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当你开始厌倦纷繁的尘世喧嚣时,你就应该背起行囊,去奔赴一场未知的旅行,或远或近,只为了让沉寂的血液注入新鲜的活力,瞬间奔腾,因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有时连呼吸都是意外的惊喜。我注定是那个容易厌倦的俗人,所以,只好不断启程,去安抚那颗躁动难安的心。
漫步在古朴芬芳的\'传统街区间,用心倾听古民居缓慢诉说它曾走过的如歌岁月,仿佛走入时光隧道与它们共同演绎流年心事。涴然别墅,前庭后院,环境清幽,古典石柱题刻丰盈,彰显大家风范,为街区番仔楼典型代表建筑。庄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祠堂面宽七开间,堂宇轩朗宏敞,荟萃砖雕,木雕,彩画,髹漆等多种建筑工艺,家庙内外悬挂匾额数十方,彰显其历史久远,人才辈出,有“庄氏祠堂盖泉州南门外”之誉。还有肃静威然的蔡氏家庙,雕梁镂刻精妙,墙体彩绘绝美,厚实木门庄严大气,历逾千年,更显沉稳端然。尤其是点缀在幽谧小径或明朗大道旁的株株绿物,让这片古老的建筑焕发出青春的气息,亦给炎炎夏日带来了丝丝清凉。看,那低矮墙角斜逸而出的一株绚烂夏花,正面向暖阳,开得嫣红娇艳。还有对面清雅安静的“风雅颂”,书香满溢,果香诱人,择一幽处,虚度半日韶光,让芳郁的书韵填满空洞的时光。
许是因华年易老,花事短促,渐次对古旧风物滋生绵延的情意,无法自拔。那一座座红墙翘檐,质朴无华,装满儿时的回忆,温馨适意,经年未改,如昨夜的一场酣梦,愿沉醉不醒,日比年长;一处处古意老厝,雅致华实,铺陈炫丽的过往,沉静婉容,闲逸盎然,感动了风,感动了雨,亦感动了我。清越灵幻的古琴声,悠然隐约,还是千年的韵致,魂思出游,犹未归来!自是人无长久,物与世同。伫立幽深的厅堂庭院,看三两人影飘忽而过,熟悉如前世春梦,依稀仿佛!
晋江,是一个小姑娘。
安平桥是她的腰带,这长长的腰带横跨了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这就是安平桥,在古代,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呢!漫步于古桥之上,听着河水哗哗的声响,仿佛穿越了历史,古桥还是这座古桥,而周围的一切却是那么地朝气蓬勃。桥上的人们是那么光彩照人,周围的建筑是那么美轮美奂,人们的生活是那么多姿多彩……
“哗哗……”你听到了吗?仔细听,你会听到,小姑娘的头发被风吹得哗哗作响,那是金沙湾呀!那里的海与蔚蓝的天空相照应,早晨的时候,海水轻轻地而有节奏地拍打海岸,柔和的阳光铺在水面上,到了中午,水面被阳光照得金黄金黄的,好似水面上铺了一层黄金,使人们的眼睛感到刺眼。可是到了漆黑的\'夜晚,一盏盏灯前后地亮了起来,随之闻到阵阵海鲜味儿——吃着香喷喷的鱼虾,望着广阔无垠的大海,在那一时刻,是最惬意的时候了!
小姑娘长发飘飘,可少不了他头上的花冠——八仙山。八仙山美,那花儿可少不了它的工夫啊!瞧,一簇簇紫色的花儿攀附在墙上,它的枝叶繁多,密密麻麻,花儿好似喇叭形,想当然是牵牛花了;随着阵阵花香,就可以看到粉色的桃花树了,哦,那粉色的五片花瓣由深到浅,一片片都那么娇嫩而美丽;还有许多我不知名的、五颜六色的花儿,个个一簇簇、一团团地组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五彩斑斓,绚丽多姿……
晋江还在不断地变化着,发展着,进步着,她始终以最美丽的姿态阔步向前,而正因为这样,渐渐地被世界刮目相看。
啊,美丽的姑娘,你就像黑夜里那颗最美、最亮、最显眼的星星,也许在不远的未来,你将会成为世界的焦点!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满山满坡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啊,那是孩子们放的风筝。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如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打扮着春天,增添着春天的色彩吗?
我的记忆里,依稀记得在《晋江经济报》创刊那一年,爷爷和三叔公是《晋江经济报》的忠实读者。每次报纸到的时候,他们总会仔细的读,当时,年幼的我不知道为什么爷爷和三叔公为什么那么喜欢读《晋江经济报》,天真地以为报纸是钱,所以爷爷和三叔公喜欢读。在爷爷和三叔公的熏陶下,目不识丁的我也跟着读了起来。起初,我只看那些图片,对于那些铅字,我完全没有兴趣。
入学了,我认识了些字,开始试着读那些铅字。每当遇到不懂的字,我就根据其它字来判断,久而久之,判断的能力就练出来了。
20XX年,我家搬新家了,可爷爷从没间断过订《晋江经济报》,我也一样,每次回家,总要看看最近的《晋江经济报》,让自己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去年,我在报纸上看到家乡本地的\'金山小学成立了小记者站,看着一个个同龄人成为一名小记者,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我真羡慕他们。
成为小记者的机会来了。20XX年12月月底,我在父母的同意下交了三百元。而我们学校——灵水中心小学成了龙年第一个小记者站。爷爷也不订报了,他说:“孙女成了小记者,以后看《晋江经济报》就找孙女拿。”在这几个月里,我参与了《晋江经济报》组织的各种采风活动,受益匪浅,前不久,我的名字还上了报。
今天,我依然不会忘记引导我看《晋江经济报》的人——爷爷和三叔公,是他们让我爱上了这份晋江本土的报纸。六年前,我入学,它创刊;我成长,它销售;我进步,它扩大;我获得了同学们的肯定,它也获得了晋江人的喜爱。如今,我们共同走过了六个年头。我希望,它还能陪伴着我走人生!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