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200字(4年级上册同步作文第三单元200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200字(4年级上册同步作文第三单元200字)

首页说明文更新时间:2024-11-16 16:36:19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200字(4年级上册同步作文第三单元200字)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200字【一】

大自然中给人们的启示太多了,没一件大自然的事中有一个令人意味深长的道理,瞧!这不又是给我们一个道理吗?

我看见地上有一小块面包,大约有小拇指的指甲这么大。突然一个微小的身影跑入我的眼帘,哦,是一只小蚂蚁啊!它想搬面包吗?一种有趣的好奇心让我决定再看下去!

小蚂蚁在小块面包边转了转,然后慢吞吞地走了。它要放弃了吗?我疑惑地想,但仔细地想也对,对小小的蚂蚁如何搬比自己大5,6倍的面包呢?在我刚想放弃观看的时候,一群微小的身影跑入我的眼帘,啊!来了5,6只小蚂蚁,它们一人搬一个角,小心翼翼地搬走了!

这件事告诉我们的启示我想大家也知道了一定跟团结合作有关,对:可见,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充满竞争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更加需要合作的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就是蚂蚁的启示,更是大自然的启示。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200字【二】

解答第1题,先要整体把握文意,明确第一段末句的几点意思对下文的作用,据此就能一举两得,揭开“顺序”和“结构”之谜。

第2题,解答①要弄清下定义和作诠释的根本区别,用换位法(主语与连同定语在内的宾语互换位置)加以鉴别,换后意思不变的是下定义,换后意思发生逻辑错误了,就是作诠释。解答②,目光要在“航空照片”、“飞机航拍”和“人工”上聚焦,并揣摩作者的用意,就不难看出意在用它们跟遥感卫星的工作效率用比较,以突出遥感卫星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解答第3题,只要扣住“仅”和“还”这两个副词,答案就会撩开面纱。

第4题,解答①要看到“一直”是与“长期以来”相照应的,便可揣摩出它对查找“内在原因”的难度之大起了强调作用。解答②,要联系上文理解,会很快排除A和B,却可能会在C和D中犹豫不决,但只要联系“长期以来”和“一直找不出”去揣摩,你就会觉得选C才是准确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200字【三】

今天,天刚下了一场蒙蒙细雨。我从菜园里找了一只很大的.蜗牛来回家细细观察。

蜗牛的壳是螺旋形的,还是右旋的,听说右旋的非常少见,但我家的蜗牛很特别,柔嫩的身体是半透明的,底部有一些弯曲的条纹,像海浪一样向头部冲击。蜗牛的嘴非常小,跟身体一样的颜色,要是不仔细观察,根本发现不了。我拿着放大镜继续观察,终于发现了蜗牛的眼睛长在触角的顶端,在细细的触角上有个小小的“黑珍珠”,这就是蜗牛的眼睛了。另外,蜗牛的触角还是一个探测器,用来察看前方的道路是否有危险,要是眼睛碰了一下什么东西,触角就会慢吞吞地缩回去,然后又伸出来。我把菜叶给它吃,可它却一动也不动的躲在“房子”里。第二天,我一起床来到蜗牛旁边,惊喜地发现菜叶被啃得一个洞一个洞的。我想:蜗牛是怎么吃菜叶的呢?

蜗牛的启示科学老师告诉我们,蜗牛大约有二千六百颗牙齿,吃东西一般都在夜深后吃的,吃东西时,先用牙齿把咬来的食物磨碎,再吃下去。

通过这次的观察,我明白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有更多发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200字【四】

“嗒——嗒——嗒”的下雨声伴随着秋姑娘来了。

秋姑娘把雨下得轻轻的,滴在脸上舒服极了!我们走进教室,一阵热闹,原来是老师要带大家去寻找秋姑娘的踪迹,进行树叶采集活动。我们踏上了路程,看,一座座山连绵不断,原来的绿衣已被染黄了,像黄山一般。到了目的地,我们分成四人小组分头行动,我看见了颜色像红薯、形状像地瓜的叶子,我们迅速采集。秋姑娘可真顽皮啊!把落叶都吹跑了,害得我们的收获实在是少。

“嗒——嗒——嗒”的雨声又响了起来,我们奔跑着,雨水在脸颊流淌,像母亲的手在轻抚。我们回来了,身上满是雨水。

坐在位置上,我拿出我的战利品仔细端详。看这片叶子,黄中带绿,两种颜色融为一体;这片叶子,紫色带粉,形状像一个仙桃,让人恨不得一口咬上去;这片叶子黄中带粉,颜色像黄桃,叶子上面还有许多斑点,像人们脸上长的雀斑。叶子的颜色、形状各种各样、大小不一。

开始做标本了,我们班好不热闹。我一边做一边哼起了歌,我先把体积较大的叶子放一堆,体积小的放另一堆。分好类后便用指甲小心翼翼地把标本膜撕下来,把有粘性的一面朝上,然后用剪刀剪开大叶子,剪成一个圆形贴上去做身体,一个半圆形做耳朵,黑色的小叶片做成亮晶晶的眼睛嵌在上面,用小枝条做它的小短腿,“啦——啦——啦,我的超级小老鼠做好了!”我高兴极了。

