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上课铃声响了,邓老师兴致勃勃地走上讲台,笑容满面地看着我们说:“今天我们玩一个又好玩而有趣地游戏叫“抢橡皮”。一听到抢橡皮这个游戏,大家都说:“好哇!好哇 !”我和蓝翔都好像笑破肚皮一样。
邓老师先给我们看了游戏规则:在桌子正中间放了一块橡皮,两选手面对面站在桌前,双手交叉抱在胸前,按裁判的口令去抢橡皮,主持人发口令,如“一二一左手”,则两人同时出左手去抢橡皮,如果你出错了手,即使抢到也算输。胜利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励,游戏开始了,我拿出了一块橡皮擦放在桌子中间,我时而信心百倍,时而紧张万分,教室里真是安静极了!连一枚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听听见,第一轮邓老师说“一二左手”我屏住呼吸抓起橡皮的手竟然是右手,所以我输了,蓝翔赢了。第二轮我的手像洪水一样涌过来抓到了橡皮我蓝翔说:“别灰心还有机会啦!”第三轮我又赢了,但我看到我的同桌唾头丧气我又说:“还有机会的我们可以打平手”。四轮结束了蓝翔输了我刚赢了。
这个游戏真好玩!即可以煅炼身体的协调能力还可以左手和右手的'辨别能力。真不错呀!
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邓老师教我们玩了一个比前两个游戏更好玩的游戏叫“抢橡皮”。同学们听到又有游戏玩了,异口同声地说:“好啊!”
老师先宣布了游戏规则:在桌子中间放一块橡皮,两位选手面对面站在桌前,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按老师的口令去抢这块橡皮。老师发口令,“一二——左手,”则两个人同时伸出左手去抢橡皮。如果你出错了手,即使抢到橡皮也算输!胜利的同学可以获得奖励。游戏开始了,时而信心十足时而紧张不已,我暗地里对自己说:“我得想个办法赢过‘敌人’才行。”我想这些的时候“敌人”已经做好防备的样子,反而让我镇定了下来,我的眼睛死死盯着橡皮。教室里安静极了!连一枚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听老师说:“一二,左手!”我的左手就象离弦的箭一样伸出去,一下子就抓到了橡皮。我欢呼雀跃,而我的同桌却垂头丧气。我对我的同桌说:“一次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同桌对我说:“谢谢。”下一局他果然赢了。他对我说:“谢谢你鼓励了我。”我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抢橡皮”这个游戏不仅好玩,还可以锻炼我的注意力和协调力,真不错。
今天上午我们玩了一个激烈而又好玩的游戏:抢橡皮之战。
“战争”开始前,邓老师先说了规则:在桌子中间放一块橡皮,两位选手面对面,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老师发“一二三左手”的口令时,两位同学出手抢橡皮,如果出错了手,即使抢到了也算输。说完规则后大家都安静极了!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见。
开始游戏了,我时而信心百倍,时而紧张万分,生怕我的“敌人”先战胜了我。正当我紧张的时候,我就回想起我曾经战胜过她,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得信心十足。于是,我就紧紧地盯着橡皮,心想:“我一定要赢!”当老师喊:“一二三左手”时,我的手就像离弦的箭一样伸了出去一下子就抓到了橡皮,我欢呼雀跃!而我的同桌她却垂头丧气。于是我安慰她说:“没关系的,我们下次还玩,你一定能赢!”她对我说:“谢谢你!”我的心里甜滋滋的。就这样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游戏。
这个游戏真好玩,还能提高我的注意力和协调能力,真不错!下次我还要玩!
电影《龙之战》是由刘佩琦 、曹云金、 李子雄 、罗昱焜 、范志博 、修庆 等众多实力派明星领衔主演的一部战争史诗巨制,本影片是根据我国近代史上的镇南关大捷所改编。
讲述了以清朝大将冯子材为主导带领士兵英勇抗击外敌,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场胜利——镇南关大捷的传奇经历。
其中一段冯子材带着棺木上阵抵御外军,以表决死一战之决心。由如熊熊火焰燃起的爱国情怀,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冯子材一心为国、一心为民,不图名利、足智多谋。为壮军威、稳军心,独斗蛮壮黑人。在打戏片段刘佩琦(影中冯子材)不用替身,敬业就应如此!
