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书城,泡在朱德庸和蔡志忠的漫画里,美美地过了把瘾。一向爱看漫画,尤其喜欢绘本漫画。以前常看张乐平的“三毛”,现在已不多见了。朱德庸和蔡志忠的作品是我喜欢的。还喜欢几米和小美女寂地的漫画,可书城里居然没看到。
比起捧读厚厚的大部头小说,我更愿意细细欣赏漫画。好的漫画作品,会以最简洁的方式表达最深刻的哲理与情感,同时又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其实,生活就是一幅幅漫画,许多场景定格下来,会让人或快乐一次、或无奈一次、或好奇一次、或激情一次……只是时光匆匆,我们总来不及感受。
欣赏漫画,哪怕只是匆匆浏览,也会被一种淡淡的感觉萦绕。那看似简单沉静的画面,却逼真地再现了人间百态,让人看到生活的本真。倘细细地品,便会咂摸出更多的味儿来。一幅简简单单的画面配上寥寥数语,可能就撩拨了久未晒过的心情,触动了那些不经意被忽视的心绪。投入地看漫画,好似置身人生风景中,恍惚身边的人和事就在漫画里,有一种“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感觉。
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或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心跟随眼睛在一幅幅漫画上行走,或浅笑,或感悟,在静与净的心境中倘佯,那种感觉真好似“雪夜拥被独诗书”,人静了,心也净了。
漫画看似很简单,简单得似乎只是一些线条,可其中却有人生大道理;生活似乎很复杂,复杂得让人有时理不出头绪,可当它跃然纸上,却变得简单疏朗,让人在心静性清的平和中,看清生命的过程与意境。可见生活本身其实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人心复杂了,自然就疲惫了。所以一个“累”字成了现代人的流行病。可见幸福其实也很简单,正如寂地说的:“有一种幸福,是一个人也能到达的,就是内心的平静。”
最近,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张漫画——只已经长大,却没长出半片羽毛的鸡,在草窝里流着眼泪,它正在思念母鸡翅膀下的温暖。这只鸡在妈妈“精心”呵护下长大了,它没有离开过出生时的窝,没有自己找过食物,连最起码的御寒本领也没有,怎能自立、生存呢?这是作者用艺术的手法反映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令人深思。
母爱是一种美德,我们需要这种博大精深的母爱,但这种爱也需要适当的尺度。现在大多数家庭是“四二一”家庭。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家长有理由把孩子当“宠物”来养。但是过分的爱,使学生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为父母对他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当然的。他们有权享受而不思进取,造成这些“太阳”们连最小的事——系红领巾都不会,连抹布也没碰过。这也难怪大人说:“当今的大学生,有的生活不能自理。”
鸡的祖先叫雉,它们是生活在树上,善于飞行的。当人们把它们捕获饲养起来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改变,慢慢地被顺驯化了,丧失最基本的本领——飞行。如今,连羽毛也要丧失掉,是多么可怕!非洲的云豹捕获邓羚带回家里放生,让小云豹捕捉它,如果小云豹不去捉,母豹会发疯似的撕咬小云豹,直至孩子们捉到邓羚为止。非洲的云豹都能这样,让子女练就生存的本领,我们的慈母祥父却不培养后代的生活能力,他们的“未来”、“希望”的命运与那只没有长出羽毛的鸡的命运有什么区别呢?
记得听老师讲过,国家的一位***指出“娇宠孩子也是一种腐败”。这种腐败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它更具有危害性。我们的父母应该醒悟了,只有他们的醒悟,我们作为未来才会有希望。
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推崇 巧妙绝伦 刹(chà那 驻(zhù足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轩(xuān榭(xiè 胸中有丘壑(hè 嶙(lín峋(xún 镂空(lòu 蔷薇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zhàng 御(yù道 磬(qìng 鎏(liú金 雍(yōng正 攒(zǎn 琉璃 蟠(pán龙 中轴线 伧(cāng俗 帷幕 雅俗之分 竺(zhú可桢(zhēn 孕育 翩(piān然 销声匿(nì迹 风雪载(zài途 农谚 榆叶 连翘 衰草连天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蟾蜍 囊(náng 繁衍 胚胎 鳞片 脊(jǐ椎 (zhuī 两栖(qī 相安无事潮汐 褶(zhě皱(zhòu 遗骸(hái 劫难(nàn 致密 追溯(sù 天衣无缝 归咎(jiù 藩(fān篱 啸 (xiào聚山林 栖(qī息 监控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潜(qián意识 过滤 顷(qǐng刻 面颊(jiá 喷嚏(tì 激荡 嘈(cáo杂 唠唠(láo叨叨(dāo 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华君武先生这幅题为,《假文盲》的漫画,如一把社会丑恶现象的匕首,对假文盲先生们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有力的鞭挞。
这幅漫画勾画的是在一个寒冬的早晨,在母子上车处站牌处站满了身强体壮的男人们,而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却被挤在外面,冻得瑟瑟发抖。那位妇女用无助的眼神看着那群男人们,不禁打了个寒颤。而那群男人们呢?依然目不斜视地站在那里。他们难道不识字,是文盲吗?不,看他们的样子,一定是假文盲。
站在母子上车处的第一个男人,身穿皮袄,双手插在口袋里,脚下一双闪亮的皮鞋,看样子好像是一个国家公务员。看他眼神惺松的样子,一定是睡懒觉睡过头了。不想迟到,又不愿意破费打的,就来抢占母子上车处这个优先的地方。第二个人头戴军帽,穿一身军衣,军人难道也不识字?第三个人,戴一副眼镜,也像个国家公务员。最后一个人,戴着一个又厚又大的口罩,从他的衣着看来,像一位医生,多么神圣的'职业呀!可是这个人连基本的社会美德都不懂,又怎么配当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呢?
