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人陌生了,陌生的人走远了。人在情就在,人走茶凉。我一直以为真正情谊,不管多久都不会变。后来才明白。人在情就在,人去情已远。有些事,不是你不说就不会变。有些人,不是你挽留就不会走。有些情,不管曾经多么根深蒂固,都会随着时间一点点的消散在记忆里,随风而逝。。。。。
爷爷还在的时候,舅奶奶每逢年节都会来家里和他还有两位叔爷爷秉烛夜谈。现在距离爷爷去世已近四年。曾经感情深厚的三人早已聚少离多,和我们大家见面都是看似亲近却透着压抑的疏离感。因为我对他们的感觉一如从前,并不曾因为少有来往而少了半分对于我们之间情分的信任和依赖。
但是,经过这么一件事之后我看不懂也许是不愿承认。其实我们都再不似从前,谁也回不到过往。
那天,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舅奶奶和舅爷爷一起到了叔爷爷家。之后来了我们家一趟,却门都不进就走了。还各种不是借口的借口,我心里很不舒服,却又不知道为什么。奶奶也是一脸迷惑。后来听说一样去了小叔爷爷家,却是不但进了门还坐了坐喝了茶才走的。奶奶知道以后满脸气怒。我只觉得心中顿时一阵寒凉。难道,真的像他们说的一样,连亲情也是需要纽带维系的吗?联系断了,熟悉的人也变得陌生了吗?就像握在手里的茶,当时灼烫。人走了,没了手心的温度。茶也就慢慢变凉,最终冷却。就像是人的情分,日渐疏远,渐渐没了当初的热情。到最后都会老死不相往来吗?
姑母是去年公历七月十三病逝回乡途中。家人亲戚无不为之悲痛欲绝。奶奶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颓然了好久。今年的二月二十六是奶奶六十五岁的寿辰。姑父和表哥一起来为奶奶贺寿,包了个大大的红包。饭后,奶奶追着送了姑父一条烟。我问小姑姑为什么要这样,往年都不曾见过奶奶送什么给姑父啊?为什么今年例外?小姑姑说:因为你姑母不在了,你姑父其实来不来都不会有人说什么,但他还是来了。所以自然要礼尚往来。我听过之后鼻子一阵酸涩。我说:我不懂,真的不懂。友情和爱情都可能夹杂着利益。如果亲情也需要物质来维系的话,我不知道我还能信什么了。姑姑说:人情这东西任何时候都一样,只是你还小。并不明白。听了这些话以后,头顶明明艳阳高照。我却再也感受不到丝毫的暖意。如坠冰窟。
难道感情这东西真的这么脆弱和无关紧要吗?不管以前有多美好的过往。时候到了都会分离,都会变得一文不值?
原来,不只是爱情才会有曲终人散。亲情也会人走茶凉。我们都回不到最初了。
我想,我周边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多,我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的书评,对它萌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后才看的,《华盛顿.邮报》对此书的评价是:“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作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的时间近二十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出自内心的慷慨行动。”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心里医师M〃斯科特〃派克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他带领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正如作品总序中所写的那样“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本书教会我们变得成熟,用于承担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成熟是每个人必然的选择,拒绝成熟,就是选择痛苦。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律,爱,宗教和奇迹。其中我感触比较深的是自律和爱这两部分。
自律,是理性地节制你的感情和行为。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
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
既然人生注定苦难重重,那么我们只有坦然面对了。正视自己,才能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找寻到适合办法去克服它。而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当问题出现了,我们会选择逃避,一厢情愿的等待问题能够自行消失,因为我们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事实上呢?问题不会消失,它们仍然继续存在,而且它们的存在还会成为妨碍我们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得不开始承担这样或那样的责任,于是我们又开始手足无措,习惯性的想要逃避。我们开始希望“这不是我的问题”,并且在心里这样自我安慰:“出现这些问题,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别人造成的,是别人拖累了我,所以我才无法……是我无法控制的社会因素造成的,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所以该有别人和社会来为此负责。”
趋利避害,逃避责任,好像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然而如果每个人都开始逃避,不愿意承担责任,社会必然会堆积起越来越多的问题,从而滋生和蔓延出更多的罪恶和安全隐患。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不能”或者“我做不到”,因为要改变旧有的习惯是一个艰辛且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宁愿为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也不愿尝试去改变……
