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夏夜,池塘里静悄悄地,只听到谁在哭泣。一只小蚂蚁走啦过来,它奇怪地说:“平常这里不是很热闹的吗?今天怎么这么安静?好像还有谁在哭呢!我得去看看。”
它走过去,看到一只小青蛙在哭泣,于是奇怪地问:“你怎么啦?”小青蛙哭着说:“原来我的家很漂亮,荷花姐姐、荷叶哥哥每天和我一起玩,还有美味的蜗牛吃,可现在,我的朋友搬走啦,荷花姐姐、荷叶哥哥也死啦!这一切都是人类不环保造成的呀!他们往我家里乱扔垃圾,还把树伯伯砍掉,池塘没啦大树的遮挡,全部干掉啦。最可怕的,是他们把污水排入草丛,让蜗牛搬啦家,因为这里的环境已经没法住啦,所以三天前爸爸出去寻找新的家啦,今天早上我们所以的粮食和水也都吃完啦,所以下午妈妈去给我找食物啦,可是,妈妈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呜呜……!”
小蚂蚁回家后,把这件事情告诉啦蚁后,经过商议,它们想出啦一个办法。蚁后发动几亿只蚂蚁在一夜之间,在市民中心门口排出啦大大的一行字:请给我们一个家吧!然后请小青蛙站在前面。
早上,很多人来到市民中心上班,突然看到小蚂蚁们排成的大字,都奇怪的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当大家看到这些字居然是小蚂蚁和小青蛙排成的,都惊呆啦,问:“发生什么事啦?”“你们没家啦?”小青蛙说:“你们总是把污水排入草丛,连虫都受不啦搬家啦,我们的食物都没有啦,连树伯伯都不能幸免!现在,我无家可归,该怎么办呢?”说着,小青蛙带着大家来到啦池塘边,指着池塘说:“看,这儿就是我家,都已经干啦!”
于是,这件事被发布在啦电视上。人们知道啦这件事,立即行动起来。最后,通过大家的努力,小青蛙的家园恢复啦往日的生机,已经搬走的朋友又搬啦回来,小青蛙和它的爸爸妈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假期里,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资料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资料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并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主要有两个基础,一是阅读,一是生活,但学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亲自体验,只能通过读书来增加阅历,所以阅读是增强语文能力最根本的环节。语文教材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理解课文是训练自能读书的重要手段,如何利用好教材,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做到多读、多思,“熟读”与“精思”相结合。
诵读是阅读的基础。学生阅读作品时,对所学作品质疑问难,扫清阅读障碍。同时借助工具书,将生字难词辨形,理意,正音。诵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高效。大声诵读以至反复吟咏,容易入境入情,帮助理解。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我们主张多读,更主张“熟读”与“精思”相结合。朱熹曾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也就是说,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想作者之所想,与作者在思想上沟通,在感情上共鸣。一味地强调多读,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我们要反对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做到“熟读”与“精思”相结合,我们花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例如,备课时备读;学生每次读书有明确的目的,避免为读而读;根据每次读书的目的确定读的形式;朗读、默读要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要使全体学生切实受到读的训练。
2、阅读教学与听话、说话、作文教学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话、阅读教学,着重进行理解能力的训练;说话、作文教学,着重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阅读教学与听话、说话、作文教学相结合,既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其他语文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一个听、说、写能力都较强的人必定也是一个有较强阅读能力的人。
(1)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教师说得很多,学生却由于听讲抓不住要点而有点云里雾里;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却只有“半截话”,甚至只用一两个词来回答??听、说天天有,而学生的听、说能力并不强。我力求为学生作出示范,用准确、生动、规范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他们的听、说能力得到提高。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听、说的训练。
A、重述。课堂上教师提问、讲述或学生发言之后,指定学生重述其内容,强化学生听话的注意力,同时训练学生说话。
B、听辨。有时候为了突出对课文中某一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可以采用换词、换句的办法。如把课文的原句和改换的句子读给学生,听听有什么不同,然后通过比较、体会,加深对原词、原句的理解并体会到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
C、评价。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的发言水平参差不齐或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应当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展开讨论,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D、结合课文说话。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谈谈体会、收获,续说故事等,不但训练了说话,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多写。
