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那就是中央台正在热播的新版《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剧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表现了渴求和平统一,反对战乱的思想,反映了百姓拥护明君,反对暴君的愿望!此外还宣扬了“忠义”观念!
有人喜欢武力高强的吕布,有人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人喜欢老谋深算的曹操,而我最喜欢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中重笔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武艺高强,神勇盖世,同时又“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在我眼中,关羽是一名英雄,字云长,河东解良人,身高九尺,面如重枣,眉似卧蚕,胡长二尺,手持青龙偃月刀,很是威风。我眼中的关羽是勇敢的。关羽被曹仁的毒箭射伤后,华佗说用刀割开皮肉,刮掉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缝合后就会好。关羽答应了,他一面伸开胳膊让华佗刮骨,一面与马良下棋。我眼中的关羽是仁义的。火烧赤壁之后,曹操败走华容道,遇到了看守华容道的关羽。关羽本想***了曹操,但想起曹操的恩情,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也未派兵阻拦……
这电视剧看得我热血澎湃,让我想穿越时空和关羽成为结拜兄弟,一同征战天下!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人性的五味汤,里面包含了各种人与俱来的性格—正直、骄傲、诡计等等,也包含了人的善于恶。比如说,关羽就是正义的化身,他勇敢、仁义且充满机智,对任何恶事都进行斗争,也是东汉时期最令曹操畏惧的人之一。还有曹操,他拥有奸雄的智慧。电视剧从东汉未期到三国未年,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起与灭亡。在其中,忠臣义士的殉国,人生的不如意生与死的交织深深打动了观众。
每一颗“将星”的灿烂与衰败,都给这碗汤撒下了不同的味道,有些苦,有些甜。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则是那有着千古盛名的诸葛亮。我喜欢这个人物的原因并不是他有着天才的智慧,而是他有着泰山般的顽强毅力。阿斗,这个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吧?没错,他就是蜀国的后主,昏庸无道,贪图享乐,可以说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式的人。而诸葛亮用自己的生命暴打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意。尽管烂泥扶不上墙,死水成不了活水,他还是用他的生命紧抓着那似乎不存在的希望。在他第一次进攻魏国,胜利遥遥在望时,后主听信谣言,对诸葛亮的忠诚产生怀疑,将他召了回来,结果是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没有责怪任何人,用自己的生命对抗魏国。人算不如天算,到最后,他还是以生殉国了。有些人可能会说“诸葛亮太愚蠢了,明知蜀国命不久矣,却还进行无谓的反抗,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但我认为不是。他可能明白这一点,但他却一定不会放弃。因为他至少做到了“问心无愧。”他不进行反抗,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他尽力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一群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其中有一个是初学者。他望着球架认真地投。但事与愿违,那篮球架偏偏跟他作对,怎么也不让他进。旁边的同学看到了,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但他呢,面对这些“笑”,只是抱以微笑。为什么它能以这种心态看事情呢?那是因为:贵在尝试,而不在于胜负。
合上书,我又细细品味起这本可歌可泣的小说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真的,看惯了武侠片中打打******的内容,再看看这本记载三国时英雄人物“七分斗智,三分勇”的历史故事,还真有点“小巫见大巫”的味道?我们以前看的只能用“幼稚”二字来形容了。
这部书里有许多的英雄人物:文有诸葛亮、司马懿、姜维等,武有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或冷静、或暴躁、或执着、或浮夸……真是太佩服罗贯中了,能把这些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此生动。
在书中所谈及的这些英雄人物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位:
首先,当然是“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草船借箭”、“华容道”、“空城计”,都是孔明献计的,如今早已成了千古佳话。还有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曾在抗战期间激起了多少英雄儿女奋起反抗抵御侵略者!他的知识也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他能有如此才华和他苦读、勤读有很大关系。诚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不是吗?
