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刘邦原来只是一个小混混,后来,他却成为了一个皇帝。《刘邦传》告诉我们刘邦怎么从一个小混混成为汉朝天子的。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本书主要讲述了刘邦喜交好友,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在刘邦的朋友中最有名的是“沛县四友”: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他们为刘邦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刘邦打败项羽的过程中,张良和韩信立下了大功,这两位军事人才也是刘邦的朋友,他们是刘邦广交朋友中的好友。统一天下时刘邦收买人心,天下纷纷归顺,因为百姓信任刘邦有义气、有信用。但很遗憾,刘邦由于晚年诛***功臣过多,对吕后的野心认识不足,消灭了异姓王,又分封了同性王,使人心惶惶,最终导致了最后一位异姓诸侯英布起兵造反。英布认为刘邦谋害韩信、***害彭越,自已也会被刘邦谋***,便举兵造反。刘邦平反英布后,他临阵中箭。之后又听到燕王卢绾谋反,中箭的伤口血流不止,终于驾崩于长乐宫中。一代天子,平定项羽,平定凶奴,最后却因自己而死。
刘邦的成功在于“欲取之,先予之,欲得之反失之。”刘邦广交朋友,知人善任,如萧何、樊哙、张良等文官武将都是刘邦所重用的。刘邦虽然出身布衣,但他却开创了大汉王朝,刘邦才干平平,却揽尽天下奇才异能之士;刘邦被称为常败将军,但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刘邦的命运是从何折的呢?答案就是刘邦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人只有宽容才能结交好朋友,同样只有友好待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都说习惯决定人生,但是养成一种习惯与告别一种习惯。都绝非易事。因为人们总是 依赖 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殊不知它既能将你带入天堂,也有可能带你进入地狱!
好的习惯贵在坚持,坏的习惯源于惰性。是习惯决定了你的人生 价值 ,前途未卜之时,习惯就是你的方向。在成败的毫厘之间。习惯决定一切!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我们每天大部分的行为都是出自习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
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摧毁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习惯,在我们众多的习惯当中,能够成就一生的自然是那些好习惯,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 享受 着它的利息。”而那些坏习惯,就像一堵玻璃墙,把我们与 成功 隔 离开 来,让我们只能看到成功近在眼前,却总是无法到达。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坏习惯含恨,终生,又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坏习惯找不到人生的 幸福 ,更有甚者,因为自己的坏习惯葬送了最弥足珍贵的 生命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纵使有英雄气概,终究逃不过气量狭小恶习的惩罚,被诸葛亮三气之下,一命归西。
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着,唯一能够有效改变我们 生活 的手段便是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改变我们的不良习惯。改变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用毅力、恒心和不断地自我提醒才能达成。 幸运 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些能力,只要你肯用心!
做人 是一生成败的重要话题,它又与 心态 有关,凡是在这两点上过不了关的人,一定会遭遇大小 挫折 。这是硬道理,甚至可以说,做人的心态,既影响一生,也决定一生。很多人明白此两点,但行动起来,就非常困难,以至半途而废,结果让人生的可能变成不可能。
做人与心态构成人生的两面,不善做人者往往心态失常,心态失常者又会导致做人变形。有些人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所接触的人事,给人退路等于给自己留出路,突破各种压力,打败自身固有的弱点.让自己的人生向敞亮的方向发展,这样就会越做越好,从小到大,赢得一片人生胜局;有些人则容易 失去 信心、 目标 ,像无目的地小虫一样懦动在自己迷阵中,总会羡慕他人比自己走得远、飞得高,结果自己永远是无所进展。两种人,两种结果。你怎样选择呢?做人的基本规则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不轻言 失败 ,因为世上难事,不可尽数,你的困难,也是别人的困难,战胜因难,是惟一的选择,这就需要你自己成为一个积极者。试想,你对自己都不积极.怎么可能有积极的心态呢?天下失败者都可归为一种:自己 放弃 自己,自己毁掉自己。在今天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 社会 ,没有做人的积极心态,要谈立足几乎是天方夜谭.如果让积极的心态纠缠自己,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灰色。改变自己一生的法则,往往不在于能力大小、环境好坏、机遇多少,而在于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人、做事,找准自己的强项与弱点,扬长避短,善待自己,就会找到自己脚下的出路。
