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的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南归的时候,到处都是硕果累累。美在秋天,是别具一格的美;美在秋天,也是实实在在的美。不信你去街道、马路、公园看看、听听,你一定会被那独特的景象所吸引,而我是最喜欢绿色公园的秋景啦。
穿过迷宫似的公园大转门,绿色公园便敞开她那宽广的胸怀迎接我们,小鸟在枝头上唧唧喳喳,好像在致欢迎词;河风顺势扑来,欢叫着,拥抱我吧,因为我健康,因为我环保,让我们一起吐故纳新,欢欢乐乐过好每一天!
错落有致的绿色公园中心地带是平展展的草坪。秋天的草坪绿中泛黄,沿着石径的小路观看周围的景色,感叹一年时光的飞逝,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真是感慨万千,说不清楚。
公园的东北角上是牡丹园,牡丹园里的牡丹仙子正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使人们觉得神清气爽,忽然一下子精神啦许多,真是花香宜人啊!
西北角是杨树林,无数的白杨树巍然矗立,挺拔在马路边、河岸边,一排排、一列列,像是正在训练的士兵,井然有序,好像在说:“做人也应该这样,要规规矩矩,堂堂正正。”
公园的南部有许多国槐、柳树、松树......国槐是我市的市树,自然有一种威严的气势:柳树的枝条在秋风里翩翩起舞,尽显风采;而松树则像一个个壮实的小伙子,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小树林周围放置啦很多像钢琴琴键一样的休息凳子,红的一组,黄的一组,绿的一组......秋日暖暖的照在脸上,行走在软软的落叶上,听风在歌唱,看树在跳舞。累的时候,坐在琴凳上,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别提有多陶醉啦!
一些老爷爷老奶奶在公园里锻炼,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在练武术,有的在河边练声,还有的在散步......人随景而动,景随人而活,真是景由人组成,人在画中游。
其实绿色公园最美丽的时候是在晚上。五彩的灯光照在天上、树上、地上,好像是我们的向导一样,指引我们向前,向前,再向前。远远望去,朦胧的灯光里,整个公园浑然一体,像一个大家庭,每个角落都是大家庭里的一员,少啦谁都不行。走在笔直的大路上,我想,晚上的绿色公园不纯粹是绿色的,而是黄色、红色、紫色、蓝色公园,是五光十色的彩色公园啊!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北坡公园、人民公园、植物园是青铜器之乡小有名气的的几个景点,现在单讲人民公园。
从体育馆直走,就可以看到一幢古式的大门,旁边有两只石狮子挺立,大门上写着“人民公园”。
刚进倒人民公园,就涌出拥进啦人流,虽是严冬之季,可人们的游兴不减,向前走,就可看见一片湖,湖中央划船嬉水的人们,成啦外面还未解冻的湖中的一条无比亮丽的风景线。湖上有一座石拱桥,过去就是游乐园。
向西走,就到啦儿童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嬉戏,欢笑声、嬉戏声、喊声响彻云霄。
再向北走,就到啦弯弯曲曲的假山,假山上的一条五彩的飘带在缓缓流动,假山石阶旁偶尔有几株迎春花露出啦花骨朵儿,再向北走,迎春花没啦,却出现啦碧绿的松树,往上走,就到啦第一个亭子—千禧亭,这座亭子上面尤如小阁楼,下面的好似一大片彤云,彤云中间有许多浅绿色的祥云,随着亭子往下走,松树渐渐稀少啦,露出啦冬青树的笑脸,再往上走,就到啦世纪廊,廊中有许多好似敦煌壁画的图案,栩栩如生,妙笔生花。廊中有许多长椅,老人在里面写生、拉二胡,一些年轻人坐在长椅上静静地倾听。继续往下走,会发现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仿佛在寻找迎春花姐姐说悄悄话,可是留给它们的只是一个失望。走着走着,可以看见在苍松翠柏中有一座矗立的“小宝塔”,往前走,就可以发现原来“小宝塔”就是容月亭,听着“容月亭”这三个字,我便编起这个名字的.由来:每当傍晚时分,月儿躲到这儿来休息,陪伴着这美丽的亭子,唯恐怕它寂寞。往下走,苍松翠柏消失啦,旁边是巨石嶙峋,脚下的石阶也坎坷不平起来,这些石头的形状有的像云朵,有的像猴子,还有的像山羊……真是千姿百态。
下山后,又可看见一片湖,这片湖的冰已经解冻,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光,在轻轻地流动,据说上面那座山就是挖这座人工湖挖出的土形成的。在湖上有一座造型优美的石拱桥。
从石拱桥上下来,向右走,就到一片透窗前,透窗后就是竹子的栖息之地。
继续往前走,就到啦鱼池,池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活蹦乱跳,争着向游客们游过去,真是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微笑。
这时,又可看见一座石拱桥,从桥上望下去,湖水上有一块有一块的冰,如果你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湖面上散落的一块块玻璃呢。
从桥上过去,就是幽静的小树林。小树林里种着冬青树、松树,还有腊梅花,时不时发出诱人的香味,游客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凑近去闻一闻、看一看。在一片碧绿的林子里,加上腊梅花的芬芳,你在这样的地方散步是否感到别有一番情趣呢?
啊!好一幅天绝美景、自然风光的图画!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