冯相贤,将帅冯子材之子,因义生同情之心,违反军令。特以自***,以释军令如山。铁血刚强好男儿。曹云金突破自己,《龙之战》里颠覆昔日喜剧形象。在综艺《吐槽大会》上,虽为喜剧节目,但言语谈吐中也是体味到了他刚强的性格。在《龙之战》拍摄中亦如此,被刘佩琦(影中冯子材)真实鞭打,为这部电影付出不少。
影片深人肺腑,让人多次潸然泪下。这是一部真诚的情怀电影属于中国的真正历史战争题材国产大片。
国难当头,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一往无前,生与死从不畏惧。当之不愧的龙之传人。狼性的战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龙的精神,不畏艰辛,民族发展所向披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扬我中华之气节,耀我中华之国威。先辈如此,我们亦如此。
《龙之战》所彰显的是民族自信,如今的中国位列世界第二大国,真正拥有该有的大国风采;镇南关大捷里的英雄、战术、爱国情怀无疑不是当代人应该重点学习的。
整部电影或许不够娱乐,但是他表现出的坚韧,刚强,却让每个人受益匪浅!
鲁迅在《论辩的魂灵》一文中曾经谈到国人的“辩论术”,云:“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人格***了!“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鲁迅的总结,大体上可以视作当前舆论水军乃至一般国人的思维常态,无需多言。在水军的思维逻辑中,我批评《龙之战》,就是在批评爱国将领;我批评“廉价的民族主义”,那就是在批评中华民族;我批评水军,那就是批评中国人。总而言之,我就是一个“崇洋媚外”、“跪久了站不起来”的卖国贼。
另外,所谓“廉价的民族主义”,主要是针对资本市场对于“民族主义”的庸俗化消费行为。在民族主义者眼中,“民族主义”无疑是高尚的、无价的,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资本市场眼中,民族主义确实有价格的,可以转化为实际经济利益的。资本市场强行将“民族主义”与商品结合起来,成为所谓的“消费民族主义”。最鲜明的例子无非就是前几年打砸日本车的荒谬举动,此种行为往上可以延伸到上世纪初国人抵制洋货的种种举动。只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资本力量的介入,民族主义彻底沦为资本市场进行商品宣传与市场博弈的工具,从而强迫国人进行情感消费。葛凯在《制造中国》一书中,对消费民族主义不无揭示:
中国的民族消费主义远不只是单单提供代理或自由的产生机制,它也把严厉的限制强加给个人。运动的目的是强调个人消费行为的民族,一个消费者不是爱国的,就是叛国的。根据运动的口号(就如这部分的标题中举例说的“中国人应该消费国货”是一个普通的口号),中国人,新的定义是“公民"或者“国民”,将以新的政治集合体的成员看待自己,这种政治集合体是通过消费国货而被称为中国人的“国家"的。通过公民、民族、消费这三者之间的这一等式,运动否认了消费者在民族国家之外还有其他空间,因为经济和民族国家也紧密相关了。国货运动的支持者不承认存在一个抽象化的一体商品世界,相反,他们认为商品世界本质上是由民族商品所构成。
最后,回到这部电影来。平心而论,如果去掉那两个女性角色,光是刘佩琦的演技就足以值得三星。只不过水军纷纷上来让我“摸摸良心再说话”,那我的良心就只能打一星了。
作为权力与历史之间的产物,中国近代史很大程度上是以反帝为核心的民族主义情绪为基础进行叙事的。由此对于中共政治合法性的塑造,基本上主导国人对于此段历史的知识结构与情感价值的建构。(何伟亚,2007,p355—356)又或许是为迎合近几年网络舆论界中不断激扬的廉价民族主义,由此产生了这部充斥着残破民族主义符号的工业品。
不太明白为何电影取名作《龙之战》。中法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尽管也勉强列入“八大事件”之中。但由于中法战争处于远离政治中心的西南边陲,加上建国后中法关系也一直比较好。因此,中法战争既不能像一鸦二鸦一样,依靠虎门销烟和火烧圆明园建构起牢固国耻记忆,也不能像甲午战争一样,让割让台湾与巨额赔款成为现代中国反日情绪的起点。直到电影结尾,汹涌而出的火龙勉强成为导演笔下中国人情绪的化身,揭示出巨龙已经觉醒、中国正在崛起这一主题。
