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深山幽谷,芳华自赏;竹,亭亭玉立,坚韧挺拔;菊,与世无争,清高隐逸;梅,凌霜傲雪,凌寒而放。清华其外,淡泊其中,彰显生命之格调。
悠悠岁月,历尽多少冷暖;涛涛浪花,淘尽多少英雄;烈烈西风,早已拂白了苏武的黑发;凄凄荒草,早已淹没了苏武的容颜。但酷寒何畏,枯草何惧。“我”有自己内心的格调,那是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谱写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正气歌。青山依旧,绿水依然,秋还是那样寒。但正是这凛冽的寒风印证了苏武的忠诚,吹来了这一永恒的“英雄”,彰显生命那不屈的格调。
你如那空谷幽兰,孤芳自赏,低调做人,认真办事。“虽然我在台上是女的,但我在台下是男人,我自以为技法过人。”你,便是梅兰芳,“那一举一动,如同空谷幽兰,向人袭来;那忧郁的眼神,沾满潮湿的情感,生动灵趣。”有着如此出众才华的你,却并未“哗众取宠”,一直很低调地做着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正是因为这种低调,在日军侵华时,才并未引来灾祸。为防止日本人找上门来,他闭门谢客;为不屈辱地给日本人演戏,他蓄起了胡须,他,就是梅兰芳,用自己沁人心脾的歌声,用自己风姿绰约的舞姿,彰显了生命那低调的格调。
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管锥编》《谈艺录》中的旁征博引,几万条的印证让后人叹为观止,感叹“大师绝代风华”。你,就是你,你是“文化昆仑”,钱钟书,你的格调仅是一个“静”字。“静”便是你一生追寻的品质。“墨存”默默地存在,一生都在默默地治学,默默地读书,清华大学许多难读之书的借书簿上只有你孤孤单单的名字。你不爱记者的提问。从英国远道而来的女记者只想见见你这位写了“现代《儒林外史》”的中国作者,却被你一句“知道鸡蛋好吃,为什么还要认识下蛋的母鸡?”而拒之门外。你,一生甘于寂寞,就连遗体告别也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无论是下放到五七干校时的一声轻叹——只是没有书,还是被世人误解为孤高傲世的零辩解,你只是一直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彰显生命中那寂静的格调。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修行吧,坚守吧,让一切美好成为你的格调,让你的格调成为你通向梦想的通行证。
有人说热烈奔放的人生最精彩,有人说脱俗隐逸的生命最豪迈,而我以为,是沉静的格调,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深邃的内涵。
曼德拉的沉静,是毅然放弃仇恨,让和平之花绽放。早年,他因肤色黝黑遭遇冷眼和嘲笑;青年,他因领导黑人运动遭受二十七年的囚禁;中年,他要以日渐衰老之躯承受狱守的百般刁难。似乎他最好的年华已消失殆尽,命运才批准他重见天日。“当我走出监狱,迈过那个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然明白,如果我不能放下仇恨,那么我其实仍然在狱中。”他沉静地放弃仇恨。当他高举双臂为白人球队的胜利欢呼,当他与白人国民亲切拥抱,我看到沉静的光辉将他轻轻笼罩。
他像一条沉静的河,流过南非的每一寸热土,流进世界上每一位热爱和平的人的心中。
三毛的沉静,是面对荒凉的大漠,谱写出绚丽的生命赞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因为沉静,她的生命自由执着得如同大漠上一往无前的风,坚定地将万水千山走遍,《白手起家》,让鲜花开遍《撒哈拉的故事》。大漠、冰沙、冷月,她沉静之心面对无边的寂寞与荒凉。风也飘飘,雨也萧萧,她不觉苦,只去发掘美丽。从此,大漠上永远有她沉静的灵魂在舞蹈。她用沉静的格调将人生铭刻进历史。
沉静是跨越文明与时空的不朽丰碑。犹记得,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以沉静之心抛弃功利与权势,功成名就身退的他赢得“国父”的称谓;犹记得“北大脊梁、学界泰斗”蔡元培不累家产,以沉静之心潜心教育事业,指引着北大精神支撑起中华民族;犹记得“职业生病、业余写作”的史铁生,在沉静之中将一切苦难化为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非“沉”无以明智,非“静”无以致远。以沉静之格调,让生命之舟扬帆远航。
正如材料中那两行字:这里没有监视器,只有上帝的望远镜。监视器代表着他人的监控与标准,上帝的望远镜则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想说,永远依赖他人的目光不如认清自己
