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起初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偶尔看到,便坚持要买回家了。这一本日记,伴随着些许泛黄照片,采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从希腊到埃及,从伊拉克到尼泊尔,等等等等。这几个月的历程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感触。
说真的,阅读的时候好几次都湿了眼眶,总感觉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块历史文明创造的土地,我就好像和作者一样站在地面上,吸取着精华。我知道了文化的起源,知道了奥林匹克的诞生,知道了部分国家的贫瘠,知道了那一片的混乱,我总是不想把这本书讲得那么理性。笼统的告诉大家这本书讲的是作者游历各国的感受云云。我愿意感性地去阅读它,去理解它,去感受它,我也只能说千年一叹真的让我叹了一叹。
当余秋雨先生去爱情海的石柱上不顾警卫的虎视眈眈而去找拜伦的名字时,他却在石柱的稍低处发现了,突然觉得这个位置的签名完全可以代表拜伦当时的心情,低头以对神明,这是希腊的第一天,我觉得我像个钻头一样的,慢慢地慢慢地进文化的中心。“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一位叫曼考丽的文化部长用充满辛酸的声音去努力保住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那所谓的韩国,强行夺走了属于我们的文化,强词夺理的为自己解释,我想这真的会让一些学家复活吧,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最终在余秋雨先生从尼泊尔通向中国,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筑成的桥头,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体金字,篆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然后他在心底默念:祖国,今天我终于及时赶到。这回国的心情,想必很多留学在外的朋友们也会感受的到,我们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有大大小小的成功,也或许有不多不少的错误。但是我们每个人似乎等待的,就是回来的那一刻!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一直对余秋雨这位作家,有很强的崇敬之情,此感觉源于以前学过他的一篇文章 《道士塔》,文风朴实,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千年一叹》亦如此。
《千年一叹》是本日记,记录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经历,为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如他所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重拾历史,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苍凉感,独语苍凉,在苍凉中独语,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又阵阵叹息声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为寂寞,当神庙已经破碎,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叹息声也只成为无奈。
当翻开《千年一叹》,仿佛开启了我的旅程的大门,跟着余秋雨先生,探索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历史的翅膀最终没有穿越岁月的阻挡,在经历夜色的浓重之后,变得支离破碎,支撑着记忆中千年神话的情节和意境,艰难而执着,如蜗牛爬过的痕迹。
希腊是旅程的首站。抵达希腊时,看到辉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它,早已退出争夺辉煌的竞赛,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占据了整个瞳孔,希腊文明的中心是雅典,则它的背景性土壤理所当然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它地域广阔,生态落后。其中斯巴达人更是好战尚武,政治保守,把1个发达、进步、繁荣的雅典给活活拖垮了,这便是一切文明难以摆脱的悲剧,虽然太多的征战和***戮让王城也沦落为1个堡垒,但是它们留下那个永恒的坐标———奥林匹亚,它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并且延续着历史血缘,传承着文化伦理。
从希腊跨越到埃及,历史的车轮带着我们又去丈量这个文明故地的漫漫长途,大的三座、小的若干座的金字塔,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让我觉得人类还是非常无知的,敬仰中,心中疑问成堆:如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用什么工具?靠什么方式搬上去?建造这庞大的建筑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种种问题人类全然不知,更神奇的是,现在从金字塔测得的各种数据吻合得不差分毫,面对这一串串问号,不由得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古埃及人的伟大,不过正因为这一连串问号所以吸引着一代代的后人前来膜拜、探索,去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还有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提到这些国家,也许脑中就会想到火药库,虽然它们的古文明也毫不逊色,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等就是最好的历史的证明,可是现在呢?留给后人的更多是战争、***戮、驱逐与奴役。犹太民族是古老而特殊的民族,但他们却遭遇着种族灭绝的劫难,二战期间被德国人屠***了六百万,其中一百五十万是犹太儿童,真是令人揪心的数字。这些地方压集了太多的历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这些地区空气令人难以呼吸,长久以来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巨大仇恨,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但愿他们都应该多一点遗忘,让往事如烟,然后搁置情结,用现代政治智慧设计出最理性的方略,只有把遗忘的遗忘了,历史才会从细密的皱纹里摆脱出来,回复自己刚健的轮廓。