电影中不出意外借用法军主帅之口,说出了中国人系睡狮的。睡狮论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流行,与新式知识分子对于拿破仑崇拜密不可分。由此“睡狮论”自发明以来,反复成为近代维新人物或革命人物进行舆论宣传的工具,借此宣扬中国文明、历史与种族的优越性,成为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中重要一环。然而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拿破仑“资源”的宣扬,与“中国人种西来说”等等伪科学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了西方文化霸权统摄下的中国近代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中法战争并未在中国内部掀起多少波澜,清廷内部派系的斗争反而日趋激烈,最终实现劣币驱逐良币。先是慈禧太后借战事不利搞垮了小叔子恭亲王、妹夫醇亲王上台,后者能力远远不如前者;孙毓文则借刀***人,通过马江之战将清流党清洗一空,清廷官场内部由此渊默无言;主持和谈的李鸿章则是灰头土脸,更坐实了卖国贼之名,以至于今后一直戴着沉重的道德镣铐。朝野上下、沆瀣一气,彻底丧失政治革新的动力,遂有甲午战争之惨败。从甲申到甲午这十年,与其说是巨龙觉醒、中国崛起,倒不如说是“惊雷十年梦未醒”。
电影人物设计上依旧是忠奸/革命史观下主战投降两派的对立,李鸿章成为妥协投降派的代表,冯子材则是坚持抵抗的象征。尽管近年来以《走向共和》为代表的“影视史学”对李鸿章百般美化,但这部电影仍然暴露了编剧或者说国人对于历史的无知。中法战争的种种复杂面向被简简单单的以萃军与淮军的矛盾取代,最终仍然只能得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论。
冯子材本系太平天国叛将,跟“大头羊”张国梁感情极深,加上后来也算“叛变革命”的刘永福,咸同老将的余晖在镇南关前最后一次光芒四射。十年之后,无论是叶志超之淮军、还是刘坤一之湘军,在更为剽悍的日军面前,无不一败涂地。冯子材后来又参加了镇压海南黎民起义的活动,***戮甚重,在官场内部风评很不好。只是由于打赢了镇南关一战,由此坐实了民族英雄的宝座。当年曾国藩在天津中,若是能再挺一挺,等到德军攻陷巴黎,何至于落到声名扫地的困境!
除却巨龙,电影中同样还充斥着大量残破的民族主义符号。诸如法军主帅阅读《孙子兵法》的场景,很大程度上补偿了民族主义者“我们家先前比你阔多了”的心理。又比如冯子材依靠个人武技大败法国黑人雇佣军的场景,依旧是霍元甲打败俄国大力士的翻篇。在民族主义者眼中,虽然咱们武器装备不如人、正面战场不如人,可是咱们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老祖宗的东西,必然有用。只是后人不中用、又有汉奸作祟,遂让洋人占了先机。此种心理,在晚清历次战败中都有表现。直到义和团时期达到了巅峰,又是***鬼子又是***汉奸,喧嚣一时。结果在马克沁与克虏伯的联手绞***下,列强以一个中国人一两白银的方式定下《辛丑条约》中4。5亿两的赔款。近几年大概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或者是黔驴技穷、只能冷饭热炒。从叶问三部曲到追龙,中国侠客暴打日本/英国大力士依旧成为国人廉价精神兴奋剂的最佳来源。
电影开头那名被迫充当法军电报员的越南大胸妹阮月,身材实在令人印象深刻。以一种旖旎多姿的形象出场,以一种凄凉惨淡的结尾收场。美人凋零,足以激起观众的唏嘘。清末革命党人丛调元写过一篇《无国之悲》的文章:中法战争失胜利,安南社稷墟于法人。男用仆,女用妾,意欲所趋,极苛虐之状。夏秋交,法人好旅行,携安南人一夫一妇偕山行,乘马喝令伏地,屈其背类弯弓形,用以踏足,上下如之。入大餐楼,辄搂妇于怀,使歌新曲侑酒,备极狎亵。其夫侍立于侧,莫能平视。有自滇归者为予述之。噫喀!人生至悲之境,莫如无国;至惨之遇,宁过为奴。闻者为之怃然,况丁其厄哉!