秋天的变化不止这一种,它还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此时,天上又下起了小雨……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200字【五】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这扇……”这首经典的《荷塘月色》回响在我的耳边。萤火虫,是梦幻的,是神奇的,它可以使人消除烦恼,同时它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

夜幕降临,当天边最后一缕夕阳也已藏进了山里,皎洁的月光遍撒大地,我和妈妈正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妈妈喊了一声:“看哪!是萤火虫!”我顺着妈妈的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路旁正有一只萤火虫在这儿翩翩起舞呢。荧火虫如同一盏煤油灯一般,照亮了三轮车小小的一部分。我轻轻地把它捉起来,生怕弄疼了它。我将它捧在手心里,它这虽然十分微弱的光芒,但照亮了我的小指头。

回到家后,我将萤火虫装进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它在瓶中爬来爬去,一次一次,它从来没有放弃过。我将瓶子放在我的床头,我看着闪闪的亮光,慢慢进入梦乡。早上醒来,我却发现,瓶子里的萤火虫已经不见了。我在家里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找过去,但也没有发现了。

也许,原来就是我们人类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动物生活,萤火虫不属于你我,是属于大自然的。让萤火虫的光芒照耀着大地吧!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200字【六】

在许多精彩的故事中,一个小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蜂鸟为什么会倒着飞?

故事是这样的,蜂鸟家族在大森林中是最庞大的一个家族,在十只鸟中有七八只都可能是蜂鸟。它们天天吸蜜、玩乐、争斗。令它们的首领骄傲的是,它的家族是森林中最团结的。但好景不长,一场森林大火打波了鸟类静谧的生活,大火无情火势越来越大,越烧越凶,鸟类们四处逃亡。蜂鸟的首领仗着自己的族群大得无边无际,便下令所有蜂鸟都要去扑火!一个个蜂鸟毫不畏惧地冲向熊熊烈火之中,但终究都被烧成了灰烬。有些蜂鸟惧怕了,有些蜂鸟逃掉了,有些蜂鸟则被烟熏得昏头昏脑,四处纷飞……终于,有一只蜂鸟开始倒着飞,动作虽然生硬,但它慢慢远离了死亡,就这样第二只、第三只、第四只……残存的蜂鸟都会倒着飞了,这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你走上了绝路时,退一步海阔天空。”至今,当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看到蜂鸟——这可爱的小精灵时,你会发现,它们竟真是倒着飞!

是啊,当我们和朋友吵架时,当我们不尊重他人时,当我们和父母出现代沟时,就应当想到:“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句道歉,一声问候,一份,都会让人心里充满温暖。

小小故事中竟包含着为人处事的大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使我终生受益!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200字【七】

人类从蜻蜓、鲸身上有所发现,而在人人讨厌的苍蝇身上竟然也有发明!昆虫学家研究发现,苍蝇的后翅退化成一对平衡棒。当它飞行时,平衡棒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可以调节翅膀的运动方向,是保持苍蝇身体平衡的导航仪。科学家据此原理研制成一代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大大改进了飞机的飞行性能,可使飞机自动停止危险的滚翻飞行,在机体强烈倾斜时还能自动恢复平衡,即使是飞机在最复杂的急转弯时也万无一失。

苍蝇的复眼包含4000个可独立成像的单眼,能看清几乎360、范围内的物体。在蝇眼的启示下,人们制成了由1329块小透镜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张高分辨率照片的蝇眼照像机,在军事、医学、航空、航天上被广泛应用。

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并能对数十种气味进行快速分析且可立即作出反应。科学家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把各种化学反应转变成电脉冲的方式,制成了十分灵敏的小型气体分析仪,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宇宙飞船、潜艇和矿井等场所来检测气体成分,使科研、生产的安全系数更为准确、可靠。

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200字【八】

世界上的动物形形色色同,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独特技巧。这些技巧不仅为自己的生存提供帮助,还启迪了人类去进行更多的发明创造。

苍蝇,一种常见的小昆虫。人们非常厌恶它。可是,它却有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它那双大大的眼睛。即使餐们轻轻地靠近它,在击打的时候它却一下子就飞走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苍蝇的眼睛是由四千多个小眼聚合而成,聚合成的大眼称为复眼,这些小眼几乎能看清楚范围360度的东西,所以它才能躲开攻击。人们根据苍蝇的眼睛的原理发明了蝇眼照相机,一次可照出一千多张相同的照片呢!

飞机,相信大家都坐过。一百多年前,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可随着飞行速度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其实,蜻蜓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防止翅膀抖动的关键是在翅膀末端的厚斑点。早知道这样,科学家们可以节省多少精力,避免多少悲剧呀!现在,设计师们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呢:通过蝙蝠发明雷达,通过电鱼发明伏特电池,通过萤火虫发明荧光灯……

动力是人类的老师,聪明的人类会从动物的特殊本领上获得灵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