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史称管子,因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闻名。管仲辅佐齐桓公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后人称他为“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为维持生计,管仲先是与好朋友鲍叔牙合伙经商,来后从军,来到了齐国。管仲做了齐国公子纠的师傅,鲍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师傅。
管仲的第一件重要功绩,就是成功护送公子纠回到鲁国。
当时襄公时期,齐国政局动荡,为保护两位公子,管仲和鲍叔牙分别带着公子到国外避难。
公元前686年,齐国爆发了内乱,齐襄公的叔伯兄弟——公孙无知,***了齐襄公,自己登基继位。但是不该他得到的,到手了也会失去。不久后,公孙无知被齐国的贵族们***死,齐国又陷入了没有国军君的混乱局面。
两位公子得知情况,都想尽快回国继承王位。公子小白先行一步,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公子纠被***害于鲁国,管仲与另一位大臣被发送回齐国。
管仲的最大功绩,就是受齐桓公重用,君臣携手,同心共创霸业。
管仲的才干是非凡的,经知己鲍叔牙力荐,齐桓公,就是曾经被管仲射过一箭的公子小白,终于听了鲍叔牙的建议,任用管仲。正是小白的帝王胸襟容纳了管仲,才成就了后来的齐国的霸业。
管仲是来源于生活的底层,经历了生活的各种艰辛,又格外聪慧好学,所以他对历史和现实都有极为深刻的观察与体味。管仲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他打造了齐国万众一心的精神,凝聚人心和力量,并推行了适合战争的国家体制。
“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齐国当时四民杂处,士农工商杂居,不利于专业的发展。管仲提出按职业归属居住,士和士居住在一起,商和商居住在一起,以此类推,同一个领域的人生活在一起,以“定民之居”。这样他们各自的后代也都在家业传承中成长。这种熏陶对各行业的后代的成长是很非常有利的,他们把祖上的技术传承并发扬光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叫以“成民之事”。民众有固定的居所,有世代相传的产业,国之根本就解决了。
稳定了民心之后,管仲推行“叁其乡伍其鄙”的行政规划。
之前西周推行封建制,提倡皇亲国戚带领族人开荒拓土,建立自己的“国”和军事据点,齐国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保护“国”的军队,最初都是各自的族人组成,他们也成为齐国最早的贵族。国之外叫野。管仲把国之内的人划分成三部分,齐桓公亲自率领五个乡,另外两个大夫各率领五个乡,这就是“叁其乡”;“伍其鄙”就是把在野的人分成五个属,用各个大夫来统领这五属。每个乡和每个属抽调两千人组成军队,总共是三万人的军队。这些都是成为齐国的精锐部队。古代规定,只有贵族才能参加战争,有利于激发这些人的荣誉感。管仲打造了齐国的军事精神,这其实是强兵思想。随后齐桓公陆续打败周边的一些小国,开始强大起来。
管仲“贵轻重,慎权衡,宰相肚里能撑船”。《史记》记载,管仲“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就是说,管仲善于把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善于把灾难性事件转化为对齐国有利的事件。
《史记》中记载,齐鲁会盟的时候,鲁国大臣曹刿抓住齐桓公,拿着匕首指向齐桓公,说:“你们一个大国欺侮我们一个小国,侵占我们土地太多了。”
齐桓公只好答应归还鲁国一些土地,曹刿才作罢。后来齐桓公想反悔,管仲劝说:“我们齐国现在正在称霸,要拉拢一些国家才能达成霸业。”
凡是对齐桓公不利的事情,经过管仲的转化,都变成了对齐国有利的事。
春秋时期,齐国人特别喜欢豪华的葬礼,而且喜欢互相攀比。齐国布匹很缺乏,木材也很缺乏,他们都把有限的布匹与木材用于葬礼了。齐桓公对此很忧虑,问管仲怎么样才能制止这种行为呢?管仲说,那些喜欢豪华葬礼的人是爱图名利,那就从这个方面入手。管仲的方法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齐桓公下命令:以后如果棺材超过规定的标准,就露天暴晒死者的尸体,而且还要惩罚那些主持丧事者,齐国的葬礼攀比之风被遏制住了。
管仲还在经济、选拔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打破了井田制的限制,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措施,按照土地的好坏分等级征税。规定国家经营盐铁事业,设立盐官,设立铁官掌管制造农具,鼓励鱼盐贸易。
在改革内政的同时,管仲还协助齐桓公适时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周边不服者。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周王室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时,齐桓公还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保护了中原诸国。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替他担任相位。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我的好朋友,我对他最了解。他是个真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的性格是不可以为政的。”
齐桓公又问:“易牙怎么样?” 管仲说:“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可以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讨好国君,这是没有人性,更不宜为相。” 齐桓公再问:“开方如何?”