卢建荣在研究中古时期史书中妇女形象书写的时候发现,正统男性作家对一般妇女的常态生活没有兴趣,关注点在妇女孀居生活及所遭受的性暴力之上。尤其是如果施暴方为非汉民族成员,那么作家关注的不是暴力本身,而是趁机建构出某些符合大汉族/大男性中心论的叙述。(卢建荣,2001,p69)妇女的身体实际上是男性关于家国命运的隐喻,成为男性建构主流价值观的绝佳场所,从忠贞到爱国无所不包。其中,最令男性读者/观众兴奋的,当然是中国妇女如何拼死抵抗外人的占有。
同样,无论是丛调元还是电影导演,无论是激进的革命党成员还是廉价的民族主义贩卖者。视野都聚焦在了阮月所遭受的性暴力之上,镜头不怀好意的从阮月敞开的胸口摇曳而上,再转移到法军主帅对阮月的调戏与X暴。极富情欲色彩的镜头展示,无疑能最大程度激起男性观众对于西方的愤恨。通过此种手法,方能将虚幻的亡国之痛转化成为实际的利益损害,并成功转移到男性个体身体/心理之上。相较于萨义德之东方主义,东方民族主义建构起的西方主义更值得回味。
对镇南关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从历史课本里知道的。很多教科书都是这样表述的:“在中法战争中,中队英勇战斗,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并收复了谅山,就在前线胜利进军声中,软弱、一味求和的清‘乘胜即收’,与法国侵略者加紧谈判,最后竟在年6月9日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也许很多人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很熟悉,但对中法战争知之甚少。
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中为数不多的一次中方胜利的战役,而冯子材也凭其战役被载入史册。而《龙之战》就是讲述冯子材率领广西狼兵和法国陆军的一次战役。关于中法战争和镇南关大捷的历史史实,大家可以查阅相关历史书籍进行了解。我在这里主要谈谈这部电影。
首先,电影的名字不够直接,作为历史片战争片不必像文艺片那样矫情,直接开门见,比如《冯子材》、《镇南关大捷》这样的片名绝对比《龙之战》要好很多。我们可以看看之前拍过此类经过真人真事改变过的电影作品,《末代皇帝》、《湄公河行动》、《血战钢锯岭》、《金陵十三钗》……也许是导演对史实改动较大,不敢用太直白的名字,或者艺术总监想突出中国龙的象征,然而这些都是自以为是的顾虑。我想起《私人定制》里曾说电影是最俗的,文盲去看都能乐呵起来,电影走的是人流量。商业片本来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票房越高越好,人气越高越好。遗憾的是,很多人看到《龙之战》这个名字就不想再看它一眼,这也让它的排片和票房惨不忍睹。
其次,所以演员基本在线,这个很难得。尤其是冯子材的扮演者刘佩琦动作表情都很到位,把萃帅的精气神演的活龙活现。从开场率部下过河遭遇鳄鱼,到去法军那救冯相贤,再到后来突袭法军活捉黑人上尉,决战尼格里。冯子材对部下和儿子的赏罚分明,对被俘和受伤部下的疼惜,对功名利禄的不屑,对法军的嫉恶如仇。刘佩琦对冯子材的演绎可谓入木三分。而曹云金在剧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虽然他是相声演员,观众在听到曹云金的声音容易出现,但比之前小沈阳在电影里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曹云金饰演冯相贤,是冯子材的儿子,一开始跟随淮军深入安南被俘,解救后绘制军事地图随父出征,最好因私放家人逃离被军法处置,自***成仁。曹云金把冯相贤的角色演绎在合格之上,在两次给父亲用洋火点烟被拒的情节中,冯相贤的反应被刻画的很到位,作为留洋之人,无奈,作为儿子,顺从。在最后自***的告白,曹云金把冯相贤的那种于情不悔,于理不容的释然也表现的很有水准。其他像依南、苏银奎的人物刻画上也很好。但整部剧里,冯子材的主角光环太大,没有给曹云金太多的表现空间,因此冯相贤这个角色显得略微单薄。
最后在剧情上,整部电影还算流畅自然,但有些衔接处理上还不够好。比如苏银奎对冯子材的态度转变上,由于冯子材给他送去了一个又一个人情,比如战功上把功劳给他,在克扣军饷把处置权给他,决战时把他的淮军放在最后,这些都会让他对冯子材感激佩服之至。但在电影里,这些情节不够紧凑,而苏银奎对冯子材的感激之前也没有流露太多,最后苏银奎出兵相助是看到了火龙,这个设计不太好。
