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越王勾践,几乎人人皆知,但司马迁的《越王勾践世家》读的人不一定太多。人们总是喜欢靠对别人转述的肤浅印象来引证或发挥,过去我也常如此,而今羞于如此,于是开始读原著。读书之后,所得远胜于道听途说。
这篇传很有意思,不仅记载了勾践的家世传承,还有另外一人——范蠡。范蠡,本应该放在“列传”中的一个人物,而放于此,说明什么?我这样初读古书的人还不敢妄加揣测其中有什么春秋笔法,但我想司马迁对范蠡很推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越王勾践是夏禹之后代。这其中有些历史大概太久远而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越王的谱系连司马迁也说不清,除了远祖,接着就从勾践之父说起。越王的传承史中,勾践算是出类拔萃的唯一一人。他胸有大志,总想称霸中原,这样他要扫除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挡在其北方的吴国,而吴王也有同样的志向啊,于是好戏就在吴越争霸中展开。我不想说什么勾践兵败于会稽而向吴王夫差称臣的耻辱,也不想谈什么妇孺皆知的卧薪尝胆,更不想赞其称霸东南的辉煌,我只想了解一个接近真实的勾践。这个真实的勾践就在他与大臣文种与范蠡之间彰显。
勾践的霸业全赖他的几位忠臣的'辅佐,而这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的君主风范。当其困于会稽也,也是灰心丧气得不得了,认为自己完了。是文种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给他注入东山再起的勇气。而范蠡呢,则代他与吴国交涉并为人质于吴两年。这样的患难之交真是很感人的。事实也是,他对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从而靠他们的才智选准时机洗雪了耻辱,并成为春秋之一霸。当吴王夫差成为其阶下囚时,范蠡看出他的犹豫不决,代他决断,终使夫差自***,断绝了夫差东山再起之路。
然而,功成之后,范蠡说了一句著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许是勾践在成就霸业后表现出不可一世与猜疑,使范蠡这样的智者看出了他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乘舟浮海而去。果然,文种就因谗而被勾践赐死。
勾践的伟业至此已开始黯淡,他死后,他的子孙又传了若干代,到战国时期,为楚所灭。不管怎样,勾践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司马迁评说他:“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当我在湖北博物馆看到那把两千多年还寒光凛凛的勾践剑时,我曾想,从一把剑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代英主,因为只有这样的英主才能缔造一个强大和发达的国家,才能为后世留下这样的稀世之宝。
而勾践人性的弱点,不也成就了另一个智者的传奇吗?
范蠡是个当之无愧的智者。他的智慧不光表现在他对勾践二十多年的辅佐,他对越国人民的贡献,还表现在他能够在名利面前全身而退。他意识到他在越国已是“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执意离开。在他坚辞勾践时,勾践可是拿半个国家来挽留他的啊。这样清醒的认识,就是到今天又有几人有之?
范蠡浮海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种地,开始第二次创业。很快又积攒起万贯家财,也很快为齐国人所了解,于是又为相于齐。这第二次位高权重之时,他又意识到位高跌必重、财多祸必至,于是又罢官散财,归隐于陶这个地方。这一回,他又自称是陶朱公,而这一回他又开始在商业上大显身手,成为一代富贾。范蠡的三次创业都业绩辉煌,真世所罕见。司马迁赞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范蠡何以能成功?答案就在这篇传记中。范蠡一生不知有多少光环罩身,而司马迁都轻描淡写。而有一件家事,他却大书特书。为何?盖因一件小事折射出范蠡的睿智通达。
范蠡大概是有三个儿子,老三生在陶,是他第三次创业成功之时,这个老三就是标准的富二代了。可惜家中老二不知为何在楚国***了人,被判了刑。范蠡说,***人偿命是理所当然,但最好是不要死在刑场上。于是他想让老三去看一下。结果老大以死相争要为弟弟去楚国走一趟,范蠡无奈派其去了,让他带了大量的钱财并告诫他不要过问所求之人,要“听其所为”。
老大按其父亲的嘱咐,送了重金给一个叫作庄生的人,而后又不放心,自作聪明去贿赂了楚国一当权者。庄生向楚王进言大赦天下,楚王采纳。这一信息被那当权者及时通报给了老大。这时老大认为既然国王要大赦天下,他的弟弟自然也要被放出来,而庄生无所作为,这钱就白送了。实际上庄生是德高望重之人,清廉一生,收下他的钱财只是暂时收下,打算事成之后归还的。这些情理岂是老大懂得的?他只觉得庄生没帮上忙,他自然可以收回他的钱。于是,老大去庄生家中将钱财取回,还自以为聪明能干。这一举动惹恼了庄生,他又向楚王进言,不可为一富翁子***人开绿灯,而要使使大赦成为真正的德政,于是楚王当即下令***了老二,第二天才大赦天下。而这个老大,只好带着自己弟弟的尸体回家去了。
老大回到家中,其他人尽哀之,独陶朱公笑说:这一结果在我预料之中啊!不是老大不爱其弟,而是老大自小跟着我一起操劳,知道生计的艰难,不能舍财于人啊。而老三就不同了,生而见我富,不知钱从何而来,所以随便挥霍,从不知吝惜,当初想让老三去的原因就在于此啊。“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范蠡真是洞悉人性啊!对于权位与财富,他都追求,但他不是贪婪地追求,而是深谙辨证之理,懂得进退取舍之道。古往今来,能够这样做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吧?哪个人不都是锲而不舍地追求,要追求到极致,然后体会物极必反的悲哀呢?包括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包括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又将居安思危的意识扎根于头脑之中呢?我们总是在两极之间做大幅的摇摆,摆得大,摔得重。惜哉!