管仲答道:“卫公子开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
齐桓公于是问:“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
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管仲说罢,见齐桓公面露难色,便向他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可以帮助管理国政,是可以信赖可以倚重的。
遗憾的是,齐桓公最终并没有听进管仲的话。管仲死后,齐桓公任用了易牙等三人,最终酿成齐国的内乱,导致齐国的霸业由盛转衰。
古镇的老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现在可能谁也记不清了。听爷爷说,有好几家店铺,在他小的时候,就早已有了。
老街傍河而建,两岸多是面河而设的酒馆、饭铺、茶肆。3米多宽的街面,全用青石铺成。铺面大多有翻檐,这里,自然就成了过往的行人遮风避雨的地方。
打我记事时起,爷爷三天两头地总要带我到街上逛逛,或给我买些泥人、玩具,或到饭铺中吃碗馄饨。所以,老街是我从小就喜爱的地方。
我渐渐地长大了,对老街的感情也随着岁月而加深了。要是逢上个休息天,我总爱一个人到老街上去走走。
早上的老街可真热闹,那些来自四邻八乡的水乡人,使本来就显得狭窄的街道更拥挤了。这时候,就连老街前面的一条河道,也变成了一条“街”。大小船只,犹如车水马龙,往来穿梭。勤劳的水乡人,用船载着刚刚捕来的鲜鱼活虾,或者自种的蔬菜瓜果,靠河设摊,沿岸排开,用甜甜的乡音叫卖起来。这些来自农家的土产,带着露珠,带着水花,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河草的清香,莫不让人赏心悦目。这时,漫步街头,在嘈杂的叫卖声里,你一定会领略到水乡集镇那特有的一片温馨。难怪有人说:“古镇是河在街中,街在河里。”
到了下午,集市散了,忙碌了整整一个上午的街面才略显清静。这时,老街成了外乡人的游廊,他们或手挎相机,或肩背画夹,转来转去地搜寻着创作灵感。你就算有事无事地在那里散散步,或观雨景,或赏夕阳,也颇具情趣。
晚上,老街成了人们汇集信息的地方。大伙儿三五成群,或坐在茶馆里,或坐在石桥的栏杆上,说东道西,蛮有劲儿。这时的老街总要到深夜才会静下来。
每次走过老街,它总是淡定地躺在喧嚣的都市中。那流动的时光凝固下来,暖暖的,照出一群漂浮跳动的尘埃。潮湿的古旧气息迎面而来,这是时光的味道。
老街的气味里透过木头醇厚的香气。那些木材被砍伐到拼接在老街两旁的房子里,历经了那么多的春秋,却从未停止生长。他们呼吸着人的灵气,通灵了一般,使枕着千年古运河驳岸的老街有了自己的生命。。岁月渐渐地从有些枯枝败叶中流露出来,从窗棂里顺着话语声溢出来,从街头的水井“咯吱咯吱”的被人提出来
这里真安静,这份安静让初见老街的人猝不及防,嬉闹的孩童像一串愉快的风铃声,穿过老街,又撞在看不见得时光幕墙上,也逃不出沧桑;这里真安静啊,青石板上的踏踏声在老街上回响,如老街跳动的心音。老街里的人,安静的生活着。老太太在竹编椅上打着哈欠,安安静静地将岁月的思绪放进梦里,直道美丽的星空不见了,直道那夕阳在山,直道到明月半墙。
然而若老街坐落在绿杨烟外,坐落在荒烟蔓草中也就罢了,它尽可能一贯地保持它的风采。虽然辉煌与没落、矜持与寂寞总是相伴而行,但直道破落别废弃,老街也会固执的坚守自己的风采。可老街却坐落在城市的角落,只能挣扎,苟延残喘,他无法掩饰。
