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去了有着漫山遍野翠绿的唐布拉。
去唐布拉的路上车窗外是一片翠绿色的海洋不时能看见几朵野花有红、有黄、有白还有紫……这些野花在微风中俏皮地摇着脑袋,好像在给我们打招呼。你路上不愧是有山有水有河流啊,明镜般的河流滚滚流动着;前面是高高耸立的山峰,蓝蓝的天空中翱翔着骄傲的雄鹰,着这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来到唐布拉我才真正到什么是美!放下旅行箱,出去走走,看啊,旁边是高山,后面是金黄的.田野。我闷了,是爬山还是在草地里畅游。先爬山吧,山里的景色最美,见识丰富的老妈说。旁边的一位叔叔要保住冲到山里不但景色美,还有瀑布呢!我听了不禁赞叹到。
这山可真不好爬,除了锻炼你的意志还锻炼平衡力,我们决定跟着马道一路向上。马道虽然好走,可却非常容易踩到地雷。我夹到一群大人中间小心翼翼的走着,可就算这样我还是踩到了地雷,这可真不好走啊!
最折磨人的就是过独木桥啦! 这可真是独木桥啊,一根被砍下的树木搭在中间,能放下一只脚的距离,就像走在悬崖上一样好似一不小心就会摔得粉身碎骨。所以你必须一步一步踏实了,慢慢前行。
经过一路艰辛终于到了瀑布,叮叮当当、哗哗啦啦什么声音都有,这是只有瀑布才能奏出的欢乐的乐曲。我想欢呼、想跳跃,却又不想打扰这片欢乐闲静。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闭上眼睛静心去聆听这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听到有人在唱你好:你好,你好,欢迎你们,胜利着的到来,非常欢迎。我知道这是瀑布对我们的欢迎。真没想到这山林中还有着这么一个有意境的瀑布呀!
时间在年轮里飞速旋转着,我的旅行也该结束了。我才知道:坚持是要多么的难耐;告别是有多么的困难;原来成长也是需要先走独木桥呀,经过磨练一步一步慢慢前行……
——廖核潼,独山子第六小学,六三班QQ:2558614529@qq.com
看了根据这本书改编而拍成的电影《布拉格之恋》。看完还是喜欢看书,书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和更细腻的表现。关于生命之重,作者米兰·昆德拉解释说“有些事只发生一次,而只发生一次的事,根本上就从未发生过,这便是生命中的轻了”;生命中的重,指的是那些一次次浮现,又一次次让你感知人性的脆弱和自身的渺小的事物。重,女人总是在等待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但那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生命,其实很脆弱,可是它要承受着很多东西。轻,“轻”的一层含义,即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
每个人,或许,都处在于某些的游离状态。相信有灵魂存在的人,他们认为纯洁的灵魂是刚好21克的。这个21克到底代表着怎样的含义?难道生命就真的也就21克重吗?“习惯了,一辈子就是一天”,在《似水年华》里,齐叔如是说。修正那些古书就是他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一修就是一辈子。可是,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托马斯认为:“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Einmalist R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对于托马斯来说,活着,要有意义,要有生活的乐趣。可是,人生是不可能有预演的。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在书的开篇,作者一直在讲“永恒轮回”,“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
轮回,或许就是一种永恒。只是这只是一种比较佛家的说法而已,真正相信的人呢?或许并不存在。另外,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要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在每个人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责任之重,或许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每个人,对身边的朋友、家人有责任;对所处的组织承担责任;对社会,也要承担着责任,对社会影响、环境发展、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啊,当我们一生下来,加进这个社会的第一秒开始,我们就要承担责任,同时也在学习承担这种责任。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还是当今社会给人们太多的生存压力?这种生命的重负是与生俱来的吗?或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吧。只是在众多的原因中,总有某些共性。或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明白“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还是将来甚至是来世都会有着深刻地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人们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生命,没有回头路可走。可能也正因为这样,那些喜欢抱怨的人、喜欢后悔的人更觉得生命是如此的沉重。小说中的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
