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我给儿子布置写拼音。儿子写的时候,我就静静地坐在旁边,看着他。儿子刚写了一个a,我就纠正起他的错误:“你看你都超出中间的这个格子了,”说着就拿起橡皮给儿子擦掉了,儿子只好又写。因为害怕写不好,越用功眼睛离本子就越近。我又立马开始指正:“写字的时候注意坐姿,眼睛要离本子一尺远,腰也要直起来,离桌子一拳的距离。”起初儿子还能接受我的热情指正,到后来,就开始反抗起来。特别是现在,他在写字的时候,我一张嘴说话,他就烦躁地用眼睛瞪着我,我批评他说:“你做得不对,妈妈帮助你改正,你为什么不愿意听?”但儿子却不理解我的心情。儿子练琴的时候,我在一旁比他用的劲还大。“你的手不要弹的太高”“你这个音弹得不对,节奏不准”“要注意边唱边打节奏”.......他一听我张嘴说话,就同样的报以厌烦,这真让我进退两难。还有很多学生家长和我一样遭到孩子们的反感,他们也曾苦恼地对我说:越是呆在孩子身边越看不到孩子优点,控制不住地想纠正孩子身上的毛病,但纠正的.频率越高,孩子的逆反情绪也会越强烈。
对儿子的表现,我也在深刻地反思着自己: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我的意见?为什么又会对我如此的反感呢?难道是我的要求太高了吗?如果是我在做事,身边有人一直盯着我,找我身上的毛病,我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换位思考之后,我觉得问题还是在我这儿,我没有给孩子留下犯错误的机会,以及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和空间,更没有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反思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一些做法:儿子写作业时,我先给他提要求,然后选择离开,坐在不远处看书、写字。发现儿子坐姿不对,我会清一下嗓子暗示,儿子就会立马纠正,写完后,我让儿子自己先检查一下,并做自我评价,然后我再对儿子提出建议:你看你这儿写出了格子,如果能写得再规范一点,你会更棒的!此时儿子会很平和地接受我的意见,并自己改正过来。练琴的时候,我会耐心地等待,等待儿子自己发现错误,等待儿子弹完后在说......
在陪伴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慢慢地领悟到:陪伴不是“包办”,陪伴不是“左右”,陪伴更不是无休止的“指责”,陪伴也需要“度”。我们要把握好陪伴的“度”,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语言,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陪伴的意义所在。
可见凡事都应有一个适当的尺度范围。一位俄罗斯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经过一个沙堆,孩子请求让他们玩一会儿沙,母亲同意了,但规定只有半小时。孩子玩得很尽兴,到了时间,孩子们便很自觉地跟着妈妈回家了,完全遵守母亲的规定。可见这位母亲很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凡事有度”。而能做到自觉“有度”的孩子,他一定是个有自制力的人,这一点自古以来,历来如此。
口中有德的人,总会有意外的惊喜。我们刚来的学校时,师姐就告诉我们,在宿舍楼下,遇见宿舍阿姨,一定要问好,因为这不仅能体现你自身的素质,还有你想不到的惊喜。我虽然不知道师姐这样千叮万嘱做这件事的原因,但我还是按照师姐的话去做了。我每次遇见宿舍阿姨,我都会问好,不知不觉中,宿舍的阿姨们都认得我啦,有时候,我还会和阿姨唠唠家常,说说趣事,一来二去的,我们就更加熟啦。后来,有一次我有事很晚才会宿舍,当我回到宿舍时,宿舍已经过了关门时间了,这样一来,我就回不到宿舍。这时,宿舍阿姨认出我来,并替我当保我是这栋楼的住宿生,这才让我回到宿舍,安然入睡,不至于流落街头。后来,我在睡觉前想:原来和阿姨打招呼,是有这样的惊喜呀。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从那以后,我更加口中有德,常常与人方便。在这个繁花世界里,总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能多一点留德,或许这个世界会对我们温柔一点。
口中无德的人,总看不见别人背后的努力,看不得别人好。记得高中的一次,我拿了全班第一。这时,周围的同学总是对我有不明的`敌意。我的数学不太好,有一次,我就拿起我们试卷,去问数学课代表,那一题怎么做,谁知,她对我说:“你不是全班第一吗?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你都不会呀。”她说完,我之后就没问她啦。后来不知怎的,我和她成为了不算朋友的朋友。可她总是对我抱怨她的同桌这不好,那不好的,她说,想和我成为同桌,这可吓死我了,于是我连忙叫她打消这个念头。后来的后来,我就慢慢远离她了,有时,我经过她的桌子,她还和她同桌有说有笑的,我看到这一幕,我突然觉得,心不舒服。算了,口中无德的人,总会有人告诉他们到底该怎么做的。
有些人,口中无德,总是在给你添堵。你说一句,他说一句,然后他说完了之后,你就不想说话了,他简直就是话题终结者。这样子还好,因为有比还他过分的人。你笑容满面的和他聊天,一说话,他的嘴巴就不停的攻击你,还把你的过去的糗事说给别人听,让你给人笑话;要不就是说一些难听的话,让你不好过,嘴巴可毒了。其实,我想说: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吧。记得《***姐妹》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你嘴巴那么毒,心里一定很苦吧。”的确,嘴巴恶毒的人大多非常消极,且心里阴暗,日子过得糟糕。他们在愤怒及委屈的时侯没有理智,情绪也极不稳定,从没有真正的快乐过!
