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糖花,放在阳光下仔细端详,琥珀般的糖花,清澈透明,越显诱人,唇齿轻启,咬下一口糖花,儿时的记忆顿时涌上心头。
周末回了老家,来到农村,七拐八绕,后来到一个小巷,时光依旧在那里,竟坐着一个老人,老人的眼微眯着,午后了,细碎的阳光撒在老人身上,他像一只打盹的猫,做在老藤椅上,一动不动。“老爷爷,能帮我做一朵糖花吗?”我走到老人面前,轻轻说,老人抬起头,望望我,笑了,“这个怎么样?”他指着身旁开得正艳的山茶花,我也笑了,点点头,“好啊。”
老人从锅中舀起一勺糖浆,金黄色的糖浆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让人垂涎欲滴。老人手腕轻晃,一道道糖丝,伴着阳光倾泻下来,美如一幅画,看着老人娴熟的手艺。我已然陶醉了,不知不觉中,老人的手中已绽开了一朵糖花。
细细想来,向糖画老人这样的手艺人已经不多了。在飞速发展的城市里,是容不下这种慢时光的。老人一生钟爱的糖文化也只能成为过去,而老人只能看着糖文化逐步消失。
龙应台在《文化是什么》中写道:“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糖画老人身上有文化的韵味,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文化的沉淀。
我走出小巷,又回头看,老人正朝着我笑呢,那慈祥的笑,让我的心底瞬间温柔了。
我问老人为何还在摆摊,回家休息岂不是更好?老人笑了,“这是我做了一辈子的手艺啊,哪里能放的`下。”
感谢所有在背后默默坚守传统文化的手艺人,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便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他,就是苏轼。
他是卓越的学着,是忠君爱国的生,更是一名满腹文豪的诗人,可他的一生却不尽人意。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颠沛流离,一句“间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受尽命运揶揄,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苏轼的大半生可以说是潦倒与遭遇不公的,但他却仍积极创作,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乐观豁达,淡泊自得。正如他写柔奴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寥寥一句,却抒尽了他随遇而安,心胸旷达的品格。
他如波涛汹涌后的云卷云舒,如狂风暴雨中岿然不动的擎天柱,如破茧成蝶的蛹,他面对风雨的怡然豁达,让我为之敬佩。“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苏轼于乱世之中亘古不变的追求,他挟尽苦难,却留了一世流芳千古的诗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凝结他豁达的人生真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述尽了天下有情人的难舍难分,内心的柔情也跌然纸上。“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于逆境间冲破桎梏,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他不屈于命运的不公,坦然面对风雨。
他如一池纤尘不染的池水,一幕高邈澄静极高的的天空,以满腹文豪,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流芳百世,让我为之敬佩。这样的人让我敬佩,他,就是苏轼。
20xx年7月12日,一位初一的小姑娘走上了写作的旅途。她写了一部关于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的作品。从此,她那优美的文字也就定格在了每个人心中。
我是在阅读软件里认识她的,她那持之以恒、为梦想拼搏的精神令我肃然起敬。
她有着乌黑的头发,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有着高挑的个子,两片薄薄的嘴唇,笑起来白里透红的脸蛋露处两个小酒窝,可爱极了!
她的笔名是“少女的心海”,她写的文章非常朴素,没有夸张的言语和亮眼的装饰词句。少女的心海写的文章里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这句话是“挥霍无度的人,等于将自己的前途抵押了出去”。她从来没有抄袭别人作品,或套用别人的作品。我敬佩她的自制力,她身上的优秀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敬佩她的坚持不懈。别人在玩,她在学习;别人上课开小差,她正在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别人在午睡时,她正在写小说等。
我也私信过她,向她请教怎样才能把小说写得好?她给我的建议是写文不要千篇一律,要写就要写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很可惜,她说的话我都没做到,也不知道现在开始还来得及不?
她的勤奋刻苦更令人敬佩。她为了进实验中学,那段时间只休息4小时,其余的时间都在学习,还有她的体育也不好,在那段时间她闺蜜监督她锻炼。每天清晨她边听英语短文边跑步,白天她刷题、背课文等等。晚上别人休息,她点着台灯看书学习刷题。她抓紧每分每秒。以至于她晕倒了。
古时范仲淹在考进士前在一间破庙里读书,晨起煮一碗粥,冷后化作4块作为一天的干粮。今日,有个女子也这样执着,耐得苦寒。她知道只有在成年前拼搏才能有所成就。
艰难斑驳了岁月,青丝化作了白发,前一秒,你还在读书学习,后一秒,你为母亲穿衣做饭,有人看到了你的艰难,更多的人看到了你的乐观心境。
——题记
底慧敏生活在兰考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小时候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在班级里总是名列前茅。那时候的她生活也是十分幸福美满。可当底慧敏在兰考一中读中学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了她的家庭。底慧敏的母亲出了车祸,成为一个植物人,二十四小时都需要人来照顾。当时的底慧敏的父亲还得工作,弟弟仍年时尚幼,底慧敏就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任务。底慧敏就这样一遍照顾母亲,一边读书学习。这样艰难的生活过了没多久,底慧敏又犯了难——她考入了郑州师范大学,这一步,至少就是四年,如果这样的话,谁来照顾母亲?底慧敏义无反顾的把照顾母亲接到了郑州,租了一间小房子,亲自来照顾母亲的起居。日复一日,底慧敏每天都会给她的植物人母亲换尿布湿,为她做饭,陪伴她,同时在深夜,她还在微弱的灯光下学习。
在《温暖郑州十大人物》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底慧敏,我惊呆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她那满头的白发,谁会想到这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大学生,繁重的学生和照顾母亲的重担已经硬生生地把青丝熬成了白发,还有她那娇小的身躯,扛起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重任,她的笑容如春风一样明媚,难以想象她在经历无数的磨难后还可以悦纳世间百态。
第二次见到底慧敏是在她和她的妈妈的家——一个不到二十平米的小房子。底慧敏正握住母亲的手,含情脉脉地看着她的母亲,眼神如一注清澈的泉水,没有一丝抱怨,只有对母亲满满的的爱。
底慧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传统的美德——孝。这样的人让我敬佩。
报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房子。可是一个平凡的老人为它造就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说是报亭,不如说是一个小书店。除了每天必要的报纸之外,还陈列了各路大师的名家名作。一直看管报亭的是一位年过花甲老人。满头银发,饱经风霜的脸上交织着一条条在与岁月的斗争中磨出来的皱纹,常常露出和蔼的微笑,给人一种亲切之感。也许正因为如此,他的报纸总是早早的就卖完了。
在老人的店里,书都是可以借阅的。而且他还自立三规:1、凡看书半小时者,可免费借用凳子一张;2、凡看书一小时以上者,可获赠矿泉水一瓶;3、凡看书满两小时以上者,可免费食用面包一个。因此,在形色匆匆、车水马龙的街道旁,总能看到一群在此专心看书的人。
可惜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几年过去了,老人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时不时就会咳几声。说话没有以前那么利索,脚步也没有以前那么轻快了。他的朋友都很着急,嘘寒问暖。老人总是笑着说,没事。他的朋友始终放心不下。还是给他买了药。可当给他时,他就板着脸,怎么说都不要。
后来尽管老人吃了药,可是病情还是没有好转。依旧就咳嗽不止。终有一天,老人的身体撑不住了。咳着咳着,吐出了一口浓血。有人看到后立马拨打了120。自从那次救护车把他接走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看到过他了。
几个月后传来消息:老人去世了。
这样一个老人,把自己的晚年奉献给了社会,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真令我敬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