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第99页写道,“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冷漠,相信教育会使他改变,这就是当教师不能丢掉的教育信念。”“最好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最糟糕的教育就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变得更好,至少不能让他变得更糟。这就是做教师的底线。”这些话一字一句,字字锥心。当我们面对反反复复、挑战教师忍耐极限的孩子时,一度曾动摇过坚持的信念。是做教师的良知和道德底线支持着我们。可钦校长的提醒,更督促我反思,用心去寻找第51种方法!
四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的疲惫期,好像该跃劲儿的已经比较稳定了,而学习困难的孩子似乎已然泄劲不好好努力了。班级里形成了较大的落差,做教师的有时会处于一个“分裂”状态的角色。一会儿面对可以很放心的孩子,在数学的思维世界里遨游;一会儿却要面对突发的某些比较幼稚的课堂事件,懊恼于被打断的教学思路无法顺利进行。
用心教育、留心生活,处处皆可为教育所用。周五休闲看湖南台《天天向上》,邀请了美国明星教师——罗恩·克拉克。我们以前看过的电影《热血教师》就是以他的教育生活为原型的。他和自己的学生们表演的一段课堂上的舞蹈吸引了我。对啊,课堂应该是燃烧起学生热情的、亦静亦动的空间!在自己的课堂里,要努力更多的找到学生们的思维兴奋点,激发起学习困难孩子的学习热情,尽力去帮助他们收获快乐和自信。
书上第79页写道,“好的教育是‘当春乃发生’的,因而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
是啊,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顺应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长需要,孩子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教育不是硬塞给谁的物品,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说一千道一万,也是枉然。
在豁达、平等的学生观越来越明确后,我越来越感到,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已经不仅仅关于数学,而是更深层的像是在探讨人生。教育、育人,或许点燃他心中的小小火种。或许纠正了他偏差的一点人生方向。
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走过他的成长岁月是幸运的。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幸福都是一种体验,幸福还是一种重要尝试和积累。教育其实很美,就让它这样美美的延续下去。留给孩子的“小学回忆”,应该是一些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是一些人生思维的雏形。
我们努力,让开放性教学在学生心中种下“尊重、分享、严谨、求知、努力”的种子,为他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追寻和实现的教育目标!
——题记
一直以来你是那么平凡,平凡到我不曾那么认真地看你。
小时候,因为你的离开我遗忘了你,我的童年没有你,连我的记忆中你一直到小学才出现。为此,我恨你!
依然清楚的记得小学一年级都是奶奶带我去报的名,那时,你在哪里?你知不知道,我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可悲,我的童年没有你的陪伴,你是怀着一颗怎样的心离开我,舍弃我?
不只是因为这个恨你。
那时应该有七八岁了吧,是个炎热的暑假,你买了辆自行车给我,我好高兴。但,你接下来告诉我的事让我跌入谷底,必须把自行车学会才让进门,接着你关了门,留我一个人在外面,太阳像火一样烤着我,一滴水也没有。我跌倒了很多次,人和车子,我感到我快不行了,真的快不行了!
可我依然挺了过来,因为我恨你,和你入底,我发觉你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人,我学会了自行车。
你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离开我,回来后我接受了你,但你却在最佳不长的时间给了我一棒,我在想我不会原谅你了。
上了初中,一直很内向的我交了朋友,你很担心我,每个老师的电话都要,我的情况你都掌握在手里,我一直都在讲我不要读书了,你想尽办法劝我,我看到你流泪了,我一直以为我恨你,你流泪我会很改性,但是却恰恰相反。
你劝好了我,了解情况,我换来的是转学的通知。于是我沉沦到了另一所初中,成为了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乖孩子,但实际上我是一个坏学生。我学会了打架,吸烟,喝酒,上网,到最后成为了请家长最频繁的人。
我看到你坐在地上哭,那么的伤心无助,我自己躲了起来不想让你看见软弱的我,原来我是那么的在乎你,只是我自己不愿意面对你。
现在,我离开你来到离家远的学校读书,你的担心,你在车子外面担心我的眼神,在车子开动的一瞬间,我看见——你那眼角的皱纹又增加了,没有以前的平整。乌黑的发丝中间出现了银白的点缀。你是做了什么才会如此衰老?大雨时在校外打伞等待,生病时一个电话你就回来,你紧张时的慌张,这一切都是为了我。
我都不曾发现你是如此的美,美得触动我的心弦。母亲,如此美丽的你我从未发现,一直都是我心胸狭隘,没有关心你,没有注意你——原来你很美!
