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包公湖作文(作文包公湖350字)

春天的包公湖作文(作文包公湖350字)

首页说明文更新时间:2023-03-14 12:59:08
春天的包公湖作文(作文包公湖350字)

春天的包公湖作文【一】

前几天师弟提议去包公祠聚会,呵呵呵,这提议还真够特别,几个青年男女跑到供奉包青天的地方小聚,在叙旧的同时又可以培养一下高尚的情操,师弟还真是用心良苦了。

当天的祠门可罗雀,一群工作人员无所事事的`坐在门口。这年代除了想升官发财的来膜拜包拯的人外,也没多少人会惦记着他了,人烟稀少也是当然的。祠庙很小,五分钟就能参观完,与一般的祠庙没两样。我就连包公的塑像都没看到。可能是我没在认真参观吧,包公祠与我想象的相差太远了。里面烧香拜佛,旁边还有什么观音阁,主持们还变相的索取香油钱,成了一个乌烟瘴气的地方,难怪来的人越来越少,只有那些官员们惺惺作态的来上柱香以表清明,也不知道他们在作秀的时候有没有点愧疚,有没有觉得玷污了这块神圣的地方。

祠内看到有几个簸箕晾晒着纸币和硬币,想必是信徒们扔到池中石龟之物,过去我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寺庙之类的要盖这种水池,还要放只大石龟,看到很多人把白花花的银子往水里扔我都有下去捡的冲动。现在倒是可以理解了,都是利益所使,利用人们的虔诚牟利。

包公写的明志诗《书端州君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春天的包公湖作文【二】

在我的家乡随州,有多处风景名胜。可在我眼中,哪一处也比不上家乡的白云湖。虽然它没有西湖那样妩媚,也没有洞庭湖那么壮阔,然而,它确哺乳我成长,从很小的时候它就和我玩在一起,它记载着我许多童年的`欢声笑语.......它一年四季景色怡人,尤其是春天就更美了。

"S"行的白云湖像一条舞动的绸带,柔美秀丽,河水清澈见底,还能看见里面的小沙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河水波光粼粼,燕子用剪刀似的尾巴偶尔沾一下水面,就看见波纹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

一群群大白鹅顺着白云湖游。有的展开翅膀你追我赶,好像在嬉戏;有的闭目养神,随波逐流;还有的围在一起抢食物。它们把头伸进水里,屁股朝天,翅膀展开扇动着,像盛开的荷花。许许多多的小蝌蚪,它们有时连成一条线,像一串串黑珍珠,有时挤在一块,又像一幅幅水墨画。鱼虾在水草里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游玩着,偶尔还会跃出水面,仿佛想看看春天的美景,还有的在水草里穿来穿去,好像在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春天的小河的确很美,可河两岸的景色也很美。一排排的柳树像士兵一样,守卫着小河,柳树吐出嫩绿的芽,像新疆小姑娘的辫子,风一吹,柳枝左右摇晃,多姿多彩。小鸟也在柳枝上“叽叽喳喳”的叫着,仿佛在唱春天的赞歌。柳林对岸有一片桃林。桃林里的桃花正竟相开放。那桃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蜜蜂在花丛里“嗡嗡嗡”的采着蜜,美丽的蝴蝶也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我爱春天,更爱春天的小河。

春天的包公湖作文【三】

大家如果读过包公案,就知道包公这个人办案铁面无私,比如说:有一次,包公的亲人犯了法,包公依旧将那个人给捕捉了。

我觉得包公办案办得相当准,有一次,一个哑巴来报案,那个哑巴不会写字,包公就只能将哑巴弄得十分狼狈,然后将他送到路上,一个老人家看到后,说这个哑巴很冤枉……包公听了以后立刻让哑巴的哥哥捉来审问,打了好几大板,那个人才认罪。

我觉得包公很厉害。每次遇到一个非常难的案件,都不慌张,不会让任何一个坏人逃脱,绝不冤枉一个好人。

春天的包公湖作文【四】

我们家门口有一个人工湖,名字以包公湖来命名。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记得包公湖里的水都是清澈见底的,夏天在包公湖边上玩耍的时候,能够看到湖里有很多小鱼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湖边上还有很多栖息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但是几年过去了,包公湖已经不再是我印象中清澈的样子了,它里面的水开始变得发红,并且在散发着阵阵恶臭,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有小鱼翻白肚浮起来漂在水面上。