更多的时候,我们为了逃避责任所带来的痛苦,心甘情愿的放弃选择的权利,让别人来操纵自己的人生。因为害怕孤独,所以喜欢喧闹,以这样那样的名义狂欢,而这一切恰恰反应出我们内心的强烈不安。而只有在寂静的夜晚一个人独处时,我们才会听到那来自内心的独白。真正的安全,来自于人的内心。只有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充实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觉到安全,才不至于在这个纷繁的城市中渐渐迷失,也才能够不被周围的环境所扰,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外不著相为禅 内心不乱为定”吧?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和不断获得的过程。现实的残酷,我们常常感觉自己不断努力,人生的意义依然还是荡然无存。所以我们必须在不断地肯定自我的同时,为了保持平衡,又不得不放弃自我。即:消除熟悉的过去,追求新鲜的未来。否则,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过去的一再重复。完全的释放自我,甚至不惜把过去的自我完全打破,说的通俗点就是打破常规,这是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
而在书中,多次被提及的“爱”,则被定义为:“人类心灵进化的原动力”,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换而言之,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派克的说法,多少有点西方宗教的色彩,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情欲,不过这恰好符合了我一直崇尚的精神恋爱的基本诉求。
但在日常生活中,过于强烈的依赖性,常常被我们解读为“爱”,这是完全错误的。例如: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并非完全出自于爱,而是以爱之名的控制欲。而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事例:一段感情结束以后,被抛弃的一方,痛苦万分,甚至打算轻生,他们会说:“我是那么的爱TA,没有了TA我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其实二者的关系已经背离爱的本身——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而他们口中的“爱”不过是过分的依赖感,不再是单纯的自我完善的意愿。
有一种人不管什么事情的'责任都使劲往自己身上揽,还有一种人不管什么事情的责任都使劲往别人身上推。前者患有神经官能症,总会觉得自己能力弱;而后者则是人格失调症,他会觉得自己十分厉害,失败都是别人的错。这两者都是病,不要放弃治疗。
选择性的放弃一些东西的前提是你有过这些东西,那些一贫如洗却整天叫嚣着自己视金钱如粪土,别逗了,请你先家缠万贯之后再来讨论。
爱是建立在双方都有独立意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互相妥协的才叫爱,如同养宠物一般的那就做依赖,因为你只是希望有一个听话的陪你罢了。
父母对孩子初期世界观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夫妻之间存在问题,就会影响到孩子,从而导致孩子患上重度不一的心理疾病。子不教,真的是父之过。
每个人都拥有庞大的潜意识,其实潜意识就是你们的上帝,总是希望帮助你透露你的心声,让你变得坦诚。
人们之所以信仰某些东西,其实大部分是为了在做某事的时候希望得到帮助,通俗点讲就是好运降临,让你心想事成。
其实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内容还是很通俗易懂,启迪心智的,但是一到了后面,对不起小Y真的读书少,不能理解。不过,要是换一个心理学的XX来读的话,我觉得ta的收获会比小Y的大得多的多的多。
综上所述,小Y觉得《少有人走的路》更加倾向于心理学有一定基础的人。
这时,他向另外一对老年夫妇问了路,说是哪里有168路车搭。168,?我怎么没听说过?我好奇的我有刻意、仔细的听。原来他是外地的!那对夫妇给他指了路——长途汽车站!这不就是和我一起下车吗?
车来了。在车上,我忍不住我那乐于助人的心。“我知道你要去哪,下了车跟我走,我给你带路。”他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只是稍微点了一下头,没有说一个字。
快到站了,他问司机:“长途汽车是不是在前面一站?司机。”“对。”这时我就不高兴了,我都告诉他了跟我一起下车,这是不相信我吗?
下了车,他又询问正在等车的人,车站该怎么走。我有点不耐烦的说“:我带你去,别问了。”他可能认为我是孩子,不可靠吧。又是在外地,别人主动给你带路难免有些怀疑,我便调整心态,我继续带路。“长途汽车站有168路车吗?我的.家在弥市。”“谢谢。”听到这句话,我之前的所有情绪都忘掉了。
过了马路,三层楼高的大字吸引了他的注意——长途汽车站。“里面有窗口可以询问,我要去上学了,你就自己去吧。”“谢谢”又一次使我的身体颤动了一下。这可能就是乐于助人后一声谢谢给我带来的感受吧。虽然开始他的不信任让我有点尴尬与气愤,但结局总是好的。我站在原地,远远地望着他的背影,生怕他找不到入口,可能是我多心了,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我还站在原地肚子享受。
“喂,你不去上学吗,他怎么在这里。”这不是迟到大王小谢吗。我便与他走去学校,那时我感觉有些奇怪,因为当时周围没有人,完了,要迟到了!班上新定的规矩“迟到一分钟,罚站一下午,使我的教饱受折磨,但现在想起来——值!
