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洒下一地金黄,一阵风,吹起了我的裙摆,片片女贞花瓣扬扬洒洒,伴着暖阳落在干净的地面上,刚是入秋,天儿还算凉爽,所以决定回趟老家。
“阿狗,回来了。”身后一个沧桑的嗓音将看呆了的我拉了回来,我转过身,奶奶抱着几本书,推了推老花镜,从门里踏了出来,不用说是奶奶又去整理她的“宛院”了。
这个“宛院”是老家后院的一间小屋子,一开始只是放些杂物,但不久便被奶奶收拾出来,当藏书阁了,奶奶爱书,是我打记事起即便明白的事,她把她所有珍爱的书都放进了屋子里,用木板在门上落落大方的刻了两个大字,“宛院”。
“奶奶今天看什么呀”我弯唇一笑,渡步上前凑过去,奶奶拍拍书面“连环画,你小时候最爱看的”说着便坐在了女贞树下,我靠在她身边,翻开的第一页。小的时候也是坐在树下,只不过是坐在奶奶怀里,看着年代很久了的连环画,怎么也看不腻,小小的我总是求着奶奶给我念书,如果奶奶不肯就蹭在她怀里,用小马尾摇啊摇,每次都会弄得奶奶“咯咯”的笑,这种办法屡试不爽。
到了大一点的时候就学会自己看书了,从“宛院“的一排排手中抽出最想看的,学着奶奶,坐在树下,有模有样的看着,但总是因为选的时间不对坐在树下,没一会儿便被叮了一身包,后来学精明了,就坐在房间里,看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看贾宝玉的“这位妹妹似乎在哪里见过”总是一看一下午,再抬头,奶奶逆着光走来“啊狗,吃饭了”。
如今我也还是喜欢着奶奶的“宛院”,许多我没来得及看的书,许多曾经最爱看的书,都是回忆,长大之后的我,喜欢在秋日午后从排排整齐的书海中拿出几本游记,坐在窗前,那时候的阳光正好,不烈却暖洋洋的。
“妈,宝贝,进屋了,外面凉。”不远处是妈妈在叫唤,“好”奶奶笑着,一片花瓣悄然落下,夹进了正被奶奶合上的书页里,她有些摇晃的站起身,逆着光走向屋子。
日前,有自媒体在北京,广州,上海的地铁车厢内投放一万本书,供人们传递阅读,其发起人的宗旨是推动城市里阅读,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这一句举动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与赞许,但还有一些人对其抱有质疑的态度,认为它不仅影响出行,也无法让人捡回阅读习惯,更有人指出这只是一种新颖的营销手段。我认为,这种"丢书大作战"是一种对文化的践踏,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首先,地铁已经成为现代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众所周知,像北上广那样的大城市里的地铁,更是整天人满为患,连人在地铁里都难有容身之地,更何况分一部分空间给那些书呢?我认为这种行为就是在浪费社会公共资源。
其次,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每天在地铁上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上班时风风火火,害怕迟到只有焦急的等待,下班时拖着疲惫的身子只想赶快回家休息,哪有人会去在意身边的书籍,更别说去仔细翻阅了。所以我认为,"地铁丢书"这种行为是不见得会让人捡回阅读习惯的。
然后,那些书籍,每一本都是由作者呕心沥血,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凝成的结晶。这些承载着文化,凝聚着智慧的书籍,本应放在精美的书架上,等待着懂它的人来轻轻翻阅,而如今却被人们扔在地铁车厢的角落里,被千人踏万人跨,这难道不是对文化的无理与践踏吗?
真正的阅读,不应在嘈杂的地铁,不应在喧闹的街市,而是当你穿梭在图书馆的行行书架间,当你伏案在昏黄的灯光前,你才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细腻而深沉的情感,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心的宁静远胜于表面的阅读。
"地铁丢书"其宗旨虽好,但没有选择恰当的方式去实施。知识应被尊重,别将文化"娱乐化"。
人们遇到开心的事说成像过年。一到腊月,家家户户忙于过年,我们小朋友更是盼望过年,因为我们好痛痛快快地玩,还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压岁钱。
除夕夜的晚上,我们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的看着文艺晚会。壁钟刚敲过12点,爷爷双手捧着红包走进客厅。我顿生疑团,爷爷这是干什么呀?爷爷笑眯眯地向我和哥哥走来。噢,原来,爷爷给我们送压岁钱来了。这是每年的惯例。我暗想:今年爷爷可真大方,不但送钱还送东西?我迫不及待地站起来,伸手去接红包。
“你们猜猜,今年过年,我送你们什么?”爷爷神秘地边说边抖抖手中的红包。
我看了看红包,抢先说:“是好吃的吧?是一只精美的玩具吧?”爷爷听了摇摇头。哥哥见爷爷摇头,知道不是吃的也不是玩的。那该是什么?哥哥苦苦猜着……爷爷看哥哥这幅模样,轻轻地拍了拍他的后脑勺,亲切地说:“怎么样,猜爷爷给我们钥匙开门了!”我打断爷爷的话,大声嚷着,兴奋地又是跳又是叫。在一旁看电视的爸爸妈妈也被我逗乐了。
哥哥迷惑不解,贴着爷爷的耳朵说:“是书吧?”