为什么包公湖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了呢?妈妈告诉我说,是因为附近的`居民总是有一些不自觉的人,会把家中的生活污水排放在湖中,并且还有人随意在湖边洗衣服,洗衣粉中含有的有毒物质都融入到了水中生物的肚子里,所以生态环境才会越来越恶化。

我们大家都依湖而住,如果说包公湖的环境一直能够优美下去,我们附近居住的人心中也必定是十分愉快的。

在此我呼吁,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一定要保护环境,不能够再往湖中随意排放污水了,让我们大家联起手来,保护好包公湖的环境吧。

春天的包公湖作文【五】

走啊走,来到了湖边,湖边有许多柳树和樱花树。柳树姑娘正洗梳着自己长长的发辫,对着“镜子”照了又照,看着自己美丽的倩影,微风吹来,湖面泛起波纹,浪花撞在岩石上,发出“哗啦”的声音。不知不觉中,来到一座小桥边,对岸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那诱人的嫩绿,是春姑娘的仙棒变出来的。春姑娘的信使小燕子张开剪刀,把大地裁剪,裁出一幅美好的画卷。桂花还未开花,但已发出清香了。

划船来到天井边,里面有好多小鱼。有花的、黑的'、还有金黄色的。旁边的墙上是天井的传说:一天一位仙人至此,见天井湖美丽可爱,就来划船。不久,公鸡打鸣了,仙人来不及就用桨往湖心一戳,飞上天去。被仙人戳的地方,从地下汨汨流出泉水来,天井湖应此而的名。这口天井便是“仙人戳的洞”了。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但人们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天井里的水始终比湖水多出两米。

我划船是在湖里捉到了一直可爱的乌龟,我准备把它带回家饲养。

夕阳西下,在夕阳光辉的笼罩之下,我们恋恋不舍的回了家。

春天的包公湖作文【六】

孩提时,我的母亲总喜欢在夏天乘凉时,一遍又一遍地给我讲述包公的故事。长大了,我才知道,原来包公是母亲包氏的祖先,怪不得她们乐此不疲地提起这个话题。实际上,包公的故事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以致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包公究竟是人还是神了!

也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吧,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竟然鬼使神差般选择了研究包拯的法律思想这一课题。静心读完《包拯集》,再仔细梳理一下包拯的生平事迹,我这才明白,母亲给我讲的那些故事,确实给包公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包公在她们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民间向往“公平正义”的化身。

这次去开封,我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便是去拜谒包公祠。无论是传说的包公还是真实的包拯,他都是我为之敬仰的历史人物。

包公祠坐落在开封市美丽的包公湖畔。远远望去,绿树掩映中的包公祠建筑典雅,庄严肃穆。大门前,一幅书写遒劲的楹联格外醒目。

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

正气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

此联虽寥寥数语,却囊括了对包公这一生的公正评价。走进大门,是一幢宋代营造法式的古典建筑,据说是仿照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开封府模样建造的。祠内设有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青砖绿瓦,浓墨彩绘,让人顿时有一种穿越时空,回到往古的感觉。大殿之上,一尊包公铜像,蟒袍冠带,正气凛然。我情不自禁地跪下双腿,向包公顶礼膜拜。此时,我想说一声,我敬拜的不仅仅您是我母亲的祖先,更重要的是,我在敬拜您说留下的刚正不阿、公平正义的精神。

包拯坐在大厅上静静地看着我。而我望着他深邃的目光,脑海中也唤起包拯这一生中一幕又一幕的动人故事。

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据《包氏宗谱》记载,包拯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申包胥。包拯据传是申包胥的三十五代孙。包拯的祖父包士通,父亲包令仪都没有做过高官。他们隐居乡下,却培养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清官。包拯七岁时,其父母便把他送到了合肥东郊公城乡一个叫香花墩的地方读书。史载包拯小时候“挺然若成人”,“不为狎戏,长弥勖历操守。”少年包拯向往做一个魏征式的谏臣,因此很小便立下了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23岁时,受当时庐州太守刘筠的赞赏,包拯开始名声远播。然而,经过数次科举考试的失败,包拯直到宋仁宗天圣五年才一举高中进士。这一年,他已28岁。

