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爸妈带我去了金陵古都——南京。
南京是一座充满历史感的古老城市,历经六朝古都、百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中山陵就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的钟山风景区内。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在牌坊上方,也叫博爱坊。体现了孙先生胸怀天下的情怀。沿着墓道往前走,远远地可看见蓝青色的建筑屋顶,气势磅礴。墓道两旁种满了枝叶茂密的松柏,好像一排排站岗的哨兵,昂首挺胸,陪伴着孙中山先生。风惊动松针,松针在枝干上舞蹈,沙沙作响的声音仿佛在祭奠孙中山先生。再往里走,看到了一座宏伟的牌坊,上面写着“天下为公”,意思是:天下是属于公众的,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哪一个人的。
拾级而上,经过了三百多级石阶,我们到达了中山陵的最高点——祭堂。祭堂前的门廊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即:民主、民权、民生。走进孙中山的陵墓,一座由汉白玉雕刻的孙中山先生的雕像栩栩如生,他庄严而又亲切的微笑着。看着他的雕像,我的心里充满了敬仰,他的形像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的脑海中……
这就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俗话说,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中山陵的墓址是伟大的革命家——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枢,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中山陵中最著名的`景点就要数博爱坊了。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宽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现在正是暑假,炎热的气息扑面而来。可是去中山陵游玩的人还是很多。这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瞻仰,也充分表明了:中山陵真是古城南京的一座代表性建筑啊!
天空湛蓝、湛蓝,蓝得使人心醉。白色的云絮轻轻从树顶掠过,鸟儿格外欢跃。汽车在铺满金色的落叶上碾过,带起一片沙沙声。汽车驰离新街口闹市,我们乘坐的客车便来到了宁静的石子路,这儿虽仍属市区,但空气显得清醒多了。
我第一次来中山陵,总怕会坐失良机,耽误了可贵的游览时间,因为我是出差路过,第二天就得离开这一有名的石头城。正当我想问询同座的游人时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到中山陵,突然,汽车“咯”的一声煞住了,大家忙向前探望,发现对面来了辆客车。石子路太窄了,交车不得不受阻碍。当前面的车缓缓而过,我们的.车才“呜呜”地开足油门向前驶去。然而,那“呜呜”的怪叫声并没使车身动起来,驾驶员回头请求了:“同志们下车帮我推一推吧!”
接着女售票员也拉开嗓门喊到:“下车吧,大家帮帮忙。车子年代久了点,发动不起来了,请大家原谅!”游人们三三两两地下车了,我也下了车,为了看一眼全景,我跨过石子路,站在小山林下欣赏了几分钟的推车景象,不免想笑,当我发觉那位女售票员分明是用眼瞪着我时,我立即笑着也加入了推车行列。
真是人多力量大,推出十几步远,车身便发动起来了,驾驶员高兴地叫道:“行了,谢谢大家,上车吧。”上了车,我便急着问我的同座:“到中山陵还远吗?”“不远了,前面就是。”我才放心地尽情观赏起秋景来,正欣赏着在方向盘的右侧出现几位外宾时,车子也随即“嘎”的一声停下了。同座告诉我:“中山陵到了,都下车了。”我后面的同伴也说:“已到啦!”我们便陆续下了车。
我们站在上“中山陵”的石阶上,回顾眺望四周,一片苍松、翠柏、绚花丽菊。天地也突然显得广阔起来。心情舒畅极了。停留了片刻,我们便拾级而上,迎着蓝天,白色的阶梯象帘子一样从最高处的“中山陵”悬挂下来,更显得陵墓的庄严肃穆。一道道兰色琉璃瓦脊的“中山门”的建筑,象一道道屏风似的清秀。两边的青松、绿树仿佛是忠实的卫士,伫立在石阶两旁,迎送着中外游客。越向上,越感到气势不凡。越走人越多,上面的游人有的在照相,也有的在休息。
我们一口气便来到“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前了。当我们进去时,圆台周围挤满了人,外宾的照相机不时闪光,和那圆顶上镶嵌着的五彩珠玉般地图案参差呼应。我们观赏了石雕和墓碑。走出来时,时间还早,午后的天空更加晴朗豪爽。举高临下,一种雄伟气魄震撼心扉。在石凳上稍坐片刻,看着儿童在大人身边娇声学语,不能不想到,孙中山先生对革命的伟大贡献。那些辛亥革命流血牺牲的勇士以及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生的英雄。