爷爷点点头,抚摸着哥哥的头,满脸皱纹顿时舒张开来,好像年轻了许多。爷爷拍拍我和哥哥的肩膀,说:“知识就像一个大宝库,需要一把‘金钥匙’才能打开它,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今年爷爷没有给你们压岁钱,而是给你们‘压岁书’,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博览群书,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爷爷的话说的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爸爸开腔了,说:“爹,您改变了老传统,这个方法真妙啊!”
爷爷说:“孙子们长大了,渴望更多的知识,于是送几本书给他们,让他们……”
“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哥哥急忙抢过爷爷的话头。
接着,爷爷把那两个红包递给我们,我们恭恭敬敬地接过红包,急切的打开,呈现子啊我们眼前的有科技书,爱国丛书……真叫人爱不释手。
议论文素材精选
1.浮世喧嚷,浊尘蔽目。人若不能克己行事,持清定之心,势必早晚都会成为盲心人。行存于世悲哀度日却全然不知。知足,知爱,才能知生命的'朴质本源。人心都满是破洞。洞外是暖腻的浮光,洞内是隐忍的真相。(王臣)
适用主题:自律,知足
2.天下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钱钟书)
适用主题:悲观和乐观,希望
3.齐白石画画——生命不息笔不辍
勤劳是齐白石一辈子艺术生活的特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不断刻苦努力,至老不衰。在70余年的画画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画。 27岁以后,只有两次害病,一次遭父母之丧才搁过笔。他的勤奋是持久有恒的,即使到了晚年,也没睡过早觉,每天照例黎明即起,吃过早饭,便要画上几幅。对艺术真是孜孜不倦。 1957年他逝世这一年的春夏之际,他的精神有些不济了,健康情况已大不如以前,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画了一幅花中之王——牡丹,这是他一生中画的最后一幅画。
4.徐特立毕生的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徐特立认为读书固贵理解,也须记忆。要理解得好,必须记忆一些基本的东西。但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了,今天看的书,明天又忘了。因此他就把书中重要的地方,或精当的语句,用大字摘录出来,张贴在壁上,就寝前向壁朗读或默念,第二天起床,又是这样,一直到能背诵为止。 1976年,他已经90高龄,仍坚持这样做。
5.欧立希的“六零六”——医学研究也需要持之以恒
细菌学家欧立希,为了医治当时流行的“昏睡病”,发现一种叫“阿托什尔”的化学药品,可***死引起昏睡病的稚虫,但是,美中不足,这种药物又会给人带来双目失明。欧立希和他的助手坚忍不拔,经过606次试验,失败605次,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一种既能挽救昏睡病人,又不伤害病人视力的药品,取名叫“六零六”。
6.米开朗琪罗绘成巨幅壁画——恒心成就艺术巨著
1508年,意大利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接受了为罗马西斯廷教堂绘屋顶大壁画的任务。任务相当艰巨:屋顶高达20多米,面积300平方米,画中人物340多个。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多少次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还摔成过重伤。经过4年零3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幅轰动全意大利的巨幅壁画,但他的身体已摔成畸形。
人就是这样喜欢回忆、喜好后悔、钟爱缅怀、妄想重来,因为在那个本该热烈、肆意、珍惜、飞扬的岁月里选择了安逸、安静、平淡和胆怯,所以等到了一定忧郁的年纪时连梦里都在祈求时光倒退,好让自己去拯救当初那个懵懂、懦弱、无知、卑微、狭隘的自己。而看过《比较好的我们》这部励志的青春剧之后,我更是对耿耿和余淮那段高中岁月充满了向往、迷恋和期待,因为那一段青涩、激昂、错过、失意、悲欢的日子是如此真实,真切到我已经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剧中还是在戏外,我只知道自己心里苦苦的、胸腔闷闷的、鼻子酸酸的,情绪郁郁的。
耿耿多么可爱、活泼、乐观和开朗啊,一出场的时候她就被卡在了铁门里,那一副呆萌、逗趣、好笑、好玩的样子不仅让余淮心头软软的,也让我觉得手心发痒、心尖发颤、我甚至恨不得穿透电视屏幕去摸摸她那蓬松柔顺的头发,然后和善开朗的和她正式打个招呼。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打击,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考验,耿耿总是可以一直勇敢的微笑着,然后努力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也告诉伙伴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这样勇敢无畏、自强自信的'模样简直可心到了极点,这也难怪大家会喜欢上她甜甜的酒窝。耿耿又是多么善良、温柔和纯真啊,对待自己的同学和闺蜜,她一直都那么真诚、真心和用心,所以大家有什么心事都会向她倾诉,她有什么不开心大家也会想方设法逗她笑,她们这样相知相惜、互帮互助的同学情真是让人心生羡慕。耿耿也是一个极其仗义的女孩,当烤无花果被发现之后,她就大义凛然、毅然决然的扛下了一切,丝毫没有牵扯到别人一下,也没有抱怨其他人一句,她这样敢作敢为、挺身而出的豪情尽显侠女风范。
耿耿也是一个有兴趣爱好的姑娘,她钟爱摄影,所以可以至始至终把这个技能坚持下来,然后发展为自己的梦想。耿耿更是一个专一、可靠、执着、深情、守诺的好女孩,所以她才会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等了余淮十年,试问一个女孩能有几个十年可耗费呢?总之耿耿就是一个有梦想、有志气、有骨气、有傲气、有胸襟、有主见的高贵女孩,她的青春让人悸动,她的故事让人感动,她的成长让人心动,但愿她可以启发和感染更多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