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些无聊,干脆把原来没看完的电视剧《黛玉传》看完了。
看完《黛玉传》以后,感觉《黛玉传》虽然也不能算很好,但也并不像批评者说的那么不堪。《黛玉传》显然是综合了现在很多红楼梦研究者的观点。主线一开始就很明白:王夫人和王熙凤一开始就合计,因为林家没给贾家留下什么钱,所以贾家要能够正常运转,必须通过婚姻与薛家结盟,从而获得一个可靠的经济后盾。因此,整个《黛玉传》可以说就是这两个姓王的女人为了维持贾家的繁荣积极推动金玉联姻的过程。在这一主线的串联下,《红楼梦》中的很多故事倒都有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理由。总的来说,前面演得并不算出彩,后面要演的好些。
特别是《红楼梦》八十回后的内容,经过了较大的改编,感觉合理性更强了。但是,我对这部电视剧仍然保留了“调包计”这一情节感到不舒服。在八十回后内容改编以后,这个情节显得更突兀了。在贾母极力主张宝黛结合、反对金玉姻缘的情况下,王夫人和王熙凤居然就敢擅自做主,用“调包计”欺骗宝玉和宝钗成亲,她们真的觉得贾母会不知道么?还是说她们觉得贾母在病中,就算知道了也不会怎么样?至于结局,感觉上也还比较符合我的口味:王熙凤在被休回金陵的途中自***,李纨拒绝帮助落难的贾家,贾芸和小红在求助李纨失败后通过刘姥姥赎回了巧姐,妙玉献身忠顺王爷使宝玉被释,袭人和蒋玉菡夫妇从牢中接回宝玉,宝玉出家。
在人物塑造方面,黛玉的演员形象依然和我所设想的相去甚远,不过在气质上还算有点那种味道;宝玉的形象尚可;宝钗的形象,感觉显得心事有些重的\'样子,我觉得还是表情不要那么僵硬的好;香菱的形象挺不错的,戏份也比新红楼梦里多了不少;晴雯初看有些难看,后来怎么就感觉还可以了呢?袭人的形象还可以,虽然说不上漂亮,但也不丑;麝月就太丑了,莫非剧组本来就认为麝月是比较丑的?紫鹃的形象不错,看起来就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孩。
平儿脸型太古怪,而且感觉脸完全就是皮包骨头嘛;王夫人感觉还是比较到位的;王熙凤开始的化妆似乎太浓了,后来要弄得好些,形象比新版红楼梦要好;元春比新红楼梦年轻,感觉要好些;探春把握得比新版红楼梦好些,而且《黛玉传》让探春最后向赵姨娘辞行,这个处理得也挺好。总的来说,除了一些比较难看的演员,演员的总体形象也还算可以。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难平。——题记
她,虽生得标致但病魔缠身。
在众人眼中,她年貌虽小,但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但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在宝玉眼中,她更是与众不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样标致的外貌却带着难缠的病魔,正是她悲惨结局的预兆。
她,虽身处豪门但内心凄凉。
母亲的瘁然离世给她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寄人篱下又不能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必须恪守贾府的各种烦琐的礼节。这种矛盾的境遇使她变得愈来愈抑郁,觉得大观园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吟出“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这种催人泪下的诗句。她独自过着的凄凉的生活由此也可见一斑。
她,虽深得宝玉爱怜但最终还是未得圆满。
她独自对着菊花低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从这足以窥见她对宝玉的期望,并非只是局限于是一位伴随左右的如意郎君,更是一个在茫茫尘俗中可以“偕隐”的“知心”者。但在贾府这种等级森严的地方,这种想法被视为天真,最后宝玉还是娶了宝钗,她只落得个遗憾而去的结局。她最后那一句“宝玉,宝玉,你好……”包含了全部的惨痛含意。
被封建的礼教束缚,个性得不到释放,想要飞翔却总被困在桎梏中,最后只落个含泪而逝。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一个悲剧性人物——林黛玉。
回味红楼,眼前仿佛浮现起她的一颦一笑。黛玉的敏感、忧郁、孤芳自怜,何不曾每分每秒牵动着读者的思绪呢?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便是黛玉初到贾府,她给予宝玉的第一印象。身世飘零造成了黛玉忧郁、多愁善感,黛玉的孩提时遭受过离丧之痛,她写的诗常表达出她伤悼双亲的哀叹之感。在七十回中黛玉也曾作“漂泊亦如人命运”,由此比喻自己的一生无依无靠。
可黛玉为何多泪呢?孤苦伶仃的身世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她时常孤凄悲凉。而使她流泪最多者,莫过于与宝玉的爱情。终日以泪洗脸,泪中含泪含悲含恨含爱含苦,当她再也没有一滴泪水时,唯有泪尽夭亡,断魂逝去……
历来谈及黛玉性格的特点时,都少不了提及她的敏感多疑。这便由细枝末节中便能看出端倪。如“周瑞家分送宫花”,当时收到宫花的人无不谢过,唯有黛玉却开口问:“是单独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答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林姑娘的了。”黛玉便摆出轻蔑的样子,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的也不给我。”周瑞家听了,一声不吭。一般人看到这里,便会觉得黛玉小气敏感了,这么斤斤计较。
追溯到当年初入贾府,黛玉便步步留心,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看到这里,大家都或许不喜欢黛玉。可偏偏正因如此,我却对黛玉颇为喜爱,对她尤为怜惜。作为一个女子,其实保留最真的一面是重要的,她或许没有宝钗的聪慧,因为有缺点,宝玉与她相处时没距离感。
黛玉极具诗才。她写诗读诗,为诗咏叹、慨然。黛玉的诗里字里行间流露出孤傲高洁的性情。
红楼最终结果,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却是令人感到惋惜。伊人已逝,君随之看破红尘。黛玉小气,说话刻薄,经常发脾气。做了那么多却是为了宝玉一人。泪水,也只是最后捍卫爱情的工具了。
冷冬暖阳下,手执一本红楼,听闻黛玉凄美的悲欢离歌的人生,为之滴下一颗晶莹泪。心里浮现出一词便是自古的“红颜薄命”。
虽书已看尽,而黛玉的故事却在心中扎根。黛玉逝世,宝玉出家。每次看到这里,却颇想把书往前翻弄,再次回想黛玉初入贾府之片段。
正因为此书,让我为黛玉的情感在心中纠理缠绕了千回,至今忆起,便也是牵肠挂肚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