“千禧之旅”的落脚点是印度和尼泊尔。这2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时时和中国有沟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的传入。但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显得过于冷寂,余秋雨先生对于这种冷寂,又有点高兴,因为这倒是真实地传达了佛教创建之初的素朴状态,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众如云,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本应该安静一点,简陋一点,藉以表明:世界3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本质上是1种智者文明,说起宗教,还应谈下河流,这次千禧之旅,从尼罗河到苏伊士运河,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到印度河、恒河,其中,恒河被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但是现在在恒河里,作者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也许余秋雨先生写得有点较劲有点沉重,但难道面对这一场人类的悲剧不应该思考思考吗?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起,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梵钟在何方,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千年一叹》引导我们踏进昔日的时空,享受快乐时思考那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原因,思索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细细品读,犹如经历一次次历史的洗礼,心中对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充满了感激,中华文明虽然受到各种沉重的打击,但它的文化体系得以传承,并且不断发展。
最近读了一本余秋雨的书《千年一叹》,感触颇深,由此写下了一些感想,以抒发我的感受。
余秋雨的文章,我一向比较喜欢,余秋雨文风简朴,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等,这些书讲述的内容不同,但都是富有生活的内容,有血有肉,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经历,生活态度,以及对一些问题的独特的观点,总能让人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我认为在我读过的这些书中,《千年一叹》是比较有特色的一本。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应该持有的观点。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表现出的爱国的感觉同样令我感动,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爱国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震动了读者内心爱国的琴弦。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作者也提醒了我们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而努力奋斗。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生活和游历的细节中展示了人性的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拥有的是宝贵的。我们的人生相对于人类的发展是短暂的,有些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消失,而有些人却留下了痕迹,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会很快被淹没,后人可能不在会记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应该珍惜,应该努力,无论后人是否能记得我们,我们都将为自己骄傲。也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
《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粗看它是作者游历多国的日记,但在深层次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进行反思。读完本书后,我感到受益菲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短文。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一直对余秋雨这位作家,有很强的崇敬之情,此感觉源于以前学过他的一篇文章 《道士塔》,文风朴实,文底深厚。看他的书,往往能在不经意中给人以某种心灵的震撼,《千年一叹》亦如此。
《千年一叹》是本,记录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经历,为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如他所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重拾历史,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苍凉感,独语苍凉,在苍凉中独语,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一千年走一回,却又阵阵叹息声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传来,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传来,也从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为寂寞,当神庙已经破碎,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叹息声也只成为无奈。
当翻开《千年一叹》,仿佛开启了我的旅程的大门,跟着余秋雨先生,探索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历史的翅膀最终没有穿越岁月的阻挡,在经历夜色的浓重之后,变得支离破碎,支撑着记忆中千年神话的情节和意境,艰难而执着,如蜗牛爬过的痕迹。
希腊是旅程的首站。抵达希腊时,看到辉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它,早已退出争夺辉煌的竞赛,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占据了整个瞳孔,希腊文明的中心是雅典,则它的背景性土壤理所当然是伯罗奔尼撒半岛,它地域广阔,生态落后。其中斯巴达人更是好战尚武,政治保守,把1个发达、进步、繁荣的雅典给活活拖垮了,这便是一切文明难以摆脱的悲剧,虽然太多的征战和***戮让王城也沦落为1个堡垒,但是它们留下那个永恒的坐标———奥林匹亚,它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并且延续着历史血缘,传承着文化伦理。
从希腊跨越到埃及,历史的车轮带着我们又去丈量这个文明故地的漫漫长途,大的三座、小的若干座的金字塔,还有那尊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雕像,让我觉得人类还是非常无知的,敬仰中,心中疑问成堆:如金字塔是怎样建成的?用什么工具?靠什么方式搬上去?建造这庞大的建筑需要多大的人口基数?种种问题人类全然不知,更神奇的是,现在从金字塔测得的各种数据吻合得不差分毫,面对这一串串问号,不由得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古埃及人的伟大,不过正因为这一连串问号所以吸引着一代代的后人前来膜拜、探索,去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还有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提到这些国家,也许脑中就会想到火药库,虽然它们的古文明也毫不逊色,波斯文明,巴比伦文明,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等就是最好的历史的证明,可是现在呢?留给后人的更多是战争、***戮、驱逐与奴役。犹太民族是古老而特殊的民族,但他们却遭遇着种族灭绝的劫难,二战期间被德国人屠***了六百万,其中一百五十万是犹太儿童,真是令人揪心的数字。这些地方压集了太多的历史情感和宗教情感,使这些地区空气令人难以呼吸,长久以来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巨大仇恨,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但愿他们都应该多一点遗忘,让往事如烟,然后搁置情结,用现代政治智慧设计出最理性的方略,只有把遗忘的遗忘了,历史才会从细密的皱纹里摆脱出来,回复自己刚健的轮廓。
