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午,我正在看一本关于战国的历史百科全书。看着看着,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扇门,我好奇地走了进去。
哇!这儿是哪呀?这里人怎么头上还顶着个像包子的东西?莫非我刚才进来的\'是时空之门,来到的是古代?既然是古代,那究竟是什么朝代呢?我拉住旁边的一位商人:请问,现在的王是谁啊?那位商人听了之后,好像没听懂我的话,说了一大堆我听着似懂不懂的话。最后,我听得不耐烦了,干脆就直接走开了。
突然间,我觉得有点不对劲,连忙转过头来。呀!大家全看着我呢!我与大家的衣服都不一样,我有手表莫不成他们把我当成是外星人?
这时,我看见旁边有一个卖苹果的小摊。看看古董苹果好不好吃!如果好吃的话,带一点回去给爸爸妈妈吃!苹果多少钱?我问。一文钱一个!一文钱一个?这时,我才回过神来!对呀!这是古代,他们说的当然是古代话啦。难怪刚才那商人说的话我没反应过来。还好我读过《论语》这本书,所以我能听得懂一些,那位商人说完之后,我试着拿出我身上的5元钱递给那个商人,商人奇怪问:为何给我一张纸?眼看商人就要把钱扔掉时,我急忙说:这是钱呀!我好说歹说,商人就是不肯卖。
不卖就不卖,谁稀罕你的臭苹果!正当我气不打一处来时,我突然看见了一位头上戴着一顶高高的官帽的大官,坐在一辆像马车又不是马车的车上,难不成是战车?他正在与百姓们说话,我好奇地钻到了人群中间,听了半天,原来是大官在对大家说,谁愿意把这根大木头搬到附近的北门去,谁就可以得十两黄金——虽然他说的是古语,但我还是能听清一鳞半爪。那个大官说完话之后,见没有什么人反应,又说话了,赏赐从十两黄金一直加到五十两黄金——不仅如此,还叫人拿上黄金来黄金?我看是缩小的金火锅盆——不过,真要拍一张照片做纪念。就在我还没有回神时,已经有一位壮士扛起木头迈开大步朝北走去。不一会儿,壮士就返回来了,那大官真给了那壮士五十两黄金——原来他就是商鞅啊!
如果能要到商鞅的签名,那可值钱了!就在我正要挤到商鞅身边时,不知哪个该死的居然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哎哟一声就醒了——原来,这只是一个梦。
战国时代,风起云涌,各路诸侯,南征北战,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们群众在死亡线上挣扎。作为一名当代的青少年,一下子要我回到哪个年代,我还真是有些不愿意了。不过为了能够应付这样一篇,我还是勉强要回去一下的。那么,究竟我回去要干什么呢?基本上是有这么几个选择:
一,旅游度假。现如今很多人都选择在假期前往一些名胜古迹旅游,一些旅游地点标榜为某某战役点,其实在如今看来纯属扯淡。因为再正宗的古迹地点也不如这样一次真正前往战国时代浏览更加得有体验,因此这次前往战国时代本人肯定是要好好得去一些地方参观浏览的了,可以去阿房宫看看那里的王妃宫女,跟他们合影留念,也可以找秦始皇诉说古今中外千百事,跟他聊聊新中国的宏伟大事,聊聊改革开放,聊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
二,拯救苍生。作为当代一名学过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少年,进入古代以后肯定有很多知识信息可以跟古人讲,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跟他们传扬福音的信息。告诉他们必须爱人如己,告诉他们一些真理信息,让他们彼此关怀,真正得达到文明进步的状态。同时,也要积极推进当时的民主文化建设,让人们群众都能够有当家做主的机会。如果实在可以,那么就尽快在那个时代就推进并且完成民主进程,实现中华民族在战国时代就完成了民主化,实现当时国家的繁荣富强,那么就可以确保很多人的生命不至于在滚滚历史当中在年轻时候就早早得殒灭了。同时,我也要在战国时代积极推进科学、文化、教育、体育、历史、化学、医药等领域事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当时人们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让人们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三,偏安一隅。由于穿越时光貌似比较违背宇宙运行规律,一旦本人回到战国时代造成了比较大的波澜,极有可能造成整个宇宙的紊乱从而严重到导致了整个宇宙的毁灭。于是,本人干脆回到战国时代就在一个偏远乡村隐居得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娶一位美丽贤惠的乡村姑娘,再生育几个孩子,过着衣食无忧、冬暖夏凉、和和睦睦的幸福生活。
总的来说,这就是我回到战国时代的一些可能作为了。