良好的心态、习惯、 性格 是成功人生的三大法宝。一个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立足,求得发展,与自身的性格、心态和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好心态让你 拥有 快乐 幸福的人生,好习惯养成好性格,好性格带来好 命运
性格决定人的成功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性格对人们的影响会这么大,原来性格对于人的成功也起着重要因素。书中介绍了三个成功的人。金融家摩根的成功,很值得我深思。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摩根,问他决定他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摩根毫不掩饰地说是“性格”。
可见性格在成功中起决定作用。然后记者又问他,资本和资金哪个更重要。老摩根一语中的答道资本比资金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性格。另外,这里还讲到世界巨富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这一兴趣的问题时,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
为什么聪明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盖茨对此表示赞同。前几天看了一篇有关战争年代两位历史大家的文章,让我感受颇深,掩卷深思自我反省了一番: 同样是同一时代的历史大家,钱穆却一路好运,事事顺心。而陈寅恪却厄运连连,终生不得志。表象看似乎都归于世事战乱及人们迷信的命运造化,但细想却与性格不无关系。还记得每次我在完不成某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喜欢发脾气,一点都没有耐心去重新做,我妈每到这个时候就说我性格一点都不好,我没在意,现在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看来,无论是在工作或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学问则是浇筑的混凝土。人生在世,很多情况下命运并不能够如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荀子说:“人之命在天”主要是强调人对待天的态度,请保留此标记的命还在于如何对待天,而人对待天的态度则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现实生活中,成功与失败最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机遇,另方面就是个人的性格决定的。
机会对于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有些人就能够抓住机会,取得人生成功。性格决定命运,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人的命运主要归结为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而不能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一个人是幸福还是悲伤,主要是自己的性格因素决定的,在环境中由认识、情绪、意志活动而构成对事物的看法,稳定下来经常习惯性的行为举止而形成的性格,芸芸众生,没有两个性格完全一样的人,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 命运不是安排,而是性格的模化演绎着生活的多彩世界!
在中国文学史上,建安文学以其崭新而爽朗的风格备受后世关注。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为代表,各位作家成就非凡,各领风***。其中最负盛名者莫如曹植。曹植,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累封为陈王,谥为“忍”,世称陈思王。曹植文学才华在其兄曹丕之上,政治才干却比不上,加上性格的率性纯真,导致在政治斗争的失败,开始其后生的颠沛生活,报国无门,郁郁而终,可以说,是他“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酿成了他的悲剧。
曹植生于汉献帝初平年间,时值天下大乱,植自幼随父转徙于军旅,如其自言是“生乎乱,长乎军”。他亲历战乱,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为其创作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素材。建安年间,曹操逐渐统一了中原,他网罗了不少文学之士,为文学的发展提供方便。曹植在这种文学氛围中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才能。以建安为界,他的创作分前后期,前期宽闲安逸,后期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这完全与其性格分不开的。
曹植曾是一富贵公子,过着斗鸡走马、宴饮无暇的糜烂生活。《斗鸡篇》里说:“长宴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可以说是整日无所事事。《名都篇》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不过他并没有完全沉迷在这种整日斗鸡走马的把戏里,前期有些诗篇可看出积极进取之精神,如《白马篇》描写渴望征战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精神。有些则有慷慨之气,如《赠丁仪》。雅好慷慨为当时建安风气,不独曹植有。这与当时天下大乱人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多而快,慷慨豪迈的情绪四溢,加之曹操这个活样板的榜样力量,时人渴创一番事业。这也是曹植念念不忘去上表自试,望能一展政治抱负的原因之一。
