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自律800字作文(自律主题作文800字最新5篇)

文明与自律800字作文(自律主题作文800字最新5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4-11-07 08:03:49
文明与自律800字作文(自律主题作文800字最新5篇)

文明与自律800字作文【一】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文明”和“野蛮”这两个词语的。文明,即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野蛮,即不文明,没有开化,在现代意义上,“野蛮”在口语中还有做事粗鲁的意思。

从两词的意义来看,“文明”和“野蛮”像大多对反义词那样具有相对性。也就是,没有绝对的文明,只不过相对于野蛮来说更加文明一些;没有绝对的野蛮,只不过相对于文明来说更加野蛮一些。

不少人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举止低下的人就说“他这个人真野蛮”;相反地,遇到一些人举止高雅的人就说“他这个人真文明”。

看起来,在绝对论盛行的今天,还是有人能保持一个冷静的“相对论”的头脑。

就好像广西玉林的那场对立一样。

狗肉节之前我根本没想到事态会如此之凶。

我对这件事的了解开始于一条“爱狗人士抗议狗肉节举行”的新闻。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因为这么多年来爱狗人士和食狗人士的对立早就司空见惯。就和“文理生战争”、“南北意识战争”这两个中国最大的网络战争那样常见。

直到网上对这件事的议论愈发激烈,我才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关于这件事的新闻开始铺天盖地进入我的视线,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爱狗人士和食狗人士之间发生肢体冲突这样的消息。

在这件事中爱狗人士和食狗人士双方都自诩文明人,怒斥对方是粗鲁的野蛮人。网上也大体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爱狗派”,认为爱狗是文明的表现,吃狗是不文明的野蛮行为;另一派是“理智派”,认为吃狗是别人的自由,那些所谓的爱狗人士干涉他人自由是极其不理智而又野蛮的。

这么说来我也是个野蛮人,我站在一个不参与的角度看他们互斗,而不表明一个立场并参与进去来辩论。我的这个行为实在是野蛮。

其实我也是一个爱狗人士,只不过我知道自己词穷,没有把握来驳倒食狗人士的观点,便就此作罢。

不妨来谈谈历史。在历史教科书上,人类发展进程中有不少次“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比如中原入侵西北胡之地,罗马十字军东征,美洲殖民地人屠***印第安人等等。从词语的定义上来说,完全符合“文明”和“野蛮”的含义。在中原人眼中,胡人是一群思想极其低下的人;在罗马人眼中,东方的低等人根本影响不了他们扩张的大业;在美洲人眼中,印第安人仅仅是一群还没脱离原始社会的野蛮的土著人。不管是中原人、罗马人还是美洲人,他们眼中的自己都是代表着先进文化的文明人。

但他们的行为是否真的文明?

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的第一编编末反思中探讨了“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话题。他用都处在原始社会然而一个爱好和平另一个爱好战争的两个民族塔萨代人和芬图人作对比,阐释了“不管是爱好战争还是爱好和平,这些都是人性的本质,但是由社会环境来选择人性的表达”这个道理。

这么说来,中原人、罗马人和美洲人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真的可以说是文明的行为。

但是,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绝对的虚无空间,我们的思想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至少在当今世界,大家都是期望和平的,除了极少数被民族大义冲昏头脑的好战分子。

谁都不想看到流血,谁都想让人好好地活着。在这种思想下,我们就会认为那种对生产力落后的民族的掠夺与屠***就是野蛮的。那些自诩为文明人的人,做出那等违反人道的事情,和远古时期只会屠***的野蛮人无异。

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它只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范围。

人们终究走出了这片“伊甸园”。爱狗人士和食狗人士的“谁文明谁野蛮”的对抗愈发激烈。

这就好像看两只狗打架一样,我不是狗,我不能断定谁文明谁野蛮。

好在这件事里还是有人的,我看到了一个21世纪的文明人。那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她专程从重庆赶往玉林,解救了一百多只原本可能要被端上餐桌的小狗。我作为一个现代人,或者说我作为一个人,我看到了老奶奶作为人,而不是动物,身上的文明的人性。

我并不想去总结文明和野蛮到底分别是什么。因为就算交给大哲学家去解释,也无法给出一个使所有人信服的定论。

不过这次玉林狗肉节的事情让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倘若有人问我怎样做到文明,我就会告诉他:“把你认为是野蛮的事情做的更野蛮,就是文明。”

文明与自律800字作文【二】

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一点一滴共同构成了这无与伦比的长卷,文明与野蛮正是这幅长卷的主体部分,让人迷惑、反思。

