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步行的人,因为路不平而摔了一跤,他爬了起来,可是没走几步,一不小心又摔了一跤,于是他便趴在地上不再起来了。有人问他:“你怎么不爬起来继续走呢?”那人说:“既然爬起来还会跌倒,我干嘛还要起来,不如就这样趴着,就不会再被摔了。”
这样的人,你一定认为他是一个可笑的人,因为他被摔怕了,所以不敢再起来继续往前走,因而他也就永远无法到达他的目的地。
你肯定见过一种叫做“不倒翁”的玩具,“不倒翁”的重心在下面,所以无论你怎么推它、捅它,只要一松手,它立刻又会直立起来,因此,它永远都不会趴下。人生正是这样,由于不断地经受磨难,人才能变得更坚强。你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比你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春秋时期的韩非子曾说过:“不会被一座山压倒的人,却可能被一块石头绊倒。”如果你的性格中有自大、自满等不良因素,那么你就应该努力改变它,因为这种性格因素,都是极易引发失败的直接原因,而由这种因素引发的失败,将会让你损失惨重。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喜欢失败。因为,失败大多是一些令人痛苦的经验,甚至是让你的人生受到重创的体验。然而,无论是什么人,一生顺利且从未尝过失败滋味的人,估计是不存在的。不管你有多伟大,多么不同凡响,只要你是一个人,只要你是一步一步地走着你的人生之路,那么你就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失败,只不过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当然,你也可以不承认这一点,你完全可以说自己从未失败过,因为你的人生之路非常顺畅,你从未遭受过任何打击与一点点的失败。而后,我也可以相信你所说的,你是一成功者。但是我要告诉你,如果你真的没有经历过失败,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你的人生毫无意义,你所谓的成功也是一种虚幻,因为,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是枯燥的,是缺乏真实意义的,甚至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诚然,一般人几乎都讳言失败,甚至有些人更是谈失败而色变,其实,失败并不可耻,真正可耻的,是不承认自己有过失败经历的人。因为在人生旅途上,失败是正常的,不失败才是不正常的,重要的是你面对失败的态度是什么,是否能够反败为胜。如果你因为一时的失败便一蹶不振,那么我可以说,不是失败打垮了你,而是你那颗失败的心把你自己打倒了。
“失败是成功之母!”你不会对这句话感到陌生。所有渴望成功的人,都必须做好随时迎接失败的准备。不付出代价的成功是不可能存在的,你要想有所结果就必须付出勇气,这种勇气,就是如何坦然面对失败的勇气。你要知道,失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财富,你如何珍惜这种失败的财富,将成为你决定自己未来的先决条件。
失败是金钱和时间的试验剂,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个试验剂的话,那么你就无法变为成功者。无论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你跌倒后又能马上爬起来,跌倒的教训就会成为有益的经验,帮助你取得未来的成功。
所以说,不愿意面对失败与不愿意承认失败同样不可取,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永不失败和永不敢败。其实,如果你能够把失败当成人生必修的功课之一,那么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失败的经历,都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益处。把失败当作你人生成功的基础,这是你最好的选择。一定要去记住:失败乃成功之母
那天,我们上路了。我们迈出学校的大门,走在街道上,迎来阵阵秋意的凉风,感到舒服和惬意。
渐渐地,这种感觉下意识的消失了,我感觉有些疲惫了,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真希望时间走得快一点,或者下一点雨刮些凉风。但这些都是幻想,有时我实在忍不住了,就会在心里默默地念:“坚持就是胜利...可我们还是坚持不住,头上顶着火热的阳光,我感觉到汗从我的额头滴到了地下。真是苦,但这些还不算苦的。到天桥时我们休息了一会。但这不算好的,因为在人类疲惫的时候休息,会产生惰性,更不愿意走了,会感到脚疼。之后,我们一步一挪的走着,疼着,累着,汗水如雨一样地在我们的`肩上背上。在我实在走不下去时,我回溯起:“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老话,就像无尽的源泉,支撑着我们。就这样我一直跟在队伍的最前方,终于赢得了基地的到来。一到基地,大家的本能反应就是冲进宿舍,抢占位置,倒床就睡。也难怪,走了20公里的路,大家都很累了。
午饭后,我们去编了中国结,制成了简易赛车。天色逐渐晚了下来,到我们晚餐的时间了,这回要我们以组为单位去包包子。我们到了厨房,都面面相觑,一脸茫然,不知从何下手。“我来切菜。”我们组的其中一位道。“我来和面。”“让我擀面吧!”我们就这样分工开来,而我也担任了清洗面盆一职。在包包子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免提醒对方“要少放盐”“喂,酱油放多了。”“面皮别擀那么大好吗……”我们在一起合做的包子很有特点:有大有小,有面皮厚的有面皮薄的,最主要的是我包包子并不太熟练,但在同学的热心帮助下,还是包出了像样的包子,他们都说我的包子“小而可爱”,像是一个个白白胖胖的脸蛋儿我们一组人围着正在蒸的包子,我们都期望掀锅盖的那一刻——还有5分钟,还有4分钟,3分钟,两分钟……“这20分可真长,总算能掀锅了!”我们不禁感叹道。在锨锅的那一刹那,一缕热气腾腾的香味扑鼻而袭。我们品尝着我们自己的成果,自己的美味,将它吃在嘴里,香在心里,心生一种莫名的欣慰。来时的累已一扫而光!
