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拜读了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奠基人艾·爱因斯坦和著名科学家利·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名著爱因斯坦的名著周肇威先生的译本:《物理学的进化》,感到收益菲浅,这次仅做一些零散的摘抄以及自己粗浅的感悟,希望能尽量使这些零散的摘抄多少能反映出全书的结构、思路和精神。
这本书主要介绍物理学观念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发展到现代的场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演变情况。其中选择了几个主要的转折点来阐明经典物理学的命运和现代物理学中建立新观念的动机,从而指引读者怎样去找寻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这本书问世后,物理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它由爱因斯但和英费尔德合作写成,前者是相对论的建立者,后者最擅长写通俗物理书。他们设想本书的读者是缺乏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因而书中不引用数学公式,文字通俗,举例浅显,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学习和从事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好好读一读。
黑格尔有句说,熟悉了一门科学的历史,也就熟悉了这门科学本身。——我记住了这句话。感觉这本书有很多值得我们阅读和思考的价值,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 这是一本有关物理学问题的通俗读物。作者总是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现象去着手观察、分析问题,最后不可避免地引导到抽象、深刻的物理概念。这种“深入浅出”的写法,我以为是本书的一大优点。
在前言中,作者写到“这本书是你我之间的亲切的交谈。你也许会觉得它讨厌或有趣,枯燥或激动,但是,如果本书能使你多少知道一些人类有发明能力和智力,为了更完善地了解、掌握物理现象的规律所进行的无穷尽的斗争,我们的目的便算达到了。”
“我们的目的在于用粗线条描绘出人类如何寻找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我们试图说明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迫使科学建立起符合于客观实在的观念。
关于我们所想象的读者的特征,曾作过很长的讨论,并且处处都在替他着想。我们想象他完全缺乏物理学和数学的实际知识,但是却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足以弥补这些缺憾。我们认为他对物理学和哲学的观念很感兴趣,同时他对努力钻研书中比较乏味和困难的部分很有耐性。他认识到,要理解任何一页,必须细读前面的每一页。他也知道,即使是一本通俗的科学书籍,也不能像读小说一样去读它。”
诸如这样的语言很多,让人感到分外的亲切,感到可以“读下去”,可以“读懂物理”,这使我想到,我们平时上课时,如果也能考虑到学生的“易听性”、“易懂性”,深入潜出,让课堂也变成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书,是否也会赢得更多的学生呢。
(二)运用比较引人入胜的,精彩的小例子,阐述科学的真谛。书中多处在阐述道理的时候,注重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津津有味的读下去,它形象的把发现科学的过程与福尔摩斯探案相对比,非常的生动。
“我们设想有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重要的线索,这样使我们不能不提出自己对事件真相的见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故事的构思,不等作者在书的结尾作出交代,我们就早已得到完满的解答了。只要不是低劣的侦探故事,这个解答不会使我们落空,不但如此,它会在我们期待它的一刹那就立刻出现。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代继一代地在自然界的书里不断发现秘密的科学家们比作读这样一本侦探小说的人呢?这个比喻是不确切的,并且以后得放弃它,但是,它多少有些比得恰当的地方,它应当加以扩充和修改,使更适合于识破宇宙秘密的科学企图。
从柯南道尔写出动人的故事以来,几乎在所有的侦探小说里都是这样开始的:侦探首先搜集他所需要的、至少也是他的问题的某一方面所需要的一切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是很奇怪的、不连贯的,并且是毫不相关的。可是这个大侦探知道这时不需要再继续侦察了,现在只要用纯粹的思维把所有搜集起来的事件连贯起来。于是他拉拉小提琴,或者躺在安乐椅上抽抽烟,突然间,他灵机一动,这个关系找到了。他现在不仅能解释现有的线索,而且他知道还有其他许多事件一定也已经发生。因为现在他已十分准确地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出去收集他的理论的进一步的证明。
如果我们再来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科学家读自然之书必须由他自己来寻找答案,他不能像某些无耐性的读者在读侦探小说时所常做的那样,翻到书末先去看最后的结局。在这里,他既是读者,又是侦探,他得找寻和解释(哪怕是部分地)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即使是为了得到这个问题部分的解决,科学家也必须搜集漫无秩序地出现的事件,并且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去理解和把它们连贯起来。
凡是读过侦探小说的人都知道,一个错误的线索,往往把情节弄糊涂了,以至迟迟得不到解决。凭直觉的推理方法是不可靠约,它导致了对运动的虚假观念,这个观念竟然保持了很多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整个欧洲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可能是使人们长期相信这一个直觉观念的主要原因。”
由此也让我想到,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善于如此,是不是课堂就能够更生动起来呢。
(三)这本书很注意重大事件中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与物理学大厦的建立过程中的矛盾与波折。把读者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物理学发展历史,不可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和哺育过它的文化背景。
