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我学会了许多东西。如:打羽毛球、滑冰、做家务……但我学会的坚持,是不能与其他事物作比较的。
记得那年,我在期末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爸爸奖励我一辆红色的自行车。我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终于有自行车了。担忧的是:我虽然有了自行车了,但到现在为止,我还不会骑自行车呢!妈妈似乎懂我的心思,温和地对我:“焕榆,明天我带你去广场,教你骑自行车。”“好啊!”我高兴的答道。心了别提多有多高兴了。
第二天早上,我和妈妈来到了广场。妈妈先让我推这自行车走,找找感觉,我只好不厌烦地一圈圈地走着。15分钟过去了,我的脚真酸啊!好像有几千斤东西绑在脚里似的。我想打退堂鼓了。唉,学自行车怎么这么难啊,不如不学了!这时,妈妈对我说“:嗯,不错嘛!”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心了轻飘飘的顿时充满了自信。妈妈接着开始讲课了:“学自行车,最重要的是保持车头的.平衡,不然车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左摆右拐的。听了妈妈的话,我信心十足以为自己一定行。我做在自行车上,开始车头好像不听使唤,左摆右拐的。没走几步,我就已经摔下来了。我不气馁,有试了几次,开始屡战屡败。没办法,只好让妈妈们在车尾扶着。有妈妈扶着,我能起到很远。“扑”的一声,我又摔跤了,原来妈妈放开手了。我的膝盖摔伤,流出了红彤彤的血,看着这鲜红的血,我不禁流出了热乎乎的泪水,嘴里还不停地说:“我不学了,我不学了!妈妈听了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会成功。像你这样做什么事总是半途而废,怎么会成功呢?”听了妈妈的教诲我又有了信心,没过两天,我居然学会了骑自行车,但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坚持。
现在我把坚持就是胜利当作我的座右铭,让它时刻提醒我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会成功。
有了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学习应该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在获得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的同时,自然会接受外在信息,在先前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个人的知识大厦。通过活动和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个性等,得以丰富、发展、完善。
按理说,学习是不需要督促的——为什么今天有那么多孩子厌学呢?原因很简单,学习的诱因是自我需要,本应该让学生充分自主,主动求索,自发进取,而学校教育将学习变成了高压灌输——思想、方法、知识,乃至一切行为都要用灌输的方式来处理。其结果是教育中的所有行为都变成了外在努力,而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追求。打个比方,学生就像小毛驴,学习就是赶路。理想的境界是在能看得见的前方摆着青草,让学生信“驴”由缰,自由奔驰;中等方略是苦口婆心地告诉“毛驴”,远方有吃不完的青草,再用根绳子拴着笼头,生拉硬扯;最次的做法是,要到哪里去毛驴不清楚,“主人”扯不动绳子就掉过头抽驴屁股……厌学由此产生。
要想让学生乐学,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需要什么呢?搞明白这个问题,还需要从人的本性谈起。马斯洛的五种需要中,除了生理、安全、社交外,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才是学生最实际、最迫切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是“内需”,获得尊重靠“外援”。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尊重。
尊重学生,欣赏、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励。”美国艾尔莎·凯德说:“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自尊和自信迁移到他们的生活中。”由这些智者的精辟论断不难看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能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精神的成长首先需要自信。只教给知识,而没有培养信心的教育称不上成功的教育,知识有老化的时候,自信却能让心灵永远年轻。遗憾的是,我们的掐尖式选拔教育,更多地关注的是分数的获取,而对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不仅无人上心,往往还泼点冷水,讽刺打击。孩子只有在获得精神关怀后,才能投入地学习,而缺乏自信的孩子,遇到点困难就会退缩。所以,明智的老师第一节课都会对学生说,“你可以忘记我教的所有知识,但不要丢掉你的自信”。
精神的成长还需要自主。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学生独立精神的缺失是当前教育的弊病之源。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说:“学生学习的敌人在于依赖,教师教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包办。”当今的独生子女依赖心理严重,在学习上被动接受,不求甚解,即使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也不到学习的乐趣。教师教学又习惯于包办,惟恐学生不会这不会那,不敢放手,不去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反而以“驯服”、“压制”为能事,以学生“听话”、“顺从”为管理目标,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主成长的机会。