这则故事是在讲多大脚穿多大鞋,并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东周国力有限,不是天赐良机已经招揽不到威名俱盛德人才了。想想也悲哀,天下之人莫不是王臣,但在名义上的感召已经不能够吸引人才了。杜赫想要东周重用景翠,抛出了潜力股一说。潜力股古来有之,虽一时不见其形,但已略具其神。这样的未雕美玉在普通人面前价值有限,但在阅人无数的“星探”眼中却是无价之宝。大到一国,小到一家,其间的兴衰荣辱无不在人才二字上。因为只有人才才有别人缺少的眼力,也只有人才有着平常人更多的创造力。社会不过是人才为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各取所需自然的资源,社会又转化成一种人才对抗大自然的资源。但是各取所需就导致人才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至于多样性的人才什么时候重要,什么时候次要,又是一种历史的各取所需。也可以说成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各取所需。水无常形,势无常态,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历史正是有阶段性,你在这个阶段你再怎么蹦跶也是次要,你再怎么颓废也是重要。不过大家作为人才都没有本质区别,有区别的只是时代。这里不知道景翠是不是那个时代所谓的人才的潜力股,但可以知道杜赫已经成功推销了景翠。因为他清楚他那个时代,当时的东周需要怎样的一个人才,而这个人才必须物超所值。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第一疑问是祭田是什么?从字面上理解估计和祭庙,祭品的`功能相似。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祭祀祖先所用的物品。可就是这么神圣的东西,天子的祭田却还是被赵一个诸侯给抢掉了。无奈到要谋士利用装神弄鬼的太卜解决问题。看到周室衰颓如此,心中有点不忍。但这是历史的脚步,任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当一个国家连自己的祭祀类东西都保不住的时候,那真是离灭亡不远了。赵氏晋大夫出身,现在竟然连天子的祭田也是想夺就夺,怪不得孔子也感慨礼崩乐坏。但这是矛盾矛盾发展的必然走向。圣人坚持克己复礼,但那也只是境界问题,而非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了。赵王病了,收受好处的太卜把病因归咎于夺了周的祭田。那时的人们还是相当畏惧鬼神的。赵王也是人,也怕死,所以听太卜言也是人之常情。想想为了一块祭田丢了自己的性命,那多不划算啊。所以还是把祭田还给了东周。郑朝用一时的巧计保住了周室那仅存的一点尊严。但是谁都知道,这仅有的一点尊严最后也会失去。所以奇技淫巧能够规避风险一时,但如果不从本源上去查缺补漏,迟早也会走向失败。这虽是天命,但又有谁愿意去接上这最后一棒!赵王不敬天子惧鬼神,周君不修本源险用计,我们不塑自身疲于生活,其实都是一样的。
客見趙王曰:“臣聞王之使人買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馬之工也。”對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國事,又不知相馬。”曰:“王何不遣紀姬乎?”王曰:“紀姬,婦人也,不知相馬。”對曰:“買馬而善,何補于國?”王曰:“無補于國。”“買馬而惡,何危于國。”王曰:“無危于國。”對曰:“然則買馬善而若惡,皆無危補于國。然而王之買馬也,必將待工。今治天下,舉錯非也,國家為虛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與建信君,何也?”趙王未之應也。客曰:“燕郭之法,有所謂桑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聞也。”“所謂桑雍者,便辟左右之近者,及夫人優愛孺子也。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是能得之乎內,則大臣為之枉法於外矣。故日月暉於外,其賊在於內,謹備其所憎,而禍在於所愛。”(《戰國策.趙策四》)
学习体会:
有个宾客见了赵孝成王问道:“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回答说:“有这回事。”宾客又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找不到识马的人。”宾客问:“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赵王说:“建信君要处理国家大事,何况他又没有识马的本领。”宾客又问:“大王为何不派纪姬去呢?”赵王回答:“纪姬是个妇道人家,不会识马。”宾客接着问:“买马如果买到好的,对国家有什么好处?”赵王回答:“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又问:“买马如果买到坏的,对国家有什么危害?”赵王说:“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宾客说:“既然买的马是好是坏,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或危害。大王您买马却一定要找一个识马的人去。现在治理国家如果用人不当,城邑将无居民,祖宗断绝祭祀,可是大王却不任用内行的人,而把大权交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呢?”