书上第125页写道,“这位教师把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盯’得很紧,每一个关键知识点的学习都有配套的练习,而不是走过场。课堂上,能够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入自己的视野中,结合教学内容的进行,时刻提醒那些走神儿的孩子。这不就是当今课堂中最需要的吗?”
上好常态课是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严谨态度的巨大考验。认真读着可钦校长的谆谆教导,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欠缺什么,应该怎样去努力提升为人师的重要基本功!
在工作室组长和同仁的带动下,我开始在书香世界里寻求教育的真谛,享受读书带给我的充实感。无意间,我翻开《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里面的字字句句吸引了我,于是便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可钦校长写的,书中她不时地以自己的小故事或她看到的、听到的小事情来阐述,细节中渗透着教育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事。是的,只要做教育,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的。。可是,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不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现实的很多困惑缠绕着我们。我们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是当学生刚要表达“不一样”时,我们内心又冒出很多担忧。我们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多一些自主的行为,可是当学生因经验受限,玩心太大偏离教学目标时,我们又会本能地将他们收在笼中,小心喂养。我们往往会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和童趣带来的惊喜,但却无法容忍学生的反复,甚至会失去做教育者应有的耐心。我们往往会为那些聪明的、守规矩的,“优秀的”学生自豪不已,但却无法从容、耐心地面对那些木讷的、内向的、“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抱怨,我们班上要是没有某某某就好了。我们也往往在羡慕那些好教师、好学生中,而忘记了我们自己应该成为“好教师”,我们自己也有培育“好学生”的责任。我们没有明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迟钝”、“偏离”、“反复”“不听话”,像“聪明”、“专注”、“一贯”、“懂事”等一样,都是正常的。恰恰是它们共存的,才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过程,使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育方法。只有识别这些,我们才会创作出一幅成长的教育山水画卷。
我曾经看过两个小故事。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捣乱,不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教导又不服气。老师批评的语气中,夹杂着怒气,边批评边说:“你别翻白眼啊!”可小孩并不知道什么是“翻白眼”,很好奇,就偷偷地翻了一眼睛,不巧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十分恼怒地呵斥道:“我说你,不但不听,还故意翻白眼。”自然,这个学生只得灰溜溜地反省,下课写检讨。
还有一个学生,同学送了一块彩色的棉花糖,她不舍得吃,小心地把它放入水杯中。课堂上,她忍不住打开水杯看了一眼,没想到棉花糖被水一泡变大了。她感觉非常有趣,扑哧一声乐了,结果被老师发现,也被罚了。课堂开始变得很安静,老师继续讲课。所有的学生都小心翼翼地回答老师一个有一个问题,所有人都可以感觉到课堂气氛的压抑。
我举这两个事例,主要就是想说明,学生犯错、走神儿,都是课堂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使学生丧失可贵的品质——好奇。我们会遇到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我想,老师如果能大度宽容地一笑了之,远比怒斥换来的效果要好。因为,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成长特点深刻理解之后的智慧。
所以,美不仅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
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一起来发现,一起来感受——原来,教育其实真的很美。
短短一个月后,再次写有关《教育其实很美》的笔记,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相识已久”的亲切感。
最初的对于此书某个章节的喜爱,到现在,泛滥成了一片热爱的蓝色海洋。在炎炎夏日里,心境清凉而惬意。
在一个午夜,因着只有趁自己正上一年级的孩子睡觉后,才得以静下来读书的我,在《摘抄本》的扉页上写道:
“夜深时,心静处,摘抄《教育其实很美》,于心灵感悟中,才真正懂得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些许涵义。字里行间,笔尖攒动,思绪泉涌。不再是纯粹的摘录,更多的是与‘大家’思想的小碰撞。心灵间的对话——呼之欲出……每一次的共鸣,都会有喜悦,唤起付诸于行动的***。改变,改变。感谢此书。”
读书渐入佳境时,结合学校的开放性教学研究,我逐渐地这样来理解开放性,“开放源自于教师本身的教育信念,追求完美的专业素养、对教学的严谨态度,还有豁达、关爱的学生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