至于历史上传说西施随范蠡荡舟湖海的美丽故事,在这篇传中是一字没提。不知司马迁听说过这传说没有?
越王山旅游风景区位于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的东江河畔,方圆两平方公里。相传越王山是因西汉南越武王赵佗登高面壁铭志称王而得名,越王山有千年的古寨门、完好的越王井、越王榻,更让人睹物寄情。这里自然风光独树一帜,是山水完美融合的典范。其山峰千姿百态,势如南越王之千军万马,雄伟壮观。天然大佛、转运石、越王谷、越王石等自然景观堪称粤中一绝。踏入风景区,游客中心、湖上餐厅均是别具一格的休闲建筑,红石小道和木板栈道交映相连,游客乘风而上,抬头可见山景,俯首能赏水色,侧耳可听鸟鸣,可谓“一步一佳景,步步倍幽奇”这就是越王山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
越王山属丹霞地貌,由数十个石山组成,险峻而秀美。主峰海拔316米,四面绝壁;谷底及山脚植被茂盛,一片苍翠。从远处看,主峰屹立于群山的簇拥之中,如一位大王在士兵的护卫之下,巡视东江两岸广阔的土地。这是一座具有王者气派的雄伟大山。
越王山的名字有一个传说。传说项羽刘邦争霸天下时,龙川县令赵佗奉病重的南海郡尉任嚣之召,顺江南下番禺。船经古竹,见越王山拔地而起,气势磅礴;素有大志的赵佗心里一动,便上山游览。在一道悬崖峭壁之下,赵佗放眼四野,豪气顿发,他面对石壁冷静地分析了天下大势,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立志称王。之后,他受任嚣之托行使南海郡尉的职权,还吞并了象郡和桂林郡,最终被统一天下的.刘邦封为南越王。现在的越王山上还有乾坤石、面壁岩、古寨门、打铁场等遗迹。以赵佗的传奇故事为依托,越王山也便有了一系列与越王有关的历史遗迹,让后人在攀登越王山的同时,跨越时空,遥想这位传奇的南越王的故事与足迹。
沿着越王山中总长十多公里的环山游览栈道前行,这条木栈道是用木板栈道和红石小道组成,穿越于深谷之中、悬崖之侧和峻岭之上。我们沿着弯弯曲曲木栈道往上爬。爬到山上的时候,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 当爬到半山腰时,我已累得汗流侠背。再看游客,有的休息,有的竟折回,还是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登。脚步越来越沉重,腿像灌了铅似的。右手扶着地,左手抓着身旁的一棵小树,使劲一撑,终于站起身来,然后拍了拍身上的土,揉了揉摔疼的屁股,又迈开大步,向山顶攀登了。两条腿如铅铸的一样沉,身上背的包像石块一样重。我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拿过水壶来,咕噜噜地喝起来。
渐渐地接近了“一线天”,木阶更陡了,陡得使人发休。我不敢回头向下看,也不敢抬头向上看。累得腰腿发软,浑身是汗。我觉得腿酸溜溜的,还微微颤抖,有点累了。我在雨雾中仿佛看到超峰在向我微笑,鼓励我快快向上攀登。我咬紧牙,直往上跑,汗水和雨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我的腿渐渐酸痛起来,不听使唤了。像背着几十斤重的石块。系好鞋带,摩拳擦掌,憋足了劲,决心征服这“一线天”。
我们精神饱满地迈开脚步,虽然路坎坷不平,但不掉队。越往上走,坡度越大,猫着腰,真可谓是“一躬到地”,时而还用手拄一下地。那天天高云淡,太阳火辣辣的,就感到口干舌燥。通向“一线天”伸入云端,不知有多少游客“望山兴叹”。饱吸着山间略带湿润的清新的空气,一阵阵的风送来了野花的香味,简直沁人心脾。远远望去,山峰高插云间,如一把穿天银剑耸立在云雾之间。
我停下来俯视山脚古松已像小树苗一般:再仰望峰顶,它仍旧隐没在云雾深处,到峰顶还有多少路呢?我想打退堂鼓了。走了不一会儿,已汗流侠背,“呼味,呼咏”地直喘粗气。路越走越滑,越走越难走。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笑着唱着,终于登上了山腰的瞭望亭。蜿蜒的小路好像一条玉带,伸向山顶。我们一边顺着陡峭的山路向上攀登,一边观赏周围美丽的景色。山坡上红叶如火,点缀在苍松翠柏之间。大家有的用手抱着两旁的岩石、树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往上攀;有的还一边擦着汗水,一边不时地望山顶;有的大声喊着“加油啊!”给大家鼓劲儿。我一手攀着旁边的栏杆,一手支撑着膝盖,艰难地向上爬,每爬一步.不仅腿要用力蹬,胳膊还要用力拽。上时要走三步,退两步,还要担心来个“大马趴”,下时为避免“坐滑梯”,得用手扒着石棱,抠着岩缝,一点点蹭下去。
我们顺着陡峭的石壁向上爬,石梯两旁是一棵棵参天大树,许多小鸟在枝头跳着、飞着。我提着那灌满铅似的双腿,攀上陡如悬梯的盘道。刚翻上了一个小坡,前面是“转运石”,我们围着“转运石”祈求转出运来。
踏上山腰小径,在南越王面壁处。叩拜越王璧像,祈求好运。空气格外清新,眼前呈现出山中独特的风光。我们一鼓劲儿,冲上了山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虽然高山难爬,但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登上去!向山下一看,麦田、油菜田真像绿色的地毯绣上了黄色的大花;树像一把把撑开的伞。
这次爬山使我懂得了:成功的道路从来都是崎岖不平的,只有战胜困难,坚持不懈,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两个大男人旅游,无聊,值得铭记。人生如此,摘为记。