虽然这部电影有很多瑕疵,但我依然推荐大家看看,即使下架后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看看《龙之战》。跟同类的战争片历史片比,《龙之战》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就像《二十二》一样,这是部具有历史厚度的电影,虽然前者的人性主题不够,还是“烦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老套路,但由于用这一题材的还很少,算是开了先河。我们要铭记历史,中法也曾有一战,他们也侵略过我们。
最近几年,国产主旋律电影在吴京、林超贤等人的推动下迎来了一个高峰。
但是整体上,这个类型在观众心中依然不讨喜。尤其是一些小成本制作,也许质量不是很差,就因为“主旋律”这个标签,被苛刻的划进了“烂片”的行列。
20XX年上映的《龙之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龙之战》由央视电影频道出品,可谓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影片。主演除了曹云金,没什么有名气的演员,而曹云金的票房号召力显然撑不起一部电影,更别说他因为德云社的风波备受争议,不减分已经是万幸了。另外影片的名字也是个败笔,乍一看以为是奇幻题材烂片,其实讲的是清朝末年冯子材援越抗法的故事。如果直接用《镇南关大捷》作为片名,或许还能唤起一部分观众的历史记忆,让票房口碑更好一点。
目前这部影片在豆瓣6。5分,仅好于16%的历史片和战争片。其实这部片子真有那么差吗?比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肯定是强不少,和国外同类型的历史片比,大海觉得也没多差。关于“镇南关大捷”,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就是历史课本上的内容,一是“清朝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二是“战争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作为清末对外战争为数不多的胜利,老将冯子材和“镇南关大捷”只在历史课本留下了寥寥几笔,但是在当时那个历史环境下,赢得这场胜利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壮举。
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慈禧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刘佩琦 饰)。
冯子材接手战事的时候,面临的是一个内外交困的烂摊子。朝堂之上,主和派李鸿章称冯子材有“四不能战”,其手下的淮军,军官克扣粮饷。战场之上,清军器不如人,丢盔弃甲。法国侵略军在安南(越南)、广西一带烧***淫掠,甚至刨掘祖坟,妄图彻底消灭当地百姓存在的痕迹。百姓们被***破了胆,战意尽失,冯子材麾下的“萃军”招募乡勇,却没有人胆敢与法夷一战。
面对这种局面,冯子材在朝堂上竭力周旋,一边整顿军备,采购火枪、大炮,严惩;一边召集萃军旧部,联络淮军、黑旗军,团结一切力量。在战场上,冯子材力挽狂澜,打赢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并在百姓面前亲自斩***了法军黑人上尉,破除了“法夷刀枪不入”的神话,振奋了民心。
一切准备就绪后,冯子材与法军展开决战。影片非常可贵的一点,就是没有把侵略者当成弱智,渲染主角光环,反而在战术上展现了对手的强大。举个例子,影片中有个情节是冯子材之子冯相贤(曹云金 饰)与壮族女子依南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潜入溶洞中的`水池,越过法军防线进行袭击。后来法军发现了这条暗道,就在水面上布置了一张网,当清军“蛙人”部队浮出水面,网上的铃铛就会吸引法军朝水面射击,给清军造成了不小损失。在战场正面厮***的时候,双方统帅也根据各自所长,采用了合理的战术。
法军统帅料到清军会袭击水上运输队,于是故意让辎重船晚一天出发,换机枪队进入清军的包围圈,打了一个反击战,让清军死伤惨重。在陆地战场,法军利用大炮射程更远的优势,先对清军大炮阵地进行轰炸,然后再派遣部队冲锋。
冯子材则预料到清军在炮战中会处于下风,于是提前在树林里隐藏了一半大炮。等法军以为摧毁了清军的全部火力,派步兵冲锋时,再出其不意的进行炮击,重挫了法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