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望去,一个尖尖的顶突出于松涛之上。啊!那就是家乡的大山。
走近了,一棵棵槐树耸立在悬崖峭壁上,恰似军人般的威严。
山的东边是一片果林,不到三十米处,就能闻到一阵阵果香,令人垂涎三尺,流连忘返。那一个个果实是多么诱人啊!桃子粉粉的,又软又胖,好像新生因婴儿的肌肤,苹果红彤彤的,光滑发亮,真像小姑娘的红脸蛋,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一口。
山的南边有一条宽阔的溪流,无论是春夏秋冬,天天都一个样儿,波光粼粼,美丽异常。溪水里的一条条小鱼,犹如一杯绿茶中星星点点的茶叶,浮游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山的西边是一片空旷的无人区,虽然没有人居住,但却是鸟儿的天堂,远远望去,许多五彩斑斓的小鸟成群结队,在广茂的草地上盘旋飞翔,把天空映得美丽异常,使人心向神往。
最美丽的,是山的北边――自古常被人们称之为喝西北风的地方。但我却常常去那儿,因为那里有引人入胜的瀑布,虽没有尼加拉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却是我最喜欢最难忘的地方。远远凝望着它,能忘掉一切的不愉快。水柱从山巅之上倾泻而下,粉碎成片片急流,许多急流最后汇成一条大河,流向了山的南边,给人类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水。那果园中一片片飘香阵阵的水果,那山坡上美丽的景色,那奔腾着永不停歇脚步的溪流这就是我家乡的大山。
我早听说庐山很美,我终于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庐山,庐山果然名不虚传。
庐山的山秀丽而奇特。我坐着观光车盘山而上,我看见茂密的一大片的参天大树,越往上走那种参天大树就越茂盛,我回头一望,我们刚刚穿过云层。我们来到含鄱口,这里的山,你正面着看它,它好像一座完整的大山,但你侧着看,它好像几座山峰连在一起。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有一处更奇特的地方,它是由几座山峰搭成人头像,额头、眉毛、鼻子和嘴巴都清晰可见。
庐山的水秀美而多变。我们来到芦林湖和如琴湖,这里山衬着水,水衬着山,一片碧绿,平静非常。接着我们云了大口瀑布和三叠泉瀑布,这里的水真是“疑是银河落九天”啊!从上到下,“哗哗哗”地倒着,显得非常灵动。道旁还有小溪呢,要是过路人累了,还可以冲冲脚,洗洗脸。
庐山的天气也很好,每天都非常凉快。我们一到庐山,就下了一场雨,导游说,这里很凉快,不用开空调。这里还没有蚊子,可以放心睡觉。
这里空气真好,这里凉快、这里没有蚊子,这里令人流连忘返。
谢灵运说:“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但我心中的山是这样的。
山,高大的像一个巨人,耸立在山间,保护着我们的家园。
在山脚下,我抬头往上看,那白白的云像大山的白胡子一样遮住了大山爷爷苍老的脸。
爬到山腰,再看看傍边的山,连绵起伏,像波浪一样,非常陡峭。
再往上走一点,走到有云的地方,你往外看就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飞鸟好像在脚下,云朵漂浮,好像大海上的行船。
走到山顶,在山顶望向远方,那种感觉特别棒。那是一种成功的感觉,我想对大山说:“I LOVE YOU!”
在城市里住久了,便渴望回到大自然去。山,充满自然气息的山,便成了我旅行的心仪之地。那时,我去到了外地——一个遍布山的地方。
我乘坐的车,行驶在林间一条土路上,不经意间,就已进了山。我尽量将车窗开到最大,尽情地享受着车外扑面而来的绿意,那清新到也盛着满满绿意的风,轻轻地吹拂着我的脸,山,我在心里又默念了一次。原来,这就是山!
山间曲曲折折的小路上,铺着厚厚一层或新或腐的落叶,踩上去便“沙沙”作响,与风飘过山林的悠远歌声混在了一起。我走在小径上,一旁是山壁,一旁是山谷。在半山腰,能清楚地看见远方层叠在一起的大大小小的山。没有朦胧的云雾,灿烂的阳光透过顶上的枝丫,在地上投下许多片并不清晰的光影。这是不同于公园的一番景象啊,苍翠的绿意似乎没有尽头,身边是,对面是,远方也是。
行走在山路间,想象自己是山中的精灵——在叶片上触碰一颗露珠,让它带着清凉的感觉留在指间;在山壁拾取一片新鲜的绿叶,任它带着微妙的触感轻抚我的手心。“哗哗,哗哗……”这是山中小涧流淌的声音;“啾啾,啾啾……”这是山中鸟儿鸣唱的乐曲——再配上夏日内独特的一两声虫鸣,却愈发地衬显出山中的幽静,这种自然独特的气氛,让人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节奏。
可惜,山的自然,自然的山,却都不属于我啊!你见过那些自由自在的生灵吗?它们也许微不足道,但它们过着让我们羡慕不已的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你看,枝丫上蹦哒的害羞的松鼠,山径边匆忙赶路的忙碌的蚂蚁。它们才是自然的主人啊!这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山,是它们的领地。我游历在山间,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渺小的过客。
正如进山,出山时,也是在不经意间的',我轻轻地同山告别,向大自然告别。再见了,山!别了,大自然!
