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高中,我们班换了一位新老师--冯老师。她虽然是学校高高在上的副校长,但是她十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上课时就像我们的好朋友!
她戴着一副文质彬彬的近视眼镜,双目也统统有神。直勾勾的鼻梁下有一张伶俐的小嘴。尽管她的声音有点沙哑,但说起话来却是头头是道,振振有词;她的乌黑的柔软的长发,修长的身材,轻盈的步履,仿佛阳春三月的杨杨柳那样婀娜多姿!
冯老师有四大特点:
特点一:眼睛敏锐,会说话。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起哄。上课时,冯老师让大家组词,有个同学说错了,全班就轰的一声笑了。随之,讨论声,嬉笑声,是我们班变成了个“大集市”!正在写黑板的冯老师停下了笔,二话不说转过身来,眼睛瞪得老大,从里头射出的光仿佛带着锋芒,环视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教室奇迹般地安静下来。
特点二:耳朵特灵。每一节语文课,教室都异常安静。那天冯老师在板书,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的抄着。突然,她的脸由晴转阴,眉毛拧成个疙瘩,藏在眼镜片后的那两道目光如两把闪光的剑,扫去小贤的座位,又严厉的批评道:小贤,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你在课堂上开小差了!要是再被我逮着的话,你就到走廊去!”老师的耳朵真是顺风耳啊!连这么小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
特点三:感情的朗读。冯老师读书时,真是有声有色!她双眉时而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时而又高高挑起……她声音时而高,时而低,时而缓,时而急。即如“沙,沙”的山雨,又像“丁,冬”的溪流。富有感情,充满光彩。让人仿佛置身于课文之中,念念不忘。
特点四: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看冯老师的黑板字,一点儿不潦草,工整而有力。她不怕教课慢,但要每个同学学懂为止。教同学正确握笔时,总是那么耐心细致!
冯老师真是我们衷心爱戴的好老师,学校兢兢业业的好校长。我坚信,我们班的语文水平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天中午,晓宁点燃一张废纸。拎在手里吓唬前排的女生。看到她们尖叫着跑开,晓宁乐得哈哈大笑。班主任闻讯赶来,见教室里烟雾缭绕,生气地问:网络流行语“晓宁,你在于什么?”晓宁怯怯地说:网络流行语“没什么。老师。其实神马都是浮云!”老师听了哭笑不得。
当今时代,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网络上一些词汇也跟着流行起来,我们班的晓宁就是网络流行语的fans。
开学第一天,在一张列着和我同一班级的所有同学的名单下方赫然写着班主任的名字薛艺香。我默默的记住了这个名字。去往教室的路上脑子里不停的构思着薛老师的模样,神情……
推开初一六班的门,教室里有几位同学在搬桌子,挪椅子,还有一个……好像不是学生,也不是家长?啊!一定是老师了!一定就是班主任薛老师了!偷偷的瞄了瞄,中等个头,长头发,眼睛大大的,眼神……严厉!
接下来的发书,排座位,领校服。一切都在薛老师的安排下有序的进行着。放学的时候,老师说:“今天早上就到这里,同学们中午回去整理好书本,下午一点教室集合。”看着老师走出教室,我紧张的心才算是安定下来,马上就感觉到饥肠辘辘了。央求着妈妈带我去吃好吃的,一早上累的我都要饿死了。
没想到,下午,我迟到了。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到教室。
“报告。”
“进来。怎么才来,干什么去了?”
“我……我……吃饭去了”
“吃饭?吃饭吃这么久?全班同学都能按时到,就你特殊?有没有时间观念,不知道几点集合吗?”
“……”
“坐你座位上去”
强忍着要掉下来的眼泪默默的走到了座位上,心里嘀咕着“这老师怎么这么不近人情?不就是迟到了一会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就是薛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做事干脆有条理,就是太不近人情了。
临近了,因为是入校以来第一次对学习情况的测试,教室里的气氛总是紧张兮兮的。我们几个住校的学生更是紧张的不得了。生怕自己会管不住自己。薛老师仿佛能看出我们的心思,不断给我们鼓励,让我们在饮食上注意增加营养,轻松面对。
一天早读的时候,突然有一只温暖的手握住了我冰凉的手,接着,一个热而又圆的东西留在我的手心,一个热乎乎的鸡蛋。抬头一望,原来是薛老师。我刚要站起来,薛老师又握紧了我的手示意我坐下,那微笑的表情,那温和的目光多么像我妈妈啊……顿时,我的手暖和了,我的心也暖和了。随后的几天,其他几个住校的同学说她们也收到了老师考前的“礼物”。那应该都是薛老师自己的.早饭吧!
最近甲流疫情严重,薛老师不断的提醒同学们注意保暖,注意预防,多喝开水。一天早晨,班上有好几个同学都咳嗽了,薛老师看到这种情形,急忙让班干部给全班同学都买了预防感冒的药物,并且还看着大家喝下去,谁要是犹犹豫豫不想喝的样子,薛老师朝他脸上一看,哈哈,他马上就喝了。我不由得想起在家里生病的时候,妈妈也是这样监视我吃药的,好像我生病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一样。
想着,想着,鼻子酸酸的……此时对薛老师我又有了第二个印象善解人意,和蔼可亲,和妈妈一样。
刚入学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整体成绩很不好,薛老师常常鼓励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谁取得一点成绩,老师定会大家赞赏。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近的两次试验我们班成绩已经跃居年级的前列。看着老师高兴的模样,我们的心里也和开花了一样呢!
老师说取得好的成绩,是因为同学们努力,可是我明白更重要的是有薛老师这样一盏明亮的指航灯,减少了我们触礁的次数,按照目标前进,冲刺。
这样,薛老师给了我第三印象懂得教育,知道怎样教好孩子。
人们都说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我们在老师的浇灌呵护下健康茁壮的成长,不管这颗种子将来是否能丰收,园丁都会竭尽所能的给他营养,给他水分,给他氧气,给他所有他需要的……
我难道能让园丁徒劳而无获吗?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是也只有当好的东西没有了,才能触动人心中的痛,也才更耐人寻味,回肠荡气。
不知是世界变了还是我变了,现在的我竟然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也许是我不太善于和别人深交吧!多些时间喜欢一个人,一个人静静的座在草地上“朋友”一词在渐渐离我远去,我想我现在对朋友也不抱很大的希望。其实谁不想有朋友呢!好想和他一起分享快乐和忧愁,可以像他倾诉一切,也许我注定就是一个人走完高中生活之旅吧!真的好无奈哦!
要交作业了,晓宁翻遍书包,也没找到作业本。老师生气地说:网络流行语“你到底做厂作业没?”晓宁连声说:网络流行语“我真的做了!”可惜他拿不出证据,只得重写一遍。后来,他发现作业本原来躺在书包的夹层里,就哀叹一声:网络流行语“这真是餐具(惨剧)啊!”
上述流行语是妙用还是歪用,请大家来评评吧!
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理解黛玉,她也无需别人理解,因为不懂得她的人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