看看这部电影吧,它会点破你心头的情绪,说出你想说的话。之后你就会明白:
这世界每天有很多次相遇。只有与家人相聚,才是久别重逢。
灯亮了,片尾字幕开始滚动,无人离座,无人说话,直到最后鸣谢名单消失,我们才仿佛如梦初醒。这就是电影《四个春天》散场的场面。
影片从我们这一代人熟悉的“青年友谊圆舞曲”开始,以同样的圆舞曲结束,全程自然穿插动人的音乐,每每令人动容。导演兼摄影陆庆屹用了四年时间(20xx年至20xx拍摄了以父母的家庭生活为背景的纪录片。影片呈现的是四个春天。冬日远去,春花盛开,燕子飞来筑巢,春天总值得期待。第一年欢歌笑语,第二年乐观开朗的姐姐离去,全家陷入悲伤,第三、第四年生活日渐平复,笑声再次回荡,生活起伏伏,日子仍要继续。
这是两位经历了开心、悲痛的老人,勤勉踏实,双脚扎实地踩在地上,时间一年年往前走,面容在变老,他们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爱唱歌又爱笑的妈妈,喜欢做饭、熏香肠和腊肉、栽花、种菜、做草药,也爱跳舞。多才多艺的爸爸吹笛、拉琴、修电器、养蜜蜂,他一直自学电脑,积累了很多珍贵的家庭影像。老两口一起爬山采蕨菜,在山间哼着小曲。这对平凡的中国夫妻善良可爱,有鲜活的人生,他们从未辜负时间,值得敬佩。
乐观向上,勇于自立,勤勉持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虽然年逾古稀,砍柴采药一样不误,生活的仪式感仍马虎不得:年要有板有眼地过,寄托哀思的殡葬礼仪不能怠慢,邻里亲情时常走动,调剂生活来点浪漫。野花丛中洋溢着笑脸,山间小路有他们的身影,天地人和,他们与大自然须臾不离。
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在外地工作的儿子都要回家过年。老人有记录家庭生活的习惯,拍了很多宝贵的影像资料,好的家风,延续传统美德。
虽说是纪录片,却有故事片无可替代的魅力。影片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激昂的音乐,镜头下就是一个平常的小镇河塘边来来往往的村民,还有清净的街巷、贴着对联的门庭和一方天井下两层楼的小家。一位退休的物理教师和老伴的平凡生活一幕幕铺展在人们面前。夹道里烟火熏制的香肠散发着特有的香气,老人家的二胡拉出魂牵梦绕的乡音,老伴附和着音符吟唱家乡小调。时而小提琴的旋律奏起,两人迸发出圆舞曲的热情歌声。丈夫多种乐器都会来两手,妻子均能附和吟唱——房子虽然空旷,却一直被爱的氛围笼罩。
影片打动人心的魅力在于写实。这种真实直击观众内心,催人泪下。两位老人经历了那么多,内心依然温暖,他们纯真浪漫,柔软温存。片子不讲大道理,没有任何说教,在寂静中,在不起眼的老人生活中,挖掘出人性之美和深邃的爱。
此片适合全家人一起看。日子终有悲欢聚散,此刻温暖,不求太多,平淡生活充满乐趣。
有才华的爸爸为何在乡村定居?作品没有提供相关线索。他们夫妇有怎样人生经历?主人公脸上的皱纹隐藏了什么?我们为他们平实、乐观、勤勉点赞,也充满了好奇。女儿为我们买了《四个春天》纸版书,刚开始看,希望能找到答案。
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导演是枝裕和说: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这句话用来形容影片《四个春天》再恰当不过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