儒家圣贤孔子幼年丧父,当过羊倌,过着贫苦的日子,而他从周围人身上学到的,是文明,是高尚,引领人们向“天堂”行进着,最终造就了他的盛名,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他,是文明的传承者,是文明的散播者,他担得起“圣贤”二字。

火烧圆明园时,嚣张气焰不可一世,不仅掠夺了大量金银珠宝,而且纵容士兵放火烧毁圆明园,来破坏者中华历史上的瑰宝,正如雨果所说:“一群野蛮人……”如今,圆明园的遗址里残破不堪,缕缕怨气飘扬在圆明园上空,似乎也在控诉着英法联军所做的暴行。

如今,文明与野蛮依旧并存,共同构成了现代的主旋律,野蛮者发挥着他们的特点肆无忌惮着,如螃蟹半横着走,似乎一切都不能阻挡其方向,更无法改变其心意,他们自以为是,以为任何东西都不能束缚着他们,只会用暴力去解决一切,打不赢,还是打:打赢了,更是为下一次的进攻打上奠基石。殊不知,他们正一步步地走向那巨大地陷阱,继而迈向那更为悲惨地灭亡之路,而此刻,他们正手舞足蹈,他们能明白那是他们的毁灭之路吗?也许能吧!

灯,闪烁着,照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愿这盏灯能能照亮人们心中的路,继而在人生地道路上走的更远。

野蛮何时能够变成文明?愿这一问题能深入每一个人的心里。

文明与自律800字作文【三】

音乐 自然属性 自律 他律

首先,我们从最基本的层面即物质意识关系的层面来看,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物质存在,尽管万事万物之间有着普遍的甚而是密切的联系,但是矛盾的特殊性早就告诉我们,世上任何事物由于其结构、构成元素及存在方式等的不同,无一不首先是一种不依赖于它者的独立的存在,音乐尽管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在自然属性上它是音响实体,不过是声音的运动 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运动,就此而言它是自律的。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常识,即世界上除了人具有情感和精神内涵外,其它任何事物都是没有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因此,音响实体当然也是既没有情感也无任何内容的。前苏联音乐哲学家玛雷舍夫以符号学的角度考察音乐,认为“音乐符号客体与其艺术意义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符号客体,作为物质构成物,本身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精神意义,而在解释的结果中表达精神意义。音乐表象不寓于声音之中,而是在声音的影响作用之下,形成于解释者的意识之中。即使音乐符号结构体自身,如果避开听众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进入音乐作品的体系。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音乐具有情感内容,是人对不同事物具有通感或者说是格式塔理论中所谓“异质同构”的原因所致。如果说音乐是他律的或者说具有他律性的话,那是因为人的本性或者说是音乐的社会属性使然,也就是审美主体将审美对象人格化的这样一种本能而造成的。

其次,音乐的情感是独立存在的。音乐自身并没有情感内容,可是它却可以唤起我们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并非是一回事。我们最初听到某首乐曲时所产生的那种特定的感觉感受,是在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是全新的感受。这种由音乐唤起的人的情感我称之为“音乐情感”。请问有谁在生活中体验过与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样的感受的呢?贝尔就认为艺术中所唤起的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毫不相干,在艺术世界里“没有生活情感的位置”。音乐所引发出的人的情感同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确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音乐的话,那么我们至今都不可能体验到这种只有音乐才能带来的异样的情感。尽管音乐有时能够引发或诱发起我们在生活中曾有过的相类似的某种感觉感受,并使我们联想到生活中某些经历体验,但这种共振是不具体不确定的,很宽泛的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境而异的。音乐给我们的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们认为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动机是命运在敲门,这不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和表述,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它是神的震怒,或是火山的爆发等等生活中一切与此相关联的事物。而在客观事实上,在自然属性的层面上它却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力度较强的,能够使人振奋的声音而已,这才是音乐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本质。

有一句著名的艺术定律叫做“艺术源于生活”,从音乐上讲则是“音乐源于生活”。此观点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而并非是绝对的。若将其绝对化便会全然排斥和从根本上否定掉音乐的自律性。对此定律我们一般可以作两种理解,其一,若是作最宽泛的理解的话,那岂止是音乐源于生活,人类社会中一切的一切都应是源于生活的,因为若没有生活,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这样看来“音乐源于生活”的表述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其二,若是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是音乐的素材或音调、节奏等源于生活中的.事物的话,这便大可值得怀疑。因为没有生活素材的纯音乐只能是源于它自身,比如莫扎特的许多作品,包括 《C 大调长笛奏鸣曲》、《C 大调钢琴奏鸣曲》等便是如此,至于音调节奏方面,生活中原本就不存在音阶、和弦、音型、旋律、节奏等,也没有对位与赋格,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并不一定存在着它同现实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艺术作品并不单纯地去“反映”现实或“记录”现实。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塑造力量的“现实”。不可否认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律动、高低起伏、强弱变化对比、明暗交替等与音乐诸要素相通的因素,但我们显然不可以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音乐依赖于生活,从属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型音乐就一定不存在。音乐绝对不是,也决不应该完全成为生活的奴仆。音乐情感不但不依赖从属于日常生活,而且还开拓和丰富了人类相对贫乏的情感生活。