这篇传很有意思,不仅记载了勾践的家世传承,还有另外一人——范蠡。范蠡,本应该放在“列传”中的一个人物,而放于此,说明什么?我这样初读古书的人还不敢妄加揣测其中有什么春秋笔法,但我想司马迁对范蠡很推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越王勾践是夏禹之后代。这其中有些历史大概太久远而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越王的谱系连司马迁也说不清,除了远祖,接着就从勾践之父说起。越王的传承史中,勾践算是出类拔萃的唯一一人。他胸有大志,总想称霸中原,这样他要扫除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挡在其北方的吴国,而吴王也有同样的志向啊,于是好戏就在吴越争霸中展开。我不想说什么勾践兵败于会稽而向吴王夫差称臣的耻辱,也不想谈什么妇孺皆知的卧薪尝胆,更不想赞其称霸东南的辉煌,我只想了解一个接近真实的勾践。这个真实的勾践就在他与大臣文种与范蠡之间彰显。
勾践的霸业全赖他的几位忠臣的辅佐,而这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的君主风范。当其困于会稽也,也是灰心丧气得不得了,认为自己完了。是文种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给他注入东山再起的勇气。而范蠡呢,则代他与吴国交涉并为人质于吴两年。这样的患难之交真是很感人的。事实也是,他对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从而靠他们的才智选准时机洗雪了耻辱,并成为春秋之一霸。当吴王夫差成为其阶下囚时,范蠡看出他的犹豫不决,代他决断,终使夫差自***,断绝了夫差东山再起之路。
然而,功成之后,范蠡说了一句著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许是勾践在成就霸业后表现出不可一世与猜疑,使范蠡这样的智者看出了他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乘舟浮海而去。果然,文种就因谗而被勾践赐死。
勾践的伟业至此已开始黯淡,他死后,他的子孙又传了若干代,到战国时期,为楚所灭。不管怎样,勾践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司马迁评说他:“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当我在湖北博物馆看到那把两千多年还寒光凛凛的勾践剑时,我曾想,从一把剑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代英主,因为只有这样的英主才能缔造一个强大和发达的国家,才能为后世留下这样的稀世之宝。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在中国,所有读过书的人,大概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当然也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越王勾践。这一点儿也不错。自古而今,“卧薪尝胆”的故事不知道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在困境中自强不息,重新崛起。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越王勾践一直就是一个“处逆境而不失志”的经典人物。“卧薪尝胆”被作为一个成语收入了《汉语辞典》,这个故事也被编进了教科书,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待遇”,在众多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历代帝王君主之中亦是为数不多的。
据史书记载,越王勾践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人,是夏后帝少康的小妾所生的儿子——“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少康是夏朝的第六代君王,是帝相的儿子。帝相在位时,适逢有穷后羿和寒浞作乱,帝相为寒浞所***。这时帝相的妻子缗已经***,动乱中从一个孔穴中逃走,逃到了有仍(古国名,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并在这里生下了少康。后来历尽周折,少康归夏为王,即位后便封庶子无余于越,负责在会稽管理对禹的祭祀。“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因禹去世于会稽山,而且就葬在了那里。这里的人们都把头发剪得较短,而且身上都刺着花纹,是表示强悍还是野蛮?亦或是一种习俗?不得而知。恐怕后来乃至当今的纹身之风就始于那时。越人在那里劈山开荒,修筑建造城邑,经历了二十多代以后,传到了允常,便开始称王。史书上对于允常的记载几乎没有,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也中一带而过,只说“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至于为什么“战而相怨伐”则没有交待,其他史料里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当然,也可能是本人没有查考详尽的缘故。不过,我们可以推测,那时的争战,无非就是因为“地盘”问题。
允常死后,他的儿子勾践即位。这个颇负美名和英名的人物从此便出现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之上。勾践在位期间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灭掉了吴国,使越国强盛起来。“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关于勾践灭吴这件事,后面还要细说,所以在这里只是略略提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