“千禧之旅”的落脚点是印度和尼泊尔。这2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时时和中国有沟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的传入。但佛教在印度早已衰落,显得过于冷寂,余秋雨先生对于这种冷寂,又有点高兴,因为这倒是真实地传达了佛教创建之初的素朴状态,没有香烟缭绕,没有钟磬交鸣,没有佛像佛殿,没有信众如云,只有最智慧的理性语言,在这里淙淙流泻,本应该安静一点,简陋一点,藉以表明:世界3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本质上是1种智者文明,说起宗教,还应谈下河流,这次千禧之旅,从尼罗河到苏伊士运河,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到印度河、恒河,其中,恒河被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但是现在在恒河里,作者看到的是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也许余秋雨先生写得有点较劲有点沉重,但难道面对这一场人类的悲剧不应该思考思考吗?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起,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梵钟在何方,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千年一叹》引导我们踏进昔日的时空,享受快乐时思考那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原因,思索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细细品读,犹如经历一次次历史的洗礼,心中对自己现在拥有的生活充满了感激,中华文明虽然受到各种沉重的打击,但它的文化体系得以传承,并且不断发展。
拜读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起初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偶尔看到,便坚持要买回家了。这一本日记,伴随着些许泛黄照片,采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余秋雨先生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从希腊到埃及,从伊拉克到尼泊尔,等等等等。这几个月的历程给了我前所未有的感触。
说真的,阅读的时候好几次都湿了眼眶,总感觉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块历史文明创造的土地,我就好像和作者一样站在地面上,吸取着精华。我知道了文化的起源,知道了奥林匹克的诞生,知道了部分国家的贫瘠,知道了那一片的混乱,我总是不想把这本书讲得那么理性。笼统的告诉大家这本书讲的是作者游历各国的感受云云。我愿意感性地去阅读它,去理解它,去感受它,我也只能说千年一叹真的让我叹了一叹。
当余秋雨先生去爱情海的石柱上不顾警卫的虎视眈眈而去找拜伦的名字时,他却在石柱的稍低处发现了,突然觉得这个位置的签名完全可以代表拜伦当时的心情,低头以对神明,这是希腊的第一天,我觉得我像个钻头一样的,慢慢地慢慢地进文化的中心。“我希望巴特农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腊,如果在我死后回来,我一定复活。”一位叫曼考丽的文化部长用充满辛酸的声音去努力保住一个文明古国最后的尊严。这时候我就想到了那所谓的韩国,强行夺走了属于我们的文化,强词夺理的为自己解释,我想这真的会让一些学家复活吧,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最终在余秋雨先生从尼泊尔通向中国,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筑成的桥头,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体金字,篆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然后他在心底默念:祖国,今天我终于及时赶到。这回国的心情,想必很多留学在外的朋友们也会感受的到,我们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有大大小小的成功,也或许有不多不少的错误。但是我们每个人似乎等待的,就是回来的那一刻!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没有末,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在叹息之后的庆幸
——读《千年一叹》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看得我是口齿噙香,不忍辍卷。常常是随着余先生的妙笔神驰思往,精神徜徉。
跟着先生的脚步从雅典、埃及、走到了耶路撒冷、伊拉克、伊朗、约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文明的摧毁与陷落的确让我越读越理解了为何千年过后依然长叹,但是跟随着先生的叹息之后居然又有几多庆幸。
一幸我们生长在未中断的文明、和平的国度。先生此行的主旨就是在对比中思考探求中华文明的奥秘,在作者的行走途中,无论是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都曾经那么恢弘浩瀚,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而始终绵延,依照先生的分析,我们有五大独特的条件,我们何其幸运,生长在中华文明的怀抱下,而且是和平发展而日负影响力的国度。没有战火中的焦灼,没有看不懂古老文明的木然,没有文明一次次更迭践踏后流离失所,更没有躺在文明柱上的不思进取。正基于此,我们可以有闲有情的感慨下别的文明的生发史,感念一下自己的幸运,何其美好。
二幸越来越多的灵魂被中华文明浸染,同路客甚多。除了比较细致的读了本书,每个书友的留言笔记也都认真的思考,发现很多时候大家是灵魂相通,思想共感的,弘扬我们的文明,赞赏我们的文化,并深入的感知,正确的理解,同时最深沉的热爱我们国家。我们的文明虽没有被中断,但也饱受创伤,内乱不断,且遭受了严重的外来入侵,但中华文化的包容、博大,消逝了这一切伤疤,继续前行,赶路,并且在新的生机走过了十几个春秋。
三幸我能够读得此等好书,没有失之交臂。这本写于上个世纪末的书,很遗憾鄙陋如我,十几年之后才读到,但是一直执拗的认为,读书与交友一样,都是在刚刚好的时候遇见,中年如我,情感更加深沉,这几年的积累如我,对文化类的题材更加敏锐的感知,所以,于我恰恰是最好的遇见,何其幸也!
赞叹中华文明,热爱中华文明,就更应该身体力行的弘扬中华文明,我不可能拥有余老师那样的博学厚重,也没有那么引人入胜的文字功力,唯有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做一名学习者何传承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