再次,音乐的自律性还表现在现实生活并不能为音乐全面提供素材或源泉,即使有那也只是对生活只鳞片爪的意向性的模仿,如鸟叫、教堂钟声、奔腾的河流等。我们的艺术理论总是近乎本能的习惯于将艺术与生活生拉硬扯在一起,这在某些时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典型的如浪漫派音乐与社会人生等就有较多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也确有其心理学上的根据。与马克思所谓“自然的人化”一样,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音乐的人化”。尽管音乐与自然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后者是客观存在的。但究其本质不过是乐音有规律的振动,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上它与大自然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只是“人化”的程度不同而已。因为音乐是由人创造,深深的铸上了人的烙印,所以,其人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大自然“人化”的程度。

音乐的自律性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音乐的表层欣赏上。欣赏至少应被分为自律欣赏和他律欣赏两个层次,自律欣赏又叫表层欣赏,它是纯感觉的、纯情感的,仅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它不与生活内容发生任何联系,主体并不思考、联想与回味,属于生理性的物质性的。表层欣赏主要用于娱乐休闲和身心的放松。表层欣赏与我们品尝美味佳肴与身体按摩是属于同一个层面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仅以获得生理快感为主要目的。李斯特在《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中指出:“情感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此话若是就表层欣赏而言是非常正确的。至于他律欣赏,将在下文论述。

另一方面,音乐也应当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足以引发主体思考回味的仅有形式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纯音乐,这种音乐是没有内容内涵的。审美主体只能从中获得形式美的感受,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协奏曲》等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听这样的音乐恰如品尝食物,没有人在品尝了美味佳肴之后会提出“食物的内涵是什么?”这样一个荒唐而又愚蠢的问题,那么我们又为什么偏偏总是热衷于对仅有形式美的音乐这种精神佳肴频频发问呢?我之所以用食物作为例子,是因为两者都是人的感觉事物,只不过是前者作用于人的味觉,后者作用于人的听觉而已。

文明与自律800字作文【四】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与计算机密不可分。人工智能的先进让我们一度怀疑是否会代替人类呢?库克不担心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他担心的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

《美丽新世界》讲述了一个绝对公平的文明世界。所谓的人类不是由父母孕育而成,而是在拥有高精尖仪器的实验室中被制造出来的,如同流水线工程。人们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做着属于自己制度该做的事,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而这个所谓美丽新世界的本质呢?那些文明人人性消泯,自私自利,只是一群机械的,没有灵魂的在种姓制度下的提线木偶罢了。野蛮人的出现,让些许文明人陷入沉思。在绝对文明与野蛮中,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文明”是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是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魂魄,是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安适。“野蛮”是蛮横残暴的行为。是汪精卫建立为日军服务的傀儡政权后留下的千载骂名,是不懂得收敛的韩信在君主前口出狂言的傲慢,是刀光剑影,舞刀弄枪的横行霸道。

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类思想解放。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以及随着基督教的神权思想束缚被打破,人们迫切要求看到表现自己生活的新艺术。涌现了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文艺复兴。但是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呢?计算机不需要艺术,不需要精神文明,那么结果可想而知,文艺复兴不复存在。

绝对文明就是野蛮。《美丽新世界》中的文明人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是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都消失殆尽。在他们的眼里,只有性,没有爱。这样的绝对文明不就是蛮横行为吗?但是绝对文明的后果比野蛮更可怕。

野蛮的存在使得这个世界不尽完美,但有时候有可取之处。野蛮的手段是一种促进文明的方式。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为了维持庞大的建设长城的开支,赋税极重,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同时,每年征用民夫四十万余人。为了长城的修建,一共有1千多万民众丧命。但不可否认,秦始皇大修长城,抵御了外族侵略,保护了边境百姓的生命安全。利于开发屯田、保护屯田,促进农业文明发展。

人们所担心的'是绝对文明,绝对文明比野蛮更可怕。这也是为什么库克认为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更令人担心。而人工智能永远不会代替人类,它们只有绝对文明。

我们要追求的是文明,是存在着“野蛮”的文明,而不是绝对文明。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