假如你也迷了路,你猜有人会给你指路吗?
总体上来说,读完本书,感觉心智初开,受益良多,但具体来说学到了什么,到了什么,难以加以总结,只是碎碎地谈一谈对各种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派克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名词解释,什么是爱。按照平常的理解,爱是人类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最本质特征,因为人类拥有伟大的爱,亲情之爱、爱情之爱、友情之爱,爱是我们伟大的情感。而派克的定义不同于此,从心理学者的角度,他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这个定义拓展了爱的外延,内涵更丰富,爱是一种积极的意愿,是为了自我和他人的.心智成熟而存在的,这样的爱无疑是伟大的。这让我提醒自己,不要随便将爱挂在嘴边,不要轻易地侮辱了这个词。当我们再次说爱的时候,首先想想自己有没有达到爱的境界吧,没有的话是没有资格谈爱的。
“心智成熟”是贯穿始末的名词,派克并没有做详细解释,以我粗浅的理解,大概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意识形态及它们指导下的行为模式的成熟吧。派克的全文论述,都是基于实现人类心智成熟这个崇高目标的,心理医生治疗心理病人的目标就是通过他们的开解和引导,激发病人的自律行为,从而解救生病的意识,逐步走向心智的成熟。
说到心理医生治病,就不得不提到“自律”,派克认为即使是世界上最好的心理医生,假若病人自己不自律,不配合治疗过程的话,那他也是医治不好病人的。可见,自律是心智成熟的重要手段,而爱是自律的原动力。人类一切的痛苦和灾难都来自于不自律,缺乏自律让我们不敢正视和面对问题,只是一味地规避问题,逃避痛苦。人要敢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用勇气去面对问题,以敢于担当的姿态去解决问题,直至战胜问题,实现心智的成熟。
自律包含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我们常常会有拖延工作的坏习惯,总也改不掉,我们总是避重就轻,把困难留到最后,倘若我们能够先把最困难、最复杂的工作先做好,把解决简单问题的心理满足感推迟到后面,这样我们就能够先苦后甜,按时完成工作。这对我本人来说是很好的启示,因为我就有拖延工作的坏毛病。尊重事实和承担责任,是实现自律的基本前提,自律就是自我管理,要正视自己,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买单,否则不可能真正的自律。同时还要保持心态的平衡,有舍有得,拿得起放得下,输得起赢得起。
派克还论述了称之为“神奇力量”的潜意识,他的解释我很信服,因为感觉上确实如他所说。我有时候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脑子里冥冥的感觉到那一刻所经历的这一幕幕存在我的记忆里,就好像这一切我早已经历过了,小时候常常为此困惑不已,长大之后,就总是认为这是传说中的轮回,是我上世的记忆没有完全清除,我又在重演着前世的一切,越想便越觉得这一切有点不可思议。派克的解释是这种情况是潜意识在提示我们,潜意识占据了我们思维的95%以上,潜意识一直被压抑着,但时常与意识发生冲突,反击我们的意识。派克甚至提到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潜意识构成了我们的潜意识,集体无意识就是人们心中的上帝,上帝通过潜意识作用于意识。
意识的进化就是心智的成熟之路,是自律与熵的博弈,是意识向心中潜意识的亲密。懒惰是我们原罪的本质,是我们的熵,它阻拦我们心智走向成熟,心智走向成熟离不开独立、勇敢和进取精神,我们要摆脱懒惰,严格自律,同时敢于承担责任,才可能实现胜利。我们大多数的人为懒惰所累,倒在了心智成熟的路上,没能实现心灵的成熟。
我们渴望心智成熟的人,必须独立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抵制懒惰,时刻自律,才有可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好书,不同的时间拾起,我想都会有不同的心灵感悟。
《少有人走的路》中的这条路是走向心理成熟之路,是复杂、艰巨且毕生的。人生苦难重重,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之所以是“少有人走的路”,就在于我们如果顺乎自己的本性,那么面对问题倾向逃避,面对责任倾向推诿符合趋利避害的本能。
但这样的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无助于关系的改善。所以,一旦选择了努力让自己心智成熟,就必须要克服许多困难。
该书讲述了作者如何灵活运用传统心理分析方法去解决人生的冲突和难题。它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