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坡。为孙中山的陵墓。建于1928年。总面积31平方公里,其中风景林区3。2万亩,游览地区5100亩,苗圃800多亩,果茶园360亩,古树名木和观赏树木近2。5万株,森林覆盖率为63。3%。整个陵园占地133公顷,前临平川,后拥青嶂,左邻孝陵,右毗灵谷,依山而筑,气势雄伟。陵园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呈警钟形图案,自陵墓大门至墓室,高差70米,平距700米,有平台10个,台阶392级,墓道840多米,包括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建筑。祭堂大厅有意大利雕刻家保罗阿林斯基所塑孙中山全身坐像,祭堂东西两壁刻有孙中山遗著《建国大纲》。墓室石圹中央安放着捷克雕塑家高琪所塑孙中山卧像,孙中山遗体埋在其下的紫铜棺内,墓前广场之南,矗立着宝鼎一座,系戴季陶及中山大学同学所捐建。游人至此,但见苍松翠柏,碧瓦银墙,瞻仰遗像,浩气盈怀,无不从心底发出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缅怀之情。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光化亭是陵区最精美的一座纪念性建筑物。亭为八角形,重檐飞角,全部用花岗石构建,不用一钉一木,设计与建造匠心独运,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
今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去爬了国父孙中山爷爷的陵墓————中山陵。
首先,我们来到的是陵前的陵坊。上面是有孙中山爷爷亲手书写的“博爱”两字。这两字之间还有一段渊源呢!当年倡导革命的于右任被慈禧太后给通缉了,他化名刘学裕逃到了日本。在日本,是遇到了孙中山,他们立刻就成为了革命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战友。这“博爱”两字就是孙中山送给于右任的礼物。
接着,我们爬上了墓道,1929年6月1日,我们“国父”孙中山爷爷被安葬在了南京的中山陵,他的心也被埋进了这片热土之中。
上中山陵的路十分漫长,就好像孙中山爷爷的人生一样。从赴香港去接受近代教育,让他知道要接受新的知识;从在香港密谋革命,事迹败露,亡命天涯;从这里我们知道如果不赌一把,势必不可能从大业;从赴英学习,赴日学习,回国当上大总统;这些都是学习积累的知识。再从组织起北伐军,惩罚袁世凯,都是用勇气和信心。到了中山陵的顶上,你就可以俯瞰南京城。
如果你从空中看鸟瞰中山陵,你就会发现中山陵被鲜花和绿书包包围,周围的建筑如众星拱月一般美丽、宏伟。不愧为中国第一陵!
今天是十月一日,我们来到了南京。
绿荫大道
我们先来到了中山陵,在中山陵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条似乎永远也走不完的绿荫大道。
那是一条不宽也不窄的柏油路,两边有沟。沟不宽,里面没有水,可以走一个人,再也容不下第二个人,我喜欢走在沟里。沟的右边也是与它差不多宽的石板地。旁边种着各种各样的树:松树、梧桐……路两旁树的枝条一直延伸到路中间的上方。仰天一望,绿叶遮天蔽日,阳光被一片片绿叶筛选过后,落下一点点细碎的日影,走在树下,阴凉极了!那树杆又粗又大,又分成许多小枝,小枝上长满了绿叶。其中的一根树枝直上云宵。那主干,真粗哇!我一个人抱也抱不过来呢!
一阵风吹过,枯了的手掌形的落叶慢悠悠地从空中飘落下来,落在地上,沟里,有时也落在我的头上。我从头上取下落叶,拿在手中玩转,觉得它的形状是那么美,那么自然,真是大自然的杰作。脚踩在铺满落叶的大地上,发出脆脆的“哧哧”声,真好听。
对于中山陵,我几乎是陌生的。由于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联想过许多金碧辉煌的殿堂。然而,当漫步其中之时,才发现原来中山陵别有一番景致。依山而建,隐于山林之间,从下往上一望,极为壮观。建筑并不艳丽,却给人莫名地来了一种气势,来了一种庄重。
走在台阶上,似乎就已明了。孙中山先生生前就想把墓建于此地,而后人按照他的意思为他建了此陵墓,似乎是为了给中山先生,这位为中国不停忙碌的伟人找了一处永远安宁的地方让他平静下来。
宽阔的花岗岩石阶,紧凑完整,堪称壮观,给人一种无以言语的压力。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用来唤醒世人。爬上石阶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政权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走进里面,是汉白玉的孙先生的卧像,是按孙先生生前,一比一的比例雕刻的,安详而又庄重……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