恳请你,口中有德,别总是揪着别人不放,你有这个闲情逸致,你还不如多读一些书,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芸芸众生中,我们都非常的渺小,别为了一些小事,伤害到别人,也别伤害到自己。请你口中有德,从而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也对身边的人好点,做到口中留德就好,毕竟下辈子我们不一定能够遇见!
快是一种激情,一种速度,一种安详的态度,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快,手机低低的铃声提醒你结束一个又一个日程,老板的催促让你化身为马不停蹄的超人,快速发展与变革的社会呼唤你快速的改变,因为有了快,我们的一天24小时都满满当当充实无比,因为有了快,我们才迎来了这样一个从前根本无法想象的.盛世,我们用几十年走完了别人几百年的路程,同样还是因为快,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已经积极的心态去融入这个社会,于是世界一天天变得开放,人类的能动性发挥到无与伦比的高度,于是我们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触摸到那个更加美好的自己。
慢是一种闲适,有深度,一种对生活的享受和热爱,犹记得那还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午后,摇着摇椅,扇着蒲扇,看梧桐树的影子在墙壁上慢慢的走动,与街坊邻居闲话家常,生活简单而缓慢,却有滋有味儿,木心先生有一首小诗《从前慢》从前慢,车马,油车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慢悠悠的节奏中,我们触碰到的是生活本身,听到的是生活的呼吸,捧一卷纸书坐在盛夏的午后,是慢让我们倾听树叶的气息,感悟书籍的真谛,邀三五好友欣赏花园,交心品茗,是慢,让我们摆脱现在聊天工具的制诰,亲身去感悟那绵绵的情意,选一个晴朗的夜空,抬头细数天上的繁星,是慢让我们在时光的洪流中截取一丝浪漫的文化气息,慢慢的走,慢慢的欣赏,你所拥有的是这个世界。
快与慢需要结合,你可以坐在高铁列车上拿出一本纸书慢慢地读,你可以也可以用手机联络朋友,几个人一起在马路上慢慢的散步,你还可以在工作日尽情的投入工作,然后在休息日给自己的心一个宁静的港湾,快与慢原本就不在于外界的社会,而在于你的心,让你的心快慢结合,张弛有度,这样才能在高压的快节奏社会中,依然过得宁静而美好,如菊一般淡雅芬芳。
假如你要选择一个旅行的伴侣,你会选闪电侠还是树懒?有人会说:“当然是闪电侠啦,跟着他我能去好多好多地方,他速度很快,跟着他绝对不会吃亏!”但也有人会说:“当然是树懒啦,他非常慢,我能有时间去发现更多细致的美。”我的`朋友,你若让我来说说到底谁对谁错,我可真得犯难了。要知道,生活并不是个单选题,过分地倾向于某个选择显然是不理智的,或许快慢有度,合理结合才是最佳选择。你可以快速解决一些琐事,然后留下更多时间慢慢钻研你的喜欢。
快是一种选择。假如你只给自己一小时的时间用来看书,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选一本你最感兴趣的书。你大可慢慢选择,花上一小时时间,然后感慨时间流逝,一事无成。但更明智的是清晰地决定你要看的书的类型,作者,风格,主题等,快速选择后,再来慢慢研读。这,是不是更加有效且有收获呢?