比如说书中对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进行的详尽的叙述。它这样评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真正的开端”等等。这些文字在高中物理教科书的阅读材料中也曾见过,而此处再读,倍感亲切。
(四)在物理学发展史中以及重大发现的描述中,他注重质疑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书中写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创立狭义相对论来源于他从牛顿力学和电磁理论之间找到了一些矛盾,然后从这些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再深入下去找到对物质运动的认识的新的大框架,当时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他才16岁,到他26岁的时候,经历了10年的思索研究,1905年的时候提出足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狭义相对论,而这个伟大的理论却源于他当时对电动力学的绝对静止观点的置疑。类似地,图灵提出人工智能始于他对“你无法制造出一台替你思考的机器”这一当时的常识的质疑。这也使我想到王淦昌院士,他是提出我国著名的“863”计划的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曾于20世纪30年代留学德国。他说:“我从年轻时就敢于对前人的工作提出质疑,特别是那些与实验不符的结果,常在我脑中打个问号。”1934年他在出席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时,当时有一个叫波特的人提出他在轰击铍时,发现了伽玛射线,王先生当时就觉得不可能是伽玛射线,因为它没有这么强的能量,没有这么大的穿透力。他跟导师讲,希望重新设计这个实验,证实自己的判断。可惜未得到支持。第二年查得威克发现这个射线是中子,因为中子和质子的质量一样,当时不带电所以就很难被发现。查氏因此而获诺贝尔奖。
中国有句古话:“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黑格尔也说过一句话:“在相同的东西里边,你能够找到不同,这才是你的本事。”所以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有人提出问题来了,这个就是进步。“真理往往诞生在100个问号之后”也是这个道理。这更使我想到,在我们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会发现和质疑是多么重要的啊。
(五)书中的科学推理与思考精彩无比。有人说“科学的全部就是对每天的思考加以提炼。”而爱因斯坦的推理就是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科学的真谛。比如下面的几段文字。
“我们可以继续应用直接的推理方法。思想的出发点仍然是伽利略的惯性定律。我们着实还可以应用这个在解决运动的难题中极有价值的线索从而推出许多结论来。
让我们考察在平滑桌子上朝不同方向运动的两个球。为了想象得清楚些,假定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力,所以球的运动是绝对均匀的。再假定它们的速率也相等,即这两个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经过相同的距离。但如果说这两个球具有相同的速度是否正确呢?可以答是,也可以答否!假使两辆汽车的速率计上都表示约64公里每小时(40英里每小时),我们通常便说它们的速率或速度相等,而不管它们是朝哪一个方向开行的。但科学必须创造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概念,供它本身使用。科学的概念最初总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概念,但它们经过发展就完全不同。它们已经变换过了,并失去了普通语言中所带有的含糊性质,从而获得了严格的定义,这样它们就能应用于科学的思维。”
“把概念加以推广是科学上常用的办法。推广的方法不一定只有一种,通常有很多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推广,都必须严格地满足一个要求:假如原来的条件完备时,推广了的概念必须化成原来的概念。
我们可以用目前所讨论的例子很好地来说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首先试着把速度、速度的改变和力等概念推广到沿着曲线运动的情况里去。在科学术语上,当我们讲到曲线的时候,已把直线包括进去了。直线是曲线的一种特殊的、平凡的例子。因此,如果速度、速度的改变和力被引用于曲线运动,那么它们就自发地被引用于直线运动。但是这个结果不应跟以前所得到的结果相互矛盾。如果曲线变成直线,那么所有推广了的概念都必须化成描述直线运动的已熟知的概念。但是要惟一地确定这个推广,这样一个限制是不够的.。根据这个限制来推广一个概念,还存在很多种可能性。科学的史实指出,就是最简单的推广也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我们必须首先作一个猜测。在目前这个例子里,很容易猜出正确的推广方法。新的、推广了的概念是非常成功的,它既帮助我们理解抛在空中的石子的运动,还帮助我们理解行星的运动。”
曾有人在网上讨论,什么是哲学?其实我也觉得,物理学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研究一切存在之间抽象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哲学就是在从“为什么”到“是什么”的过程中产生的学问。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这一段路,还有好长要走。这大约就是海德格尔称自己为“途中的思想家”的原因。 《物理学的进化》全书从头到尾,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弥漫着“物理—哲学情绪”。虔诚的读者若跟随作者一道“探险”,即能被书中浓郁的“物理—哲学情绪”所感染;最后终会被完全浸透,完全征服。”这最后一点也是我最喜欢读这本书的原因。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套《这就是物理》科普读物。当我读到《热》这一本时,我被迷住了。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热源。比如,太阳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热源,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传递热量;地球内部也有热源;还有一种热源,就是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物体自身能量增加使温度升高所产生的热量,这也叫摩擦生热……
书中最令我情有独钟的要属热胀冷缩的这一章节了。其中讲到了我们熟悉的温度计。当温度升高时,温度计管子里的红色液体会受热膨胀和上升;当温度下降时,红色液体便会沿着管壁下降。这样我们便能及时了解温度的变化。这也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
