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无为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亲身体验即通过教育者积极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受教育着自己“内心角色”去感悟,去体会,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以此获得丰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内心的感染、心灵的感化,从而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于不经意中见匠心。在亲身的体验中,学生们能够在不断的磨练中使各种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逐步获得了“我行”“我能行”的意识,自信心倍增。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大力提倡“无为教育”。当学生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用“无为”的批评教育给学生以良性的刺激。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为”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提高了。事实说明,无为教育,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课堂上,首先而且最应该保持激情的应该是教师自己。
有时候,一项原本无甚新意的活动就因为你的激情而带动全班学生的兴趣,一项原本很有新意的活动,就因为老师的心情而影响学生。
读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感受颇深。在读到“教育,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一篇章,看完我深深的反思了,什么是教育,我为什么要从事教育的工作,怎么样才能做好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我感到,新世纪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光有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有着太多的不同,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会做孩子工作,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许多新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很高兴,这学期朋友送给了我这本书。拿到这本书,真想一口气读完。但因里面值得研究的知识太多,不得不细嚼慢咽。真是一本值得老师认真学习的好书。
因为我们不仅教育学生,而且也是家长,更直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有益的方法。
该书序言中说,“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但在我们的班级制授课的教育体制下,又是很难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我们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努力去解决这对矛盾。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垂范;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宽容、尊重与理解;需要我们智慧激励;需要我们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
俗话说,“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我认为,培养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能是比较难于实现的,但我们却要努力去培养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应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
教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民族、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不仅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好的教育目标。
书中还说,获得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勤奋,然而现实中,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能取得进步,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其最终原因就是不勤奋,没付出,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取得进步,但是这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起作用,对于部分学生,我们有这样的主观愿望,而无实际效用,因为他们没有学习的愿望。
成功源自脚踏实地,而我们的一些学生,就是缺乏这样的精神,因此我们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是客观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作为教师,我们明知不可为却更要努力去改变现状,力求更大范围地去影响学生的发展。
尊重别人,受人尊重。尊重是人际关系的起点,我们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学习氛围,让所有的学生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感念师恩。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甚至是步入社会功成名就的人,除了感谢父母和朋友,对于那些教育过自己的老师,都应该有发自内心的感谢,但现实社会是纷繁芜杂的,我们又能如何呢?
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好冲突,这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这种修养与能力,我们努力营造的和谐社会也就不远了。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沟通,这需要有良好的契机,机不可失,我们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努力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机会,力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让学生获得进步。
总之,我觉得,我们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父母家长,因此无论是对于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对于家庭、孩子的教育、成人及发展来说,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是很值得认真研读的。
课堂纪律问题处理得好与坏,非常直接地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卢梭在其名著《爱弘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如何才能做好一名教师,这是我们与时俱进、共创和谐的一代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
学生喜欢在淡化说教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活动,而不喜欢刻意呆板的说教,因为这样的说教不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内化。教学的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实现,在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明确目标与隐蔽意图的和谐统一”,努力创设一种真实的和不露痕迹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化教育中心情愉快地感悟道德,将正确的道德认识与积极的社会角色意识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身的行为实践。而不应当由教师讲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观点和道德规范,不应当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
在假期里我读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一书。作为教师,应该对教育关注,但作为家长,我更关心我们中国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中国孩子需要这样的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并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
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可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是我们教师的良师益友。一本有关教师自我修养、教育常识重新确认的好书,对一些过去老师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则又重新拿出来确认一遍,感觉很朴实、全面,但要真正落实躬行,并成为每个老师每时每刻自觉的行为却不是看书学习就能做得到的。全书不求理论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随笔式的轻松优美的笔调对教育这件事做了实实在在的再认识再反思,供人参考,引人深思。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类也,教无定法,便不可言传,此乃无之境界,大教无言矣”。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