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经常一年才去奶奶家一次,可就是那样,还令我厌烦不已——一个老奶奶整天坐着折元宝,嘀嘀咕咕地念着听不懂的话,这也不能碰,那也不能摸,生怕我弄坏了她的“宝塔”。临出门,便将那一袋袋的元宝交到我们手中,反复交代不许落地,我又是不解又是庆幸地逃离她家。
不过有一样,每次从奶奶家出来,总感觉衣服上香香的,长大后,听人说那是檀香。
有一年暑假,奶奶到我家来,于是那股熟悉的香味又一次造反了我的衣服。
奶奶戴着眼镜,吃力地翻看一本佛经,边读边用织毛衣的针一个字一个字地指过去,念出一串串奇怪的声音。我不知道不识字的奶奶是怎么读的,便问她:“奶奶,这些字你都认得?”
“哦!我认得什么呀!天天听隔壁贾奶奶念的就会了,也不知道对不对!”她爽朗地笑起来,我也笑了,“所以你一定要好好读书,识些字总有好处的啊!”爱操心的老太太,我想。
我仔细一看,果然奶奶指的字和嘴里念的根本不一样,看着她认真的表情,我心生敬意。
奶奶年纪大了,折元宝的手也不如从前灵活,虽然吃力,可依旧用心地把每个元宝都折得棱角分明,再小心翼翼地粘合成塔,用皱纸剪成一朵莲花放在塔顶,边角料剪碎了撒在塔拖儿上。她从年初便开始,年末才完成要分给几个子女家的莲花塔。粗糙干枯的手一年四季操持着、忙碌着,从不放手休息,也从未放心子女。
除夕之夜,我和妈妈去一个称得上烟熏火燎的佛庵里找奶奶,奶奶正缓缓敲着木鱼念着经,她说她不放心不在身边的小儿子,我的爸爸,听说除夕夜祈平安总是最灵验的,说着眼角笑出尴尬的褶子。
我突然想起奶奶房间里的檀香,那是一份怎样的牵挂和寄托?温馨平和令我难忘。我似乎明白了为何老年人大多信佛,那是牵挂和思念无处可去,只好寄托在或许并不认得的经文中,冉冉的佛香里,把一切,向佛诉说……
诗词的舞台上,有如李白一般的狂者,吐字无数,洋酒万千;有如杜甫那样的社会论者,感民间疾言,挽大厦将倾;亦有如李商隐一样的文学巨匠,弹丝弄茧,细赋如针……古往今来,令人赞叹……
儿时吟
儿时,桂花树下,窝在外婆怀里,听风掠过树梢,闻花香清芬,见外婆眼中那缕柔光,学那深奥的诗词歌赋。小时只知跟着外婆吟一首首诗词。外婆一句“稻花香里说丰年”,我一句“稻花香里……"初闻不知词中意。
夏夜忽醒,闻见淡淡稻花香,晚风捎来远处阵阵蛙声,那一刻我忽地明白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意境,明白了辛弃疾畅达的人生情怀。
少时诵
渐渐,幼稚女孩慢慢长大,已能体会诗人藏在诗中的.喜乐忧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青春时期的豪情万丈,傲视群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苏轼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与敬仰……
如今·品
如今,品诗词歌赋时,宛若身临其境,同诗人们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风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无论是“雨雾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还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还是“大寒须遣酒争豪”,我都与诗人们同行共赏。
诗词,便是我心中的那缕光。他那无穷的魅力,隽永的生命力,不竭的感召力,鞭策我们传承并使古老的诗词歌赋焕发青春,让“腹有诗书气自华”成为我们诗意人生的追求,让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根植心灵,不忘初心,昂首前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