接着便是蜀汉王刘备了,作为汉室的后代,有着皇族的血统,自然免不了是气宇轩昂的,“身当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真是一表人才。虽然他出身高贵,但处事谦恭、冷静,为能求得贤才,他三顾茅庐,可谓“伯乐”。抚今追昔,当今很多领导者在这一点上不及刘备,如果,这些领导者都能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真做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高高在上,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那么,我想这些人才必能发挥他们的作用。
“乱世奸雄?曹孟德”。虽然很多《三国演义》的读者都有点尊刘屈曹的味道。但我并不是这么看。从客观角度来评论,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他能***出一条血路,建功立业并试图统一中原,难道他不是一名英雄吗?他不仅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个军事家,他曾指挥了多少战役并取得了成功。同时,他的文学造诣也颇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曾引发了多少人的感慨!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地进行评价,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们都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成绩好,一切都好”的情况,我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有些方面做得并不好,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并非什么都不好。
除了英雄人物之外,我对书中所描写的几次战役记忆犹新。首推的应是?官渡、赤壁大战啦。
以少胜多,官渡大战。这是三国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袁绍自恃有十万多大军,并不把曹操那几万精兵放在眼里,结果反被曹操反扑,痛失爱将。后来曹操军队缺粮,谋士许攸劝他偷袭许都,他不肯。最终许攸投靠曹操,袁绍的一万车粮食被曹操一下子烧光。不出三天,袁绍不战自败。
提到了官渡大战,那就不能不再说说赤壁大战了。这是一场经典的火攻大战。曹操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自以为把船连在一起很平稳,却反而是伤亡更加惨重。最后走投无路,在华容道向关羽伏首称臣。狼狈极了。
这两次战役中失败者的共同特点是骄傲轻敌,古人云“满招损,谦得益”,在学习中也如此。有些同学,在考试中获得了一次成功后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便开始骄傲起来。便变得不懂装懂,不可一世,最终在最后的考验中露了马脚,不仅受到了老师、家长的批评,自己也得不到好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有什么好的呢?还不如脚踏实地得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呀!
在书房静静地坐着看书,感受著书给我的人生启迪。书,就是一面镜子,它使人明理、使人成长。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那就是中央台正在热播的新版《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剧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表现了渴求和平统一,反对战乱的思想,反映了百姓拥护明君,反对暴君的愿望!此外还宣扬了“忠义”观念!
有人喜欢武力高强的吕布,有人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有人喜欢老谋深算的曹操,而我最喜欢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中重笔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武艺高强,神勇盖世,同时又“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在我眼中,关羽是一名英雄,字云长,河东解良人,身高九尺,面如重枣,眉似卧蚕,胡长二尺,手持青龙偃月刀,很是威风。我眼中的关羽是勇敢的。关羽被曹仁的毒箭射伤后,华佗说用刀割开皮肉,刮掉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缝合后就会好。关羽答应了,他一面伸开胳膊让华佗刮骨,一面与马良下棋。我眼中的关羽是仁义的。火烧赤壁之后,曹操败走华容道,遇到了看守华容道的关羽。关羽本想***了曹操,但想起曹操的恩情,过五关斩六将时曹操也未派兵阻拦……
这电视剧看得我热血澎湃,让我想穿越时空和关羽成为结拜兄弟,一同征战天下!
合上书,我又细细品味起这本可歌可泣的小说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说真的,看惯了武侠片中打打******的内容,再看看这本记载三国时英雄人物“七分斗智,三分勇”的历史故事,还真有点“小巫见大巫”的味道?我们以前看的只能用“幼稚”二字来形容了。
这部书里有许多的英雄人物:文有诸葛亮、司马懿、姜维等,武有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或冷静、或暴躁、或执着、或浮夸……真是太佩服罗贯中了,能把这些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此生动。
在书中所谈及的这些英雄人物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位:
首先,当然是“卧龙”先生诸葛孔明。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不陌生,“草船借箭”、“华容道”、“空城计”,都是孔明献计的,如今早已成了千古佳话。还有那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曾在抗战期间激起了多少英雄儿女奋起反抗抵御侵略者!他的知识也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他能有如此才华和他苦读、勤读有很大关系。诚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不是吗?