在她的生命中要同时承受着爱与恨、拥有与放弃,承受着理想和责任的沉重,承受着丈夫托马斯在肉体上的出轨。她想报复托马斯,但是她还是深爱着托马斯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托马斯到最后都是选择在特雷莎的身边,就算死也是死在她的身边。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到最后也不明白,因为她和托马斯之间更多的是肉体尽享的轻;而特雷莎和托马斯在内心都是深爱着对方,他们还要承担责任、理想和抱负,这就是生命之中最重的。每个人都要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同时肩负着理想和抱负的重压,还有很多重量压在每个人的肩上。但是,到底生命是轻还是重,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唯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的,这就是:勇敢地面对着生命中的重量,努力去营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看了根据这本书改编而拍成的电影《布拉格之恋》。看完还是喜欢看书,书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和更细腻的表现。关于生命之重,作者米兰·昆德拉解释说“有些事只发生一次,而只发生一次的事,根本上就从未发生过,这便是生命中的轻了”;生命中的重,指的是那些一次次浮现,又一次次让你感知人性的脆弱和自身的渺小的事物。重,女人总是在等待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但那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生命,其实很脆弱,可是它要承受着很多东西。轻,“轻”的一层含义,即个体的游离,游离于它所依附的整体之外。这种游离导致归属感的缺失,让人无法承受。
每个人,或许,都处在于某些的游离状态。相信有灵魂存在的人,他们认为纯洁的灵魂是刚好21克的。这个21克到底代表着怎样的含义?难道生命就真的也就21克重吗?“习惯了,一辈子就是一天”,在《似水年华》里,齐叔如是说。修正那些古书就是他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一修就是一辈子。可是,在米兰·昆德拉的笔下,托马斯认为:“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EinmalistReinmal”(这是一个德国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对于托马斯来说,活着,要有意义,要有生活的乐趣。可是,人生是不可能有预演的。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在书的开篇,作者一直在讲“永恒轮回”,“永恒轮回是一种神秘的想法,尼采曾用它让不少哲学家陷入窘境”。
轮回,或许就是一种永恒。只是这只是一种比较佛家的说法而已,真正相信的人呢?或许并不存在。另外,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要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在每个人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责任之重,或许是超乎我们的想象的。每个人,对身边的朋友、家人有责任;对所处的组织承担责任;对社会,也要承担着责任,对社会影响、环境发展、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是啊,当我们一生下来,加进这个社会的第一秒开始,我们就要承担责任,同时也在学习承担这种责任。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还是当今社会给人们太多的生存压力?这种生命的重负是与生俱来的吗?或许,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吧。只是在众多的原因中,总有某些共性。或许是因为每个人都明白“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还是将来甚至是来世都会有着深刻地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人们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生命,没有回头路可走。可能也正因为这样,那些喜欢抱怨的人、喜欢后悔的人更觉得生命是如此的沉重。小说中的.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
在她的生命中要同时承受着爱与恨、拥有与放弃,承受着理想和责任的沉重,承受着丈夫托马斯在肉体上的出轨。她想报复托马斯,但是她还是深爱着托马斯的,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托马斯到最后都是选择在特雷莎的身边,就算死也是死在她的身边。托马斯的情人萨宾娜到最后也不明白,因为她和托马斯之间更多的是肉体尽享的轻;而特雷莎和托马斯在内心都是深爱着对方,他们还要承担责任、理想和抱负,这就是生命之中最重的。每个人都要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同时肩负着理想和抱负的重压,还有很多重量压在每个人的肩上。