有效教学要想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前提就是归还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只有自主,才能解放学习力。就像当年的生产队吃大锅饭一样,社员没有种田自主权,于是出工不出力,造成生产效率低下。包田到户后,拥有了自主权,民农的积极性高涨,生产力大增,与此前形成鲜明对比。
自主学习,学生与教师分享控制权,以协商的形式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如果学生能对自己学习的内容作主,能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能自主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自然就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就不会再敷衍塞责、偷懒磨滑。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应该是自主、能动地生成,而不是外部力量的雕刻、打造。
自主学习必须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具体说来,学生有如下需要: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真正的自主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兴趣而拼搏,再累也觉不着。正像爱打球的男生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出汗是享受;棋迷盯着黑白棋子——熬夜就是幸福。你让一群老太太追着足球跑,让不知围棋死活的书呆子去下棋,那比出苦力还不堪。学习需要自主,自主学习就是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已……感恩,也许在众多人眼里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一句“谢谢”,但在我眼里,却不一样。
小时候我并不懂感恩是什么,以为只是道一句“谢谢”就可以了。所以,每当妈妈给我买了新书或者是新玩具时,都会抱着妈妈,仰起充满笑意的小脸,大喊:“谢谢妈咪。”引得旁边的路人都回头看我们一眼。望着妈妈充判若两人笑意的脸庞,那时的我认为这是感恩的最高境界。
再大一点,妈妈就开始天天跟我讲要学会感恩,要学会报答父母。报答?我笑了,紧紧抱住妈妈:“妈咪,我长大后给你买好车开,买好房子住。”我知道妈妈此刻肯定很幸福,因为尽管我没有看她的脸庞,但我也能感到她打心底的笑意。那时的我认为这才是感恩的最高境界。
可是等我真正长大了才发现,之前的所做所为并不是真正的感恩,感恩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的,也不是一件贵重的物品可以表现出来的。那么感恩是什么呢?我问大权,它抖抖叶子,不理我;我问石头,它一动不动,也不理我;我问小溪,它唱着歌儿继续前进,还是不理我。
直到有一天我去同学家玩,同学把我放在了房间里就出去了,临走前还让我等一会儿。我等了一会儿便不耐烦了,悄悄探出头去,却发现母女俩人正一块儿拖地。凝视着眼前那位母亲眼上的笑意和幸福,我忽然就明白了感恩是什么?
匆匆忙忙告别同学回到了家中,见妈妈还没有回来,便撸起袖子,开始扫地、拖地、抹桌子,收拾房间……忙的不亦乐乎。
期盼的铃声终是响了,我一把拉开门,对着看到家中干净的妈妈自豪一笑:“我学会了感恩!”看着妈妈脸上欣慰的笑容,我知道我真正学会了感恩。
[1]刘妙丽:《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2期,第46-47页。
[2]彭鹏:《比较中外学生学习状况对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价值工程》2010年第5期,第184-185页。
[3]王寿斌:《职教师资的培养和选拔:美德澳的经验与借鉴》,《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12期,第106-107页。
学习是有自主才能成绩优秀,那些优秀的同学是因为每天自主做点题,这让自己不断的提高水平,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错误,考试的时候,才能有好的成绩。
要先学好习,首先要多做点题,这样只有多做的题才能发现错误。然后再建立起错题本,把做错的题写到错题本上,以后考试之前可以翻开看看。在每天晚上或在假期中,可以利用辅导资料和课本结合学习一遍,然后再把重点的、难点的写下来,并做同步训练。用错题本和辅导书还不够。应该还要有规划本和总结本。规划本是规划这一天晚上要学什么,好让这一天晚上充足起来。总结本事把老师讲的重点,记录下来,并总结。有了这几个本子,就不怕考不好,那就是你有几点没完成,所以要加强。
每科都有每科的方法,语文这门课,其实重要的'是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基础知识是要天天背诵的,阅读就是要多读,因为多读几遍才能误出里面的道理。以前,我每当做阅读题,总是想不出来,但是在假期中我就多读书,最终我就会做了。所以,做阅读题比以前提高了不少。作文是把你脑中的词汇和内容结合起来,这还是关系到了读书的问题。所以语文这门科用到了阅读。
数学这门科,只要一个公式就行了,这就要靠动脑筋了。把公式背过,然后再多做几道题,利用公式解出来。其实数学就是给你例题,根据公式做出来,还有就是要多做题,才能全面掌握,考试出什么题就不怕了。
英语这门科是单词、句子、语法,因为有些同学记单词不好就死记住,其实可以看音标来写读,这样就不怕记不住了。句子是重点的,是要求背诵。语法是每单元重点的要知道结构不怕出错;这样才能把握考试考好了。
负科其实也很重要,虽然它们不像大科,但是也很重要,它要背诵,才能考的好。
自主学习其实很重要,但就要看怎么样的方法学了,加油!