赵王无言以对。宾客继续说道:“燕郭占卜的方法法有一种叫桑雍的,大王您知道吗?”赵王说:“没听说过。”宾客说:“所说的桑雍,就是指善于迎合自己的亲近者,以及很得宠爱的夫人、美女等等。这些人都是趁大王醉昏昏的时候,向您提出自己非分要求的人。他们这些人在宫内随心所欲,那么大臣就能在宫外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了。所以说,太阳和月亮的光辉只能照到外表,而坏人却隐藏在阴暗的深处;小心谨慎地防备了自己憎恶的人,可祸乱却往往发生在自己宠爱的人身上。” 这篇文章首先描写了赵王买马总想找一个识马的人去买,而治理国家却不懂得任用内行的人,任用了建信君这样一个宠臣。说明了买好马或坏马,对于国家无足轻重,而任用内行的人治理国家却举足轻重,可赵王轻重不分。
然后又举出燕郭占卜的方法桑雍,叙述了桑雍就是迎合亲近宠爱之人,而正是这些受宠之人乘机索取大王的东西,进而引导了大臣们在宫外贪赃枉法。说明了对所宠爱之人也必须有所防备。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治理国家、治理政事要知人善任,既要防备所憎恶的人,更要防备所宠爱的人。否则,于国家、于政事、于人民将有害而无益。
——读《战国策》有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西汉文学家刘向或许不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但他留下的《战国策》,却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的著作。它为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谋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战国策》一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对于文人政客的描写。在
政治上以管仲、张仪、苏秦为代表的政治家,以及众多的高士、逸民甚至隐士也现身江湖,大展才华,叱咤风云,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玄机妙算。这其中许多已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亡羊补牢、一尘不染、大庭广众、门庭若市、惊弓之鸟、不翼而飞”等词语均出自于此。刘向也在人物描写方面下足了功夫。“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最好的证明。“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如此形象的外貌描写便是《战国策》所有人物描写的一大代表。而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在家中“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此后,便有了锥刺股的故事。待他发愤图强,身挂六国相印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前后鲜明的对比,将名禄至上的功利社会,“认官不认亲”的封建社会丑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无形揭露了高官的虚伪。
相比家喻户晓的成语,《战国策》留给后人更多的是纵横家游说的精彩案例。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人们时刻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战争。如何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产生最大的利益,避免大大小小的战争,便是自古以来人类发展的难题。春秋战国历史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政客的出现,改变了单纯武力战争的粗暴与轻率。战国时期,乃至当今社会,利益与冲突是永恒的,在利益面前,人总会出现两难境界。而利欲熏心,不让利益冲昏头脑,实属不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作为高级动物,我们更该利用的是大脑而非拳脚。脱口而出与凭感觉做事,并不是万全之策。我们应向《秦攻宜阳篇》中谋士赵累一样。善于审时度势,分析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从而采取进一步行动。
人生就是政治,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中国上下五千年,无数前人,向我们诠释了这样的道理。《战国策》,为我们留下的,不是故事,而是启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