但是,到底生命是轻还是重,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但是,唯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的,这就是:勇敢地面对着生命中的重量,努力去营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布拉格之恋》是由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改编作品。本片作为小说改编电影,采用古典叙事。故事以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的矛盾冲突为剧情来源,全片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情节发展就像生活发展一样自然与不可预料。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托马斯与特蕾莎相遇,深陷爱河并迅速成婚;二人感情由于诸多因素陷入危机并最终解决;二人在幸福中结束一生。
与其他爱情类型电影不同的是,本片开头就表现出托马斯与特蕾莎明显对立的角色性格,并叙述二人共同度过的一生。从片头可以看到托马斯是一位放荡逍遥的情场老手,他在休息室中,仅凭数言,就让一位女性脱下了衣服,并与萨宾娜上演了一段床戏。他跟随特蕾莎来到酒吧后,沉稳的施展自己的泡妞手法,他追求着轻松自在的生活;而特蕾莎正相反,她是一名小地方的女招待,注意到了似乎相当有学问的托马斯,并慌慌张张的展开攻势,并在发现托马斯的不忠后,表现出明显的不安。同样在另一幕中,特蕾莎对托马斯说:“没有爱情,怎么能做爱?我就是不明白。”这表明她作为传统女性,认为灵与肉不可分离的立场。这是第一个轻与重,在灵与肉观念上的冲突,也是最主要的冲突。在二人的关系中,作为第三者出场的萨宾娜,她是与托马斯志趣相投的红颜知己,追寻变化与自由。
但也因如此,保持着稳定的关系也意味着两人为轻浮的生活加上镣铐。她也象征着从始至终的轻。托马斯对两位女性的选择,即是他对轻与重的选择。第二个冲突是政治作为,三人逃亡日内瓦,萨宾娜和托马斯继续着相同的'生活,而前者最终选择出逃美国,继续自由的生活。而特蕾莎来到瑞士后,深受亡国思想负担的沉重,想通过照片号召外部世界的关注,却发现这在她看来沉重的资料在外界轻的一文不值。她无法忍受这种轻松的氛围,在发现托马斯的不忠后,转而回国。这是托马斯的第二次选择机会。最终两人选择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并迎来结局。又如收养卡列宁时的轻松与送走的沉重。这类对比还有许多,共同促使二人观念的转变。在充分探讨轻与重的关系上,导演比较好的遵守了原作,在轻与重游离,反复体会更轻与更重,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值得细细品味。
相比原作,电影作品突出了部分细节的刻画,并采取了一些影视手法。在萨宾娜的第一次出场中,他们在床上发生激情,托马斯用手移开椅子,镜头逐渐向前推向镜子中的二人,象征着两人非同一般的肉体关系,也是灵魂之友。此后镜子又在萨宾娜的场景中多次出现,通过镜子的镜头补足人物的构图画面。
同时营造两人的轻松感,而两人在镜子中互相观察,也意味着两人对对方全面的了解。另一个场景中描写了特蕾莎的梦境,采用了一组连续的正反打镜头。第一次特蕾莎在梦中看到游泳教练与一群女性,稍有不安,随着特蕾莎两次下潜再浮出水面,画面改变了,岸上的人变成了托马斯和一群赤裸的女性,似乎是托马斯和他玩弄的女性们,此时特蕾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镜头切回岸边,人物又恢复正常,特蕾莎再次下潜,人物再次变为托马斯,并不再随下潜而改变,并向泳池中的特蕾莎勾了勾手,此时特蕾莎对托马斯的不忠深信不疑。
在色彩上,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营造轻重感。全片主要使用了黄绿的色调,除开中段接触战争最明显的一组黑白镜头,在两人返回布拉格后,布拉格成为了一座灰暗的城市,街道上充斥着压抑的氛围,明亮的色彩消失了,尤其是绿色,转而呈现出暗黄,增加了萧条感,无不透露着苏联管制下的恐惧感。而在离开城市后,马上就能看见一片醒目的亮绿。颜色在片中被赋予了轻快与生机,轻快相对着沉重,生机也意味着死亡。最后两人在酒吧里,他们最开始相遇的地方舞蹈,又回到了轻松快乐的生活中,但与片头的轻已经截然不同。从萨宾娜收到信件的视角中,最终两人迎来宿命般解脱的生命之轻。
本片限于片长,在人物背景及卡列宁、工程师、弗兰克等重要角色上没有过多的交待,因此在深度上远不如原著细腻,但仍不乏亮点,如特蕾莎与萨宾娜摄影的一段场景,在构图和情绪变化上都十分有趣。而二人逃离布拉格后的田园生活,风景美如画,也让片尾的基调轻松许多。总而言之,是一部原著粉与电影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坎布拉的天灰蒙蒙的,还下起了小雨,非常寒冷。由于我们没有带足衣服,身上冻得都起鸡皮疙瘩了。爸爸赶紧买了票,我们坐上了游车,开始了坎布拉的旅程。
森林公园的海拔很高,游车在弯弯曲曲的盘山道上缓慢地行驶着,车行驶到了半山腰,我从窗口望去,连绵不断的山,高低不同,郁郁葱葱。一片片的云雾环绕着群山,仿佛给坎布拉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非常的高,树木、灌木、花草多达百余种。我们时不时地看到陡峭的'山崖上有成群的山羊,我心想:“羊真不愧是爬山高手,在那么险要的山上都能行动自如。”游车继续向前行驶,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这里有奇特的丹霞地貌。它是以高山、洞穴、峭壁为主,山体是由红砂砾组成。山峰形状各异,有的像宝塔,有的像佛指,还有的像一本巨大的书。真是栩栩如生!我欣赏着这美景,都不愿意离开了。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就要下山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坎布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