A、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首先要进行读的训练,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其次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一篇课文只能从某一方面、最多是一两个方面学习表达,不可贪多求全,否则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无所获。当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时,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B、多读、多写
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为同学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促进其能力提高。
多读:我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有多种读物,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节;充分利用每周三去校图书馆借阅的时间,帮助他们找好书、看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还要求用一小时时间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天文、地理到花草、鸟禽;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等等。使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每星期的读报时间,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的目的。
多写:笔勤出好文。我们几个班坚持每周一篇读后感及一篇周记,两周一篇大作,这样,每周动笔进行写作练习,思路才会开、笔头才会活、文章才会精。
(3)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达到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我们家中,到处充满了爱,而我就生活在这充满爱的小屋中,家人爱我,我爱家人。但爸爸总是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几兄妹:“爱家,爱亲人,更应该爱祖国,尤其要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每当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爸爸总会说:“来个成语接龙比赛吧。”大家都说:“好!”妈妈定了个规矩:“不能查书;不能打电话问别人;要在五分钟内答出来,答错了就要罚唱歌。”
比赛开始了,爸爸就出了题目:能征善战。爸爸刚出完题目,妈妈就脱口而出接了个“战天斗地”。我们几兄妹都一边鼓掌,一边摆出一幅佩服的样子对妈妈说:“哗,妈妈好棒呀!”接着就轮到姐姐接了,姐姐坐在沙发上静心思考,突然,姐姐站了起来,笑容满面地对我们说:“地下修文”。这次轮到哥哥接了,哥哥走来走去,想了很久还没有答出来。谁知,我的话——答不出就投降吧,激励了哥哥答对了。接着就轮到我了。
我皱起眉头,用手搔搔自己的头,心想:顺什么呢?好难啊!如果真的答不出,那我便会使妈妈很失望。时间过得很快,眨眼间,给我思考的时间只剩下一分钟。但是我还想不出来,真想时间可以倒流,让我查一查“文从字顺”这个成语该怎样接下去。这是没有可能的,时间无论怎么样也不会倒流,它只会不停地向前走。想着想着,时间只剩下十秒、九秒、八秒、七秒……不知为什么?我突然答了声:“顺手牵羊。”啊,答对了,我答对了。正在妈妈表扬我时,我发现爸爸拿起成语辞典想偷查。我大声喊:“爸爸,你身为我们的爸爸,怎么能犯规呢?”妈妈听见了,说:“罚,罚唱歌!”爸爸知道自己犯了规,于是毫不推辞,大大方方站起来,煞有介事地拿起一本书当话筒,左手一指,腰一躬,学着电视上的歌星唱起来,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啊!我们家就是这样学习,虽然答错了要罚唱歌,但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因为从中我可以感受到平时我没有感受到的紧张感,还学到了许多知识。
我们应该“敞开怀抱,品尝母语的味道,体会母语的性情——给自己一个机会,感动于母语,感恩于母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起,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母语日。这番苦心,源于世界7000多种语言当中,每年有70种归于淹没。这听起来有些骇人听闻,但他事实存在的,就像亚马逊河流的热带雨林在逐年递减,如果我们再不重视也将走向消亡。正像窦老师所说“集体无意识”。我们也要和窦老师一同呼吁:对母语要维护她自身的本色,同时要有一种深深的敬畏,在任何时候,这都应是我们最基本的语言操守。
当我走上讲台,班长喊“起立”后,我环视全班,朗声吟出:“书山有路勤为径”孩子们立即对上:“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说:“少壮不努力一”全班马上回答:“老大徒伤悲。”我十分满意:“请坐。”我们师生相视一笑,开始上课。这样的“对对子”问好,有时一两联,有时三四联,内容有课文里的古诗句,也有我们班孩子一直背诵的《日有所诵》里的句子。
个人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让学生在问好中得到学习!准备在班里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时候,真的是在学习中进步。书跟电脑,还是不一样的。我喜欢读纸质的书,因为,翻阅的手指尖总是会有淡淡的墨香。这是一种与电子版完全不一样的感觉,绵长而悠远。
《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是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著作。本书没有以太多的、现成的优秀教师作案例、当“经验”,而是窦老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写照,是她思维方式、思想、心灵的物化。不仅充满智慧,更以流畅的文笔、诗意的语言,在不经意间诠释了自己对语文、对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在书中,她还详细列举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读书目,阐明了读书的不同境界,特别适合一线教师阅读。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够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趣味的问题在那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趣味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