生活中我常常能观察到这一神奇的变化。有时候妈妈会蒸一些馒头、包子。当它们在蒸锅里时,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可爱极了。不过,等把它们从锅里拿出来放凉后,它们都好像不愿意出锅似的,一个个变成了苦瓜脸。
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小麻烦呢!比如,在打乒乓球时,你不小心把球踩扁,可千万不要懊恼,把它扔到垃圾箱。你可以利用热胀冷缩来解救这个可怜的乒乓球。只要一杯热水,再把瘪了嘴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你会发现,它正使劲鼓起腮帮子呢。不一会儿,它就找回了自己原本圆溜溜的可爱模样。还有,如果你想剥出一颗滑溜溜的完整的煮鸡蛋,也可以利用这一原理,煮好后把它迅速投入冷水中,这样,蛋白遇冷收缩,就能轻而易举地剥出来了。
你看,热胀冷缩是不是很神奇呢?快用你的小眼睛去发现它吧!
我一直认为,物理和艺术是没有交集的,它们的相碰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而我却没想到,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别样的物理世界和艺术殿堂。
作者施大宁以一种抽象的意识,将每一章的内容用极其生动简略的语言进行概括,例如“硬币的两面”、“持久的革命”等等。作者以艺术的表现形式解释复杂的物理原理,用直观的图片来进一步阐释抽象的道理。
美术画作中有远近事物的区分,因此艺术家对画布上物体的大小就要好好斟酌。在解释这个原理时,书中以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为例,首先对画中众多人员站位做简单的介绍,然后深入的比较远近人物在位置摆放上的差别。简练的语言,绝妙的图释,让我这个文科生很快理解这种抽象的物理原理。同时也让我明白,一幅看似简单的画里原来深藏玄机,那些生活中我们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施大宁兼以物理学家和艺术家的视角,相互平行的阐述了人类图像建立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时间、空间和光的认识,让普通人也能体会到物理的艺术之美。
这本书使我看到物理与艺术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张思明老师的《用心做教育》,感触颇深,我为张老师那种对学生对教育博大精深的爱所折服,惊叹张老师30年教师生涯的传奇经历,感佩张老师所取得的丰硕教育成果。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这是张思明老师给我最好的启发,也是我最大的收获。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当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用心做教育了吗?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只有倾注真实情感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孩子是我的”,这样,对于学生做出的种种事情,才能采取比较客观公正的处理方法。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既要包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更要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我们的工作很苦很累,也许很少能感到它的乐趣所在,但是我们仍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努力工作,用爱心去帮助学生,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用百分之二百的心血去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感化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真情谈话,扬起学生理想的风帆。用教师的真爱和点滴话语,不断敲击学生心灵的键盘。也许我们的努力和话语在短期内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人心总是肉长的,我想日久天长,我们的学生总会由漫不经心到提高精神,由面无表情到有了笑容……
教师传授的知识可能很快被遗忘,但教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师的人格却常常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用语言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不如力求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悟出做人和治学的道理。用心和用力是不一样的。用心就是要努力认识、感悟教育的规律,努力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成自己的教育实践,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不仅看成是一项事业,而且是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品味教育现象,用心去感悟教育中的规律、用心去施展教育的智慧,用心去创造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用心去实践育人的过程等,均源自‘用心’。用心做教育方能留心观察、细心品味;用心做教育方能专心实践、恒心坚持;用心做教育方能达高致远、荣辱不惊;用心做教育方能童心未泯,拥有爱心;用心做教育方能心怀感激、胸襟坦荡;用心做教育方能展示自我、感悟生命。
张老师作为一名教学能手,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羡慕,通过阅读它的数学教学的诸多方法,我如下:
首先是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如果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跨世纪的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提倡发散思维,提供多种解法,扩大题型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是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式的,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的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我们老师是可依赖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再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现代小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唯老师是从,常常将不合己意的灌输拒之于心扉之外。所以老师要事事和学生同甘苦,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的上对下的说教,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的。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得正确关系,树立“为人得可持续发展而教”得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得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得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得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得全新观念下,教师得职责不再是单一得,而应是综合得、多元化得。