我学会了溜冰 上个月,我看见小朋友们都会溜冰,而且溜的样式很多。当时,我很羡慕他们,就下定了决心要学好溜冰。
表姐知道我想学溜冰,就把我带到了溜冰场。我穿上了溜冰鞋,我一站起来,差点就摔倒了。姐姐告诉我学溜冰要先学走。我想:谁不会走呀!接着我就走了起来,“哎哟”,我叫了起来。
表姐看见了说:“不是这样的,首先你要扶着栏杆一步一步地走。”我按表姐说的去做,很快就学会了走。我心里想:原来溜冰那么容易学的呀!表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不,溜冰可没那么容易学!”
听了表姐的话,我半信半疑,继续学溜冰。学着,学着我便开始摔跤了,也开始知道表姐说的话是正确的。我滑一下摔一下,滑一下摔一下,最后我忍不住对表姐说:“姐姐,我不学了,我不想再摔个四脚朝天了。”表姐听了,说:“童童,你怎么可以这样呢?既然认定了一个目标就应该坚持下去,不能为了怕摔跤而放弃了这个目标。”
听着表姐那有道理的话,我不得不继续学下去。表姐教我一步步的滑,脚我一步步地走下,我终于学会了溜冰。
通过这次学溜冰我暗暗下定了决心,以后我要溜得比其他小朋友好,也到了认定了一个目标就应该坚持下去,做到最好。
中国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往往比较“乖巧”。通常给中国学生上课,只是授课教师在唱“独角戏”,而在给留学生上汉语口语和听力课的时候,尤其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学生们会比较踊跃,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能够作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讨论。
1.中国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英语教学的时间短,不够充分。英语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引进到中国的课堂,至今也只有四十多年的教学历史。承担外语教学的教师多数都是在中国院校毕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又一直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因而教学手段略显呆板,教学氛围仍显凝滞,教师的权威仍显得至高无上。带着师生间的这种“等级”观念,学生不敢也不好意思与教师进行探讨。
(2)考试只要求分数,不需要讨论。参加高考上来的中国学生都知道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可高考时只需要分数,所以不曾练过口语。陕西省为了城市与农村考生之间的起点平等,也取消了高考的英语听力。因此,大多学生都只是会考试不会用英语交流,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上了大学,继续为了考试,疯狂地记单词、背句子。教师也不得不为考试而教学,再加上班级较大很难进行纯英文的讨论活动,只好教师扮演演讲者的角色,学生扮演听众的角色。
(3)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学校秉承政府的安排,没有更多的自主办学权,只能认真地遵守规定,难以创新。
2.国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产生的主要原因
(1)由各国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决定的。首先以美国的教育为例。第一,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的权威性进行质疑的能力;第三,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理的精神。同样,大多数英国大学在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上更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培养,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输送。此外,英国大学的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和调查实践,很多课程的导师都会在每堂课前给出相关的阅读书单,让学生提前进行阅读和思考。课堂教学一般分为两大部分,即讲座课环节和讨论课环节。学生们准备讨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启发式的讨论模式中,教师仅仅充当参与者的角色,更多的发言和表达机会都留给了学生。德国的教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日本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子女凡事要先考虑别人,尽量不要麻烦别人,要独立,他们还注重“与他人协调”等有关群体教育的内容。日本父母很注重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很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和创新教育。显而易见,中日两国的家长对子女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有着大相径庭的认识。
总之,美英德日国家在教育理念上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看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创新的能力,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来说,主观能动性要强一些,所以在课堂中常常是中心。
(2)与对知识与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美英德日等国家无疑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这些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在对教师的培养和选拔上,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根本上得益于其师资队伍的精干和优良,源于其对职教师资的入职严格把关。为确保师资质量,德国对职教师资实行严格的“入门把关”和“过程控制”。[3]当然,对教育的重视与一国的经济实力也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搞上去了,国家有钱了,自然就有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