建安前期,曹植因才干与文学造诣的不凡得到曹操的宠爱。当铜雀台建成时,曹操让各子作赋,“植援笔立成”,一下子引起曹操的注意,“异之”。“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曹操因此想立曹植为继承人,认为他是“最可定大事”,对他寄以很高的期望。本来,如果按此照样发展,他会接替曹操之位。但是,偏偏他的诗人的纯真率性慢慢为曹操所看不惯,失掉了宠爱,并招来曹丕对他的猜忌。
曹操爱惜文才,这从他网罗各文人学士于府中和到大漠去赎回蔡文姬可看出来。但是,作为政治家、军事家,他更看重政治品质。他不愿意他辛苦一生的江山拱手让人。他逐渐发现了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等坏毛病。作为诗人,曹植的做法和性格无可厚非,常人会认为此乃诗人之特殊。但作为政治家的继承者,太不稳重,易授人话柄,难以服众。
有以上的缺点,在曹操眼中已失掉资本,即使没有曹丕的“以术相倾”,抬高自己,贬低曹植,曹操也不会考虑把王位传给曹植。加上善于机心的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收买人心,致使宫人左右纷纷为他说好话。曹操逐渐把天平倾向曹丕也是必然的。曹丕这一手段后来为隋炀帝所效仿,同样是铺平了通往皇座之道路。不同的是杨勇终于没能逃出生天,曹植则保全了性命。
曹植空有政治抱负而无政治头脑,在失掉父亲的宠爱后仍不自知,继续任性罔为,不自雕励。如有次他居然私自“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这显然是不按制度而为!已经触犯了“王法”,使原先认为曹植是“儿中最可定大事者”的曹操大为恼火,彻底改变了对曹植的看法。
大概是想对曹植作个警告,也提醒下属们别忘了自己的本分,曹操***了曹植的得意谋士杨修。在《三国演义》里,杨修一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宣言,猜透了曹操心事。让曹操感受到威胁,借动摇军心的罪名把杨修的头挂到营门上去。曹植深受震动。此时此刻,曹植已失去父亲的信任了。
曹丕趁机落井下石。当曹操派曹植带兵去救被关羽围困的曹仁时,曹丕在曹植将行前“逼而醉之”。曹操要召见曹植,醉到成泥的曹植当然不能接受命令,这无疑让曹操对曹植的坏印象又加了几分。曹植的缺乏政治头脑于此又见一斑。
曹丕称帝后,对曹植的猜忌加深,老想找机会***掉心头大患。一次,他苛刻地要求曹植七步成诗,故意刁难。曹植作《七步诗》:“煮豆燃斗箕,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以箕豆相煎喻骨肉相残,内中有无限感伤,其实又是对曹丕的冷嘲热讽。最后,如果没有太后的维护,估计曹植亦难逃大难。因为以曹丕的为人和能力,要在诗中找点什么破绽,不是什么难事。
从此,曹植诚惶诚恐,屡次遭贬,四处迁徙,生活困顿。但肉体所受之苦比不上心灵创伤之苦。黄初四年,诸侯王入京朝见皇帝,任城王曹彰突然死了,死得不明不白;与白马王同归藩地又遭有司横加干涉,兄弟间生离死别,倍感凄酸。《赠白马王彪》说“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对兄长曹丕仍有所保留,一来环境险恶,二来内心仍存在幻想,那种对骨肉亲情的幻想。在黄初三年写的《洛神赋》,就表达了美好愿望幻灭的失落、伤心和苦闷,有冤无路诉。
在其侄曹睿在位时,曹植仍没有放弃“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的努力,先后上《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言词激切,发夫至诚。在经历了曹丕的铁笼统治后,曹植的思想虽有含蓄一面,但对其侄,又露出其率性一面,尽管不如以前的“任性而行”,有点兵行险着之感。或许是想来个激将法之类。可惜曹睿并不在意,于是曹植只得怅然绝望而死。
曹植的一生,勋绩在翰墨、赋辞之中,有远大政治抱负,却受自身性格所困,率性而行,结果是葬送了自己。
老人常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说的就是依据一个人的性格判断一个人的一生。
项羽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卒,却常被诗人作家们谈论,有人认为他与机遇总是擦肩而过,上天亡他,而我认为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灭亡。
项羽坦诚直率,十分勇猛,是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也是战场上的英雄。可是这样的性格使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屡失利。鸿门宴上为了防止刘邦产生误解,他急忙供出内奸曹无伤;面对樊哙的责难,项伯的劝说,他也天真地相信了,还心怀愧疚。他的确是一个正直的人,他缺少刘邦那样的城府,缺少了善辩的口才和多疑的性格。而这些性格却是古今中外开国国君都共同拥有的,所以项羽成不了霸业。
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刘邦说过项羽不善用人。他有范增,却并不对他言听计从。在初期,项羽的力量十分强大,勇者谋臣不在少数,可是项羽个性固执,刚愎自用,对于身边的人们的劝说常常当作耳边风。那是由于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看低了别人的谋略。而刘邦深知自己才能贫庸,于是对张良言听计从。俗话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即使项羽为“人杰”、为“鬼雄”,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人无完人,他一个人又怎能敌过长短互补、精诚结的刘邦军队呢?
项羽轻信轻敌。项羽很自大,不善变通。以前,他的确很强大,但是一切都会变的,他只盲目认为自己很强,却不知道要对刘邦日益强大的力量进行适时的遏制。项羽的另一个缺点就是轻信偏信,每一个人都会相信亲人胜过相信谋臣,毕竟血浓于水,项羽相信项伯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他过于相信,毫不怀疑。相对刘邦,虽然他十分信任张良,但当张良将项伯告密的事告诉他时,他却小心谨慎地询问原由。每一个开国之君都不会过分信任某人。所以项羽最终只能乌江自刎。
项羽的悲剧是他的性格决定的,性格决定命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