的内心,只有清楚地认知自己的为人,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
有自知,才有远方。很多人之所以活在别人的监控之下,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没有一个准绳,当外界的监控消失或无法触及,他们便没有准则,胡作非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向来让人头痛,不论是问题奶粉,染色馒头还是牛肉鸡肉的变身魔术,一个个都是重磅炸弹正摧毁着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最后信心。无论道德如何沦丧,婴儿食品和大众最普遍的日常饮食也不该出现如此的问题。很多厂家依赖于媒体的曝光,患上了媒体监管症,而不是用良心来衡量自己的产品。这样下去,永远没有个尽头,媒体的范围毕竟有限,关键还在厂家的认知。只有认知,食品安全才能有自己的远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名字……可在名为“社会”的要求之下,我们被推动着挤入同样的学校,结交同样的朋友,同样的爱人,做同样的工作,挣同样体面的薪水。我们的教育误导了我们,使我们不能追求自己独特的价值。如今有很多“神童”“五道杠”之类的小大人,小官相,他们成长在父母老师他人的准绳下,没有了自知没有了天真烂漫的童年,也注定失去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们走不长久。你去问问他们,他们的追求与回答都是标准化的,失去了孩子本来的样子,失掉了他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指导我们活在别人眼中,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我们跌跌撞撞永远瞄住他人,失去了独特的自我。是不是应该关怀一下成长中的孩子,是不是太少强调“独”了呢?山川大地,庙宇宫殿,独特的景致才能被人们记住。那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泼辣的王熙凤,“快乐”的阿Q,不也都是特别的人吗?
去认清自己吧!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自己,而非他人,用最原本的自己去行走于世吧!比起注视他人,认清自己更加重要。外接是变化的流动的世界,只有认识自己的内心,让评定自我的标准存于内心,自我的价值才得以体现,远方才有更开阔的道路等着我们。
那段日子里,我们有幸相逢,在青春的楝花树下,坐听风吹,真好。——题记
三月,是花的季节,偶然间又见楝花飘落,望见那如雨的花瓣,心中惆怅,往事如烟,似心石敲击。还记得与你相识的最初的傍晚,夕阳点点。我走在林间小道,想赏雪,忽然与你相逢。你说,你也是为了在雪中寻乐,你说,我们真投缘。你说,我知道你在看些什么,看那凋散的雪因脚步而显凝实,看那柔弱的花经风不陨,那是生机与善意啊,你笑了,像三月里的艳阳天,令人难忘。
彼时,冬日里的楝花还没有苏醒,坚韧的枝条在雪中化着,融入雪景。树身不高大,却颇显韵味地立在这银白色的土地。我们便在这蛰伏的树下,认识了彼此。
蛰伏着,为了等待,在夏日到来的那一刻,得以繁茂而生机。我们原来就生活在彼此的世界里,同学,同桌,友情便顺理成章地滋生着。我们开始像所有的同桌那样互相调侃,逛街,追逐。你在后面奋力奔跑,我在前面哈哈大笑。
正是楝花纷飞的时令啊,秋游的时候,我们望着那徐徐吹落的楝花,心里仿佛生起某种莫名的滋味来,是悲凉吗?我瞄向你,你却回我豪情气概。其实,我们多像走在同一条长路上的旅行者,因为行路难,所以共相惜。你忽然和我说起你的家庭,说起你那个半盲的母亲,我沉默着为你悲伤,无声,却用心沟通着。
生命就是如此奇妙,它给了我们第一次相逢,有允许我们继续遇见。从第一次见面的不相识的人,谈到生命里最深情的部分,这是缘分,是默契,是带着温度的情谊。初中生活翩然而过,因为有你,我得以拥舞了一段纯真而热烈的时光,在这缘分的楝树下浅笑,安然,内心快乐而安逸。
楝花终于谢了,带走一地落香与温情。这很有点戏至谢幕,终于散场的感觉。像花一样,我们分开了,因为有各自的前程与理想,分开,却不意味着缘绝,只是不再那般亲密而知心。梳理,心却共同因这段日子而柔软,感谢这段相遇,让无限灿烂的青春里有了这样一段友谊——不慌不忙,来日方长……一起长大的约定,那样珍惜,与你聊不完的曾经。
如今又见楝花雨,心中不免触动。微风啊,愿你能裹挟着我的思绪吹向远方,吹落你那儿的花叶,朵朵都是美好的回忆,深深的思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