家乡的山,是美丽的。特别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山里的景色更是美妙无比。刚从家门里出来,就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近处、远处山的轮廓隐隐可见,阴森森的山衬着灰黑的天边,使人毛骨悚然,但只要看看远远近近山脚的村庄,恐惧顿时烟消去散,好不惬意。这时,家家户户的照明灯点上了,大红灯笼高挂了,在山旮旯里亮起来了,漫漫黑夜里,犹如颗颗明珠闪闪发光。对面,是一条“宝石项链”,环绕在身穿黑绫罗、面戴轻纱的女侠脖颈;近处,是“钻石戒指”,亮得耀眼;远处,是飘带,一条条若飘若浮,还点缀着粒粒珍珠,甚是好看;稍一抬头,半山腰庙门上镶嵌的霓虹灯便映入眼帘,大概是女侠脸上贴花吧,五彩的花儿时刻变换着,又增加了几分神秘。有时,不知从谁家冒出一支烟花,“啪”一声,顿时天上的星星、空中的烟花、地上的灯火,相互辉映。置身于此,觉得走进了神话世界。
家乡的山,也是艰辛的。山,时时刻刻都得警惕,因为风雷霹雳会不期而遇;山,天天得忍受着,因为勤劳的农民永远都劳动着;山,分分秒秒得努力着,因为在它身上倾注了农民的心血和希望。家乡的山,永远奉献给它脚下的人民。大人们的山,是黄土山,而孩子们的山,则是父母。父母默默地承受压力,努力拼搏,最后还是把甜甜的果实送给了孩子们,不正是家乡山的形象吗?
家乡的山,永远都是美的,永远都是家乡人的象征。
从花市大街的西头一直走到最东头,是一段相当不近的路,白明先生的“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就在大街的北侧,北京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地下一层。白明先生据说在学生时代力主着让父亲把家传的最后48件古瓷精品卖给一位收藏家,现在我估计应该在十亿人民币上下的古董,那时只卖了一万美金。后来,白先生知道了那些古董的真正价值,惋惜之余,爱上了古瓷片收藏,成绩斐然,“片儿白”的名头也逐渐在京城乃至全国响了起来。我最需要他这样的博物馆,而他的博物馆,大概也是需要我这样的人去参观的,但我看完他的博物馆之后,觉得他是又一次浪费了这些古董,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今天的作为,就是他学生时代的故事有一次“故技重演”。我从几个方面讲一下我的感受和感想。
一,外观形象很差。店名已经有些破旧了,没有人擦拭整理,这些事情其实并不需要什么钱,只要有人下点工夫去收拾就可以了。通向地下的宽阔的石阶,落满了尘土,还有好几处脏兮兮的水渍,往里走的时候,感觉很不舒服,仿佛这个店的主人自己都不怎么重视这项事业。进了门,因为门上面有风铃摆动,前台小姐知道有客人来了,就打了个招呼,然后说,参观是要收费的,交上十块钱后,居然没有任何其他反应,既不给张票,也不做任何介绍。
二,瓷片草草放置。进门向北然后往西转,放置了六七个玻璃展柜,只是大概分了类,展柜的后面是胶合板材做成的架子,放着一些稍微完整些的器物。每个玻璃柜子里的瓷片,一般只有十几片上面是有标签的`,只是类似“M清--9”之类的字样,绝大部分瓷片上面没有任何标记,每个玻璃展柜里面有个小牌子,三言两语地介绍了某个朝代瓷器的大致特征。参观者得不到讲解是可以理解的,但连个比较具体的介绍都没有,让人十分遗憾。哪些很少的有标签的瓷片上面的扣取纸,多数已经翻卷起来,很久没有人整理了的样子。而玻璃柜后面柜子上的展品上,即使有标签的,因为距离远,也很难看清那钢笔写的小字。
三,空间闲置。在市中心租这样大的店面一定要花不少钱的,但店里空荡荡的,展柜很少,瓷片也很少。我很奇怪,据说白先生有六万片瓷片,为什么花了这么多钱租这个店面,却只放千来片让人看呢?如果只是把这里当仓库用,那真是太奢侈了。如果让我经营这里的话,我想,这个地方至少可以放置两万片瓷片,让参观者得到一次古代瓷器的饕餮大餐。我想,白先生吝啬不给普通参观者看他那些库藏的瓷片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但为什么只放这么点,始终令人费解。
四,氛围不好。前台放置了几本白先生写的书,收款的小姐说这些书是出售的。在店里转的时候,却发现到处零散摆放着一些跟古董没什么关联的报刊,比如房地产方面的杂志,还有《精品购物指南》等,跟博物馆的主题很不搭调,另外,设置茶座占据了博物馆相当一部分面积,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伦不类。如果真的是为参观者着想的话,其实放几排长椅就足够了,因为这样的博物馆里来的参观者应该不是以附近居民为主,所以设置茶座的办法感觉是个败笔。不同的地方挂着几段白明先生自己的话,虽然很有激情,郑重其事的知识性介绍等却少的可怜,即使有,也是泛泛地讲个大概。
五,几乎没有管理。前台小姐显然不是喜欢古代瓷器的人,既不给客人讲解,前台也没有有关白先生举办什么活动之类的宣传纸,也没有博物馆的简介,人进了博物馆,像个没头的苍蝇,爱咋转咋转。媒体上所说的“触摸区”,我也没有见到。
按说开博物馆不是赢利性质,是主人的一片恩惠社会的好心。记得白先生隐约有些怨言,抱怨客源很少,亏损经营,我想,似这样经营,不亏损都难。如果古瓷爱好者来到这里,能看见白先生数以万计的瓷片,并有相当数量的瓷片上面或者旁边有标记和简单介绍,人来了一次如同上了一堂生动的古代瓷器大课的话,客人一定会络绎不绝的,我离这里只有五六公里的路,估计一年怎么也得来个几十次。但现在这种状况,就实在叫人不敢恭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