本来,意气风发的包拯此时正是大展宏图施展抱负的好时光。然而,就在包拯准备携父母赴任时,包令仪夫妇竟留恋故土,不愿随包拯前往。孝心至重的包拯见父母执意不去,便毅然辞官,在家侍养双亲长达十年之久。一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包拯为父母守丧完毕,才踏上赴京的路程。这一年他已三十九岁。

包拯第一次担任的是天长县令。在这里,他因著名的“牛舌案”而一举成名。据史书记载,有一个农民到县衙告状,诉说他家的牛舌头被人盗割,请求捉拿凶手。这个无头案只有苦主,没有凶手,怎么办呢?包公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便想出了一个“金钩钓鱼”的计策。他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牛必死无疑。你先回去***掉将牛肉卖了吧。”告状的农民一听,连忙说,宰***耕牛是犯法的,我不敢。包公说你照我说的办吧,我免你无罪。后来告状的农民照办了,没想到割牛舌头的罪犯原本就是为了报复,听说告状的农民自己犯了法,立即到县衙告状。包拯立即升堂,大喝一声:“大胆歹徒,为何先割掉牛舌头,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来。”凶犯一听,吓得魂不附体,立即如实招供。这个小案子很快就传开了,以致后来的民间戏曲里把包拯奉若神明,成为一个断案如神的形象。

其实,包拯一生最宝贵的不是民间传说的断案如神,而是他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质。包拯四十二岁那年提拔为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他在这里廉洁奉公,改革弊政,深受人民爱戴。庆历三年,包拯在端州任满,就在他离任赴京时,成千上万的端州百姓为他送行。端州最著名的是“端砚”,而作为端州知府的包拯任职三年,也没有一方端砚。端州百姓感念他的清正廉洁,临行时为他精心制作了一方上好的砚台。百姓知他不会收下,便暗地交给书童塞到船上。据说,船行至开采砚石的羚羊峡时忽然狂风骤起,浊浪涛天。有人说:“是不是有人做了亏心事引来天公发怒。”包公一听这话,立即命令逐项检查行装,结果发现了端砚。当他得知这是端州百姓送的,他立即向端州方向深深鞠躬,大声说:“包某绝不带走端州的一石一物。”然后,随手将端砚抛入江中。霎那间,风平浪静,雨过天晴。这个“包公掷砚”的故事虽然有些神话,但却是实有其事。《宋史·包拯传》就有“岁满不持一砚归”的记载。对于爱好书法的包拯来说,不取走一方端砚该是需要一种多么自律的勇气啊!

包拯最可敬之处在于他刚正不阿、执法如山。45岁那年,包拯赴京任监察御史。这期间,范仲淹正在极力推行“庆历新政”。在守旧派夏竦和王拱辰的围攻下,以失败告终。就在王拱辰对改革派斩尽***绝之际,包拯挺身而出,上疏仁宗皇帝说:“近岁以来,多有指名臣下为包拯担任监察御史不到三年,但他激切忠直、疾恶如仇的品性连宋仁宗都为之敬佩。经他弹劾的高官就有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宋仁宗的亲信太监阎士良,著名的酷吏王逵。特别是“七弹王逵”使朝野为之震动。包拯在做了几年转运使后,于53岁又回到朝廷担任谏官。上任伊始,他便气势不凡,弹劾当朝宰相宋痒是“窃位素餐,在位无所建树”。宋痒罢相后,他又上书为“庆历新政”官员辩诬。此事被仁宗见疑,包拯遂上书请求外任。此后先后赴任瀛洲、徙知扬州、改知庐州、贬知池州。一直到59岁那年,转任开封府。

包拯在开封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也不用一一叙述。但他在开封府推行公开审判的司法制度改革,则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宋史》称赞包拯在开封府是“威名震动都下,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一直到64岁,包拯逝于枢密副使任上。他死后,宋仁宗亲授包拯女婿文效为保信军节度推官,负责护送包拯灵枢归葬合肥。

包拯作为北宋著名的清官,是一个颇有进步思想的政治家。他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所追求的法律公平思想,则为后世敬仰。正因为如此,他在此后数百年间,一直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

站在包公祠前,我看着一批又一批前来拜谒的游客,突然想到:当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去传扬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的品质可能就是这个时代最缺失的东西。

是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数百年前的普通封建官吏为什么会这样受人爱戴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