你知道加速度定律吗?你知道发电的现象如何产生的吗?
平时我们经常玩的无线遥控模型车的工作原理吗?你别看它的发动机很小,但是它们的速度却是快的惊人呢!这是因为重量越小,加速度越大。假设一个物体的初速度是1M/S, 2秒后变成2M/S,因此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就增加了1M/S,通过不断的加速度,物体的前进速度也就不断提高了。
雨天打雷闪电的时候,为什么轰隆隆的雷声会让房子也瑟瑟发抖呢?那是因为闪电会产生出大量的热,让局部的空气剧烈膨胀,从而迅速地挤升周围的空气,发出爆炸声,这样就产生了雷鸣。
上面这些知识都是我从一本叫《世界最软最软物理书》上学到的。这些物理知识不仅很有趣,而且在我以后的生活学习中都会很好的使用到。
作为小学生的我,现在多读一些是非常必要的,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张思明老师的《用心做教育》,感触颇深,我为张老师那种对学生对教育博大精深的爱所折服,惊叹张老师30年教师生涯的传奇经历,感佩张老师所取得的丰硕教育成果。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这是张思明老师给我最好的启发,也是我最大的收获。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当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用心做教育了吗?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只有倾注真实情感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孩子是我的”,这样,对于学生做出的种种事情,才能采取比较客观公正的处理方法。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既要包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更要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我们的工作很苦很累,也许很少能感到它的乐趣所在,但是我们仍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努力工作,用爱心去帮助学生,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用百分之二百的心血去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感化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真情谈话,扬起学生理想的风帆。用教师的真爱和点滴话语,不断敲击学生心灵的键盘。也许我们的努力和话语在短期内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人心总是肉长的,我想日久天长,我们的学生总会由漫不经心到提高精神,由面无表情到有了笑容……
教师传授的知识可能很快被遗忘,但教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师的人格却常常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用语言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不如力求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悟出做人和治学的道理。用心和用力是不一样的。用心就是要努力认识、感悟教育的规律,努力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成自己的教育实践,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不仅看成是一项事业,而且是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品味教育现象,用心去感悟教育中的规律、用心去施展教育的智慧,用心去创造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用心去实践育人的过程等,均源自‘用心’。用心做教育方能留心观察、细心品味;用心做教育方能专心实践、恒心坚持;用心做教育方能达高致远、荣辱不惊;用心做教育方能童心未泯,拥有爱心;用心做教育方能心怀感激、胸襟坦荡;用心做教育方能展示自我、感悟生命。
张老师作为一名教学能手,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羡慕,通过阅读它的数学教学的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是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如果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跨世纪的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提倡发散思维,提供多种解法,扩大题型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是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式的,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的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我们老师是可依赖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再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现代小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唯老师是从,常常将不合己意的灌输拒之于心扉之外。所以老师要事事和学生同甘苦,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的上对下的说教,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