快是一种能力。竞技场上,速度是一种追求;工作学习上,速度也是一种优秀的象征;医院手术台上,速度更是与死神抢夺生命的必备武器。你或许会说慢工出细活,的确,但在某些简单的琐事上,快是一种能力。在化学课上,往往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默写得快的同学,化学式正确率越高。因为他们早已熟悉至滚瓜烂熟,都到了可以条件反射的程度。反之,默写得慢的同学实则是不熟悉,错误率变高了,还哪儿来的出细活呢?
而有了快的铺垫与基础,慢的精致与成就也就足以显现出来了。
慢是一种执着。达芬奇在开始画画前足足花了一个月练习画鸡蛋。从处理不好边缘的平整,到画出来的鸡蛋让人信以为真,他慢慢地尝试,慢慢地突破,而这也为他今后的艺术顶峰夯实了基础。可以说,没有他对耐心的执着和坚持,就没有他日后伟大的成就。
慢是一种积累。龙应台在她的作品孩子你慢慢来中写到:孩子,你慢慢来,我愿意等上一辈子时间,让他把一个蝴蝶结系好,用他五岁的手指。是啊,自主自立需要积累,文学文化需要积累,知识本领需要积累。唯有在长途漫漫的积累中,人才会逐渐成长,逐渐壮大。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如何能成大事。古话:“一口气吃不成胖子。”现在想来,还真是这个道理。
快是能力,快是选择,而慢是执着,更是积淀。来日方长,人唯有做到快慢有度,合理结合,方能活出精彩,活出智慧!
假期,我给儿子布置写拼音。儿子写的时候,我就静静地坐在旁边,看着他。儿子刚写了一个a,我就纠正起他的错误:“你看你都超出中间的这个格子了,”说着就拿起橡皮给儿子擦掉了,儿子只好又写。因为害怕写不好,越用功眼睛离本子就越近。我又立马开始指正:“写字的时候注意坐姿,眼睛要离本子一尺远,腰也要直起来,离桌子一拳的距离。”起初儿子还能接受我的热情指正,到后来,就开始反抗起来。特别是现在,他在写字的时候,我一张嘴说话,他就烦躁地用眼睛瞪着我,我批评他说:“你做得不对,妈妈帮助你改正,你为什么不愿意听?”但儿子却不理解我的心情。儿子练琴的时候,我在一旁比他用的劲还大。“你的手不要弹的太高”“你这个音弹得不对,节奏不准”“要注意边唱边打节奏”.......他一听我张嘴说话,就同样的报以厌烦,这真让我进退两难。还有很多学生家长和我一样遭到孩子们的反感,他们也曾苦恼地对我说:越是呆在孩子身边越看不到孩子优点,控制不住地想纠正孩子身上的毛病,但纠正的频率越高,孩子的逆反情绪也会越强烈。
对儿子的表现,我也在深刻地反思着自己: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接受我的意见?为什么又会对我如此的反感呢?难道是我的要求太高了吗?如果是我在做事,身边有人一直盯着我,找我身上的毛病,我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换位思考之后,我觉得问题还是在我这儿,我没有给孩子留下犯错误的机会,以及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时间和空间,更没有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反思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一些做法:儿子写作业时,我先给他提要求,然后选择离开,坐在不远处看书、写字。发现儿子坐姿不对,我会清一下嗓子暗示,儿子就会立马纠正,写完后,我让儿子自己先检查一下,并做自我评价,然后我再对儿子提出建议:你看你这儿写出了格子,如果能写得再规范一点,你会更棒的!此时儿子会很平和地接受我的意见,并自己改正过来。练琴的时候,我会耐心地等待,等待儿子自己发现错误,等待儿子弹完后在说......
在陪伴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慢慢地领悟到:陪伴不是“包办”,陪伴不是“左右”,陪伴更不是无休止的“指责”,陪伴也需要“度”。我们要把握好陪伴的“度”,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语言,耐心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陪伴的意义所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