接着便是蜀汉王刘备了,作为汉室的后代,有着皇族的血统,自然免不了是气宇轩昂的,“身当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真是一表人才。虽然他出身高贵,但处事谦恭、冷静,为能求得贤才,他三顾茅庐,可谓“伯乐”。抚今追昔,当今很多领导者在这一点上不及刘备,如果,这些领导者都能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真做人民的公仆,而不是高高在上,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那么,我想这些人才必能发挥他们的作用。
“乱世奸雄?曹孟德”。虽然很多《三国演义》的读者都有点尊刘屈曹的味道。但我并不是这么看。从客观角度来评论,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他能***出一条血路,建功立业并试图统一中原,难道他不是一名英雄吗?他不仅是一位英雄,也是一个军事家,他曾指挥了多少战役并取得了成功。同时,他的文学造诣也颇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曾引发了多少人的感慨!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地进行评价,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家长和老师们都偏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成绩好,一切都好”的情况,我认为成绩好的学生有些方面做得并不好,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并非什么都不好。
除了英雄人物之外,我对书中所描写的几次战役记忆犹新。首推的应是?官渡、赤壁大战啦。
以少胜多,官渡大战。这是三国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袁绍自恃有十万多大军,并不把曹操那几万精兵放在眼里,结果反被曹操反扑,痛失爱将。后来曹操军队缺粮,谋士许攸劝他偷袭许都,他不肯。最终许攸投靠曹操,袁绍的一万车粮食被曹操一下子烧光。不出三天,袁绍不战自败。
提到了官渡大战,那就不能不再说说赤壁大战了。这是一场经典的火攻大战。曹操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自以为把船连在一起很平稳,却反而是伤亡更加惨重。最后走投无路,在华容道向关羽伏首称臣。狼狈极了。
这两次战役中失败者的共同特点是骄傲轻敌,古人云“满招损,谦得益”,在学习中也如此。有些同学,在考试中获得了一次成功后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便开始骄傲起来。便变得不懂装懂,不可一世,最终在最后的考验中露了马脚,不仅受到了老师、家长的批评,自己也得不到好处,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有什么好的呢?还不如脚踏实地得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呀!
在书房静静地坐着看书,感受著书给我的人生启迪。书,就是一面镜子,它使人明理、使人成长。
近日复观《三国演义》,读到曹操于渭水击败马超一节,突心有所感,成文以记之。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冬,马超为替父报仇,起兵夺取潼关,直逼许昌。曹操率军迎击马超于渭水,被西凉兵连挫几阵,弃袍割须,好不狼狈,只得闭门不战。数日后,韩遂率领羌军数万来援马超,曹操帐下众将皆忧,唯曹操大喜,治酒以贺。其后,曹操用离间之计,使韩遂与马超二人反目相争,从而彻底击溃西凉军,马超败走,韩遂归降。庆功宴上,众将问曹操,为何闻敌添兵而喜,曹操说:“其众虽多,人心不一,易于离间,一举可灭,吾故喜也。”
渭水之战中,两军兵力相差无几,西凉军占有地利,加之长枪快马,骁勇剽悍,所以在战场上屡次获胜,以致让曹军大败,曹操自己也险遭不测,成为日后祢衡的笑料。但最终曹操却出其不意,充分利用人天性中的自私和猜疑心理,巧用离间计,使马超怀疑韩遂暗地降曹,从内部瓦解了二人的团结,使二人自相残***,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渭水之战初期,马超、马岱、庞德三人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为马腾报仇,加上一些有利因素,所以***得曹操惨败;后来,在人马增加的情况下,西凉军反而被击败,其原因便是马超、韩遂二人不能团结一心所致。
团结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一个集体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工作效率高,有着为一个目标努力奋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凡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必定会做出惊人的业绩。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几个留洋的学生在国外合伙开了一家中餐厅。开始时,资金短缺,店面窄小,但是几个人为了把店干好,纷纷想点子、出奇招,不遗余力、不计得失。不久,生意越来越红火,店面不断扩大,而这时,创业的几个年轻人开始计较你拿了多少钱,我得了多少利,从而展开了勾心斗角,你争我夺,挖墙脚、使绊子。时间不长,中餐厅便难以维持,关门大吉。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创业初期,几个年轻人同心同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不懈努力,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后期,大家失去了团结,各打算盘,成为一盘散沙,结果使辛辛苦苦创立的事业毁于一旦。
从以上实例到渭水之战,都提醒我们,一个家也好,一个集体也好,一个国家也好,要想进步,要想发展,团结一心是非常重要和必需的。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化不可能为可能,战胜一切困难,克服一切险阻,使我们的家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的国变得更富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