在生活中,我曾看见许多类似《假文盲》的情况:在公交车上,我曾看见过有抢占老、弱、病、残、孕群体座位的年青人;在公园里,我曾看见跟着自己孩子追逐嬉戏在请对小草足下留情的警示语旁的草坪上的年轻夫妇;在公共场所我曾看见男女老少在请爱护环境的警示语旁乱吐、乱扔。我苦思良久,终于得出一个结论:现代人不是缺少文化,而是缺德。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尊老爱幼,先人后己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好品德。让我们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少年,不做假文盲!
虫有很多种,个个都有名字:甲壳虫、七星瓢虫、毛毛虫等等。可是,今天我在语文书上看到了周月泉画家的一幅漫画。它,引起了我的深思……
木头李以卖树为生。一次,他穿着刚买树得来的钱,买了一套崭新的衣服,头顶鸭舌帽,瞪着铜铃般的眼睛仔细盯着树木。抽出一根香烟吸着,接着像模像样的试了试斧头的刀锋,握紧斧头,“刷刷”的砍了起来。突然, “扑扑”几声,一只啄木鸟停在了木头李的肩膀上,盯住了木头李的“不毛之地”,想: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看完了之后,我笑了。但笑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盗木人有榆木一样的脑袋真没错,因为他也不想想,毁坏树木资源就等于毁灭自己。人类的生存哪一样离得开自然资源的给予呢?
“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人的脑袋里真的会有虫?对,这条虫就是贪婪虫、无知虫、自私虫……为了金钱而生出来的虫!世界上,这类“脑袋有虫”的人数不胜数,可啄木鸟却是寥寥无几。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因为人类的活动,现在,全球森林面积从1990年的39.6亿公顷下降到2000年的38亿公顷,这都是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而造成的。如果人类将森林砍伐光了,陆地上的生物将减少90%,将有250万个生物物种灭绝。
如今我们必须保护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因为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而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像“木头李”一类的人,灭掉脑子里那条贪婪的虫。让我们能问心无愧的回答说:“我是保护环境的使者!”
从古至今,我们生命的摇篮——地球母亲哺育了无数的人,她向人类慷慨地提供资源。原来的人们都对地球母亲怀有崇高的敬意。可是,如今,人类为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利……去不断摧毁地球,去不断折磨我们万物的母亲。她的皮肤上已经有了丝丝裂痕,她水灵的身体已经变得干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我们人类的母亲。
伴随着一阵风,一辆大卡车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缓缓爬上一座绿色环抱的小山,在半山腰的一处平缓地方停了下来。
那是一片小树林。一棵棵大树拔地而起,又高又大。绿油油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巨伞,遮住了耀眼的阳光。一片片树叶像一个个小手掌,随着一阵山风,小手掌欢快地拍起来。沙沙的声响像一曲幽幽的小令。
开车的司机下了车,在小树林里转来转去,瞪着铜钱般大的眼睛,仔细地寻找着良好的树木。他从口袋里拿出一根烟,掏出打火机,悠闲地抽起来。屡屡青烟从他的嘴和鼻孔里冒出,周围的清鲜空气仿佛也被这青烟弄混浊了。
他又回到车上,从工具箱里摸出一把斧头,锋利而光滑的斧面上闪出阵阵可怕的寒光。他掂着斧头来到一棵长得细长的树旁,“唰唰”地砍起来。一刀接着一刀,是那么熟练,那么潇洒,不断发出“咚咚”声。突然,随着一阵“扑棱”声,一只啄木鸟停在了司机的身上,大声叫道:“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这是一幅漫画的主要情节。看完了这幅漫画,我的心中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这句话萦绕在我的耳畔。人的脑子里怎么会有虫呢?那么这只虫就是比喻人的贪心,无知,自私的坏习惯。金钱会让人贪心,会让人不顾后果地做事。这幅看似平常的漫画实际是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珍惜地球资源的漠视,与此同时,也告诉人们如果人类不加节制地滥用地球自然资源,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一片荒凉,可怕的景象。
这一幅漫画暗示我们:人类要保护地球,珍惜地球的自然资源。不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破碎,而是要让我们的地球变成美好的家园!
解答第1题,先要整体把握文意,明确第一段末句的几点意思对下文的作用,据此就能一举两得,揭开“顺序”和“结构”之谜。
第2题,解答①要弄清下定义和作诠释的根本区别,用换位法(主语与连同定语在内的宾语互换位置)加以鉴别,换后意思不变的是下定义,换后意思发生逻辑错误了,就是作诠释。解答②,目光要在“航空照片”、“飞机航拍”和“人工”上聚焦,并揣摩作者的用意,就不难看出意在用它们跟遥感卫星的工作效率用比较,以突出遥感卫星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解答第3题,只要扣住“仅”和“还”这两个副词,答案就会撩开面纱。
第4题,解答①要看到“一直”是与“长期以来”相照应的,便可揣摩出它对查找“内在原因”的难度之大起了强调作用。解答②,要联系上文理解,会很快排除A和B,却可能会在C和D中犹豫不决,但只要联系“长期以来”和“一直找不出”去揣摩,你就会觉得选C才是准确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