于是街上的人家很快就搬走了,老房子开始拆除。雕花栏板等七零八落的散落一地窗子像一只只空荡荡的眼窝,看不到深处的灵魂。
新路很快就铺成了,既宽又长。不在有沿街的吆喝,对门闲聊,人的气息被远远地隔离,可老街终于和这个时代融为一体。人们不可能在同一条街上永远生活下去,不可能永远别这个时代遗忘。新时代必须在必须在新的道路上开拓,岁月不能凝固的太久。
不必怨恨新路,不必替老路感到惋惜。老路没有死,他只是完成了时代是使命,她的灵魂早已深深地陷在每个人耳朵心中,人们将永远记住它。
新的道路渐渐的也老了下来又有一条新的马路在这里诞生了,古老的街道因为这条新的.柏油马路也焕然一新,那一间间的木屋变成了一间间的小卖铺,那里的商品的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从前的吆喝声又回来了,但感觉却完全不同了,中间还参杂了汽车的喇叭声……
如今,新道路像条金色的腰带,从东方的山垭口弯弯曲曲地飘了过来,飘到洛曲河旁,伴着匆匆的河水跑了几步,忽然又躲进了西边的一片桦树林中,不见了。
咳咳,写到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再看那老街,也因时间的原因,安静了下来,只剩几辆车偶尔路过……
今天早上,爸爸妈妈带我去高淳老街游玩。
老街是“一”字型的。两边的建筑是灰墙红瓦的古楼。铺地的材料不是水泥地,而是坎坎坷坷的青砖。我一直在找书上说的“乾隆古井”,渐渐,我闻到了一股香气扑鼻而来。
高淳老街的小吃是有名的。原来那股香味是油炸小虾饼,我迫不及待买了一袋虾饼吃了起来。忽然,我看到了刚才一直在找的“乾隆古井”,我顺着一条小巷往里走,之间古井边上有一条条痕迹,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因此水清甜,被封为“皇家”专用水井,在抗日战争中,保存完好,现在还清澈见底,可以饮用。
高淳老街上行人如织、车水马龙,非常热闹,当然卖螃蟹的也不少,只要一吆喝,大家都争着来买。
高淳老街----每个角落不仅具有丰厚的明清文化底蕴而且还散发着现代文化的气息,让人久久不忍离开。
位于壶瓶山镇泥市的一条老街,是条名副其实的老街。
老街不宽,也不是用水泥铺成的,而是用大块的青石板铺砌成的;老街的房屋不是高楼大厦,也不是钢筋水泥结构,是一块块木板钉成的木板房,老街不喧闹,不像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只偶尔有几位行人匆匆走过。
老街独自静卧在这个镇的一角,依山傍水,景色秀丽。老街的尽头便是我们的学校,在上下学的时候,同学们的嬉笑声便回荡在老街的上空,这时的老街最热闹。
下雨时,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青石路,把青石冲洗得非常光滑。老街旁的房屋上,滴着水,一滴、两滴、三滴……久而久之,石头都有了雨点留下的痕迹,“滴水穿石”的道理在此可见一斑!雨后,起了雾。雾轻轻地吻着老街的每一块土地,给老街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这时的老街是最美的。
太阳光下,老街仿佛披上了一件金黄色的风衣,让太阳拥抱它的每一寸肌肤。被雨水冲洗得发亮的青石板反射着太阳的光辉,映照在每一个路人脸上,给他们带去欢乐。这时的老街是富有活力的。
每当我独自走在老街,我便会用心地享受这少有的宁静与恬美。只有在这儿,我才能忘却人世间一切忧愁,一心去欣赏老街令人永不厌倦的美。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