这次,我的感受颇深:在去基地的路上,虽然很累,却锻炼了自我的意志与毅力;制作中国结,让我了解了中国过去民间的风俗习惯;包包子,让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尝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这都是在学校学不到的。
第二天,我们开开心心的踏上了返回的道路。跟原先不同的是:我们都没有感觉到累。也许是大家都跟我一样,还在回忆昨晚包子的味道吧。我们各自谈着这回的心得,起兴的,还唱起了歌。总之,这次的基地之旅就在这洋溢着同学们欢声笑语的道路上结束了……
有人说成功的公式是:“天资+勤奋+机遇=成功。”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根据这个公式可得出一下三个公式:成功-勤奋-机遇=天资,成功-天资-机遇=勤奋,成功-勤奋-天资=机遇,但,这些公式存在吗?很显然,她不存在。所以,我认为成功的公式应该是:创造=成功。
人们总是说神童“神”,其实这种神就是创造力,什么是创造呢?创造就是想象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那么成功是什么呢?成功根据字典上的意思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和失败相对。人么一般想象的成功是表面上的成功,是在物质需要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而另一种是精神上的成功。正所谓人穷志不穷。只有精神上的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成功的必备条件则是创造和创新的能力。
拥有创造和创新的人能有多少,那么,真正能拥有成功的人又能有多少呢?我们现在最需要拥有的能力则是创新的能力,这才能展示,改变和推动自己。
那么,有人可能会想,怎样才能拥有创新和创造的能力呢?其实这并不难,创新只能在于你自己。你只要把一种极其普通的事情升华,把平凡的事物变成不平凡的事情,抛弃旧观点建立新理论。这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主宰,当前最应当学会创新和创造,只有这样世界才能边的美好。
在成长的经历中,有一位伙伴一直伴随着我。在我失败时,它给了我信心;在我气馁时,它给了我勇气;在我伤心时,它给了我安慰……它就是一句“失败乃成功之母”!
当我因为失误而气馁,面对那鲜红的错号,听到同学们的冷嘲热讽,看着父母那失望的眼光,我哭了,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猛然间,我想起了那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我猛然醒悟:哪个人没有失败?摔到了,再爬起来!于是,我又振作了起来,将泪水化为汗水,勤奋学习,不懂就问。终于在又一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啊!名言,我感谢你。
当我努力去干一件事而惨遭失败时,我气急败坏,将自己关进了小房间里,不住地哭泣,我恨自己,恨自己不争气,恨自己不成材,甚至恨父母为什么生个这么笨的我。忽然,一盏明灯在我心头点亮——失败乃成功之母!我茅塞顿开: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闯不过的险滩!于是,我擦干眼泪,又继续干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成功了!啊!名言,我感谢你!
这个好伙伴已陪伴我走过了好几个春夏秋冬,帮我闯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激流险滩,它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座不灭的灯塔,永远指引我劈波斩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失败”和“成功”,这是两个意思截然不同的的词,常常主宰着人的情绪。失败,让人悲观绝望,成功,则让人激动而又欣喜若狂。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它们两者之间其实密不可分呢?
经历失败,会让人走向成功。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念了几年小学后就念不下去了,只能用妈妈买的几本物理和化学书来做做实验,但是,残酷的老天继续赐给爱迪生一个个更大的困难,那就是:失败!一次一次的实验失败,让爱迪生对一切都几乎失望透顶,但是,他不甘心放弃,他拼命地坚持着,坚持着,于是,这接二连三的失败,让他的经验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和大发明家!
相反,太早的成功,也会让人逐渐走向失败。方仲永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方仲永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神童,五岁时便能吟诗作对,父亲常常带着他四处去表演,到处惹人赞赏。小仲永此时,觉得自己真是太成功了,十分的骄傲。不幸的是,在他十二三岁时,智商已经与同龄孩子差不多了,到他二十多岁时,与同龄人相比,甚至落后了许多,逐渐被人忘记,淹没在俗人堆里。曾经那么聪明的方仲永,为什么最后会沦落成一个普通人?骄傲!是骄傲让他放弃了进取,从而被别人超越!这不就是从成功到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吗?
所以说,失败与成功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我们牢牢记住的,是坚持住就能冲出黑夜,骄傲自满就会导致前功尽弃,这是其中要注意的两个关键点。同学们,失败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在所难免的事,俗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了千万不要灰心丧气,因为,我们的前途还有大好的光阴等着我们去开拓、去改变!而成功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千万不要得意洋洋、自高自大,甚至目中无人,因为对我们漫长的人生来说,许许多多的挑战,还在前头等着我们呢!这就叫“胜不骄败不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