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战中的故事:美军三军参谋长马歇尔亲自下令, 派一个八人小分队深入敌后, 将已在二战中死了三个哥哥的列兵瑞恩救回祖国。为了一个而可能牺牲八个, 值得么?不仅中国人会发出这种疑问,影片中的小分队成员莱宾也说:谁都有母亲,凭什么瑞恩妈妈的丧子之痛要比我妈重要?
导演斯皮尔伯格多次强调,他无意为了展示武力而血腥,“影片中的暴力镜头没有一处是无缘无故的”,本片所展现的一切都是现代战争的客观反映。事实也是如此,如果单以战争场景去衡量本片的好坏绝对有失偏颇,再逼真的效果充其量只停留在优秀军事科教片的范畴,并不能实现理性的飞跃和流芳百世,强大而富感染力的道德论题、仁义与爱、人性亮点与生存价值等才是本片的精华所在,八个救一个所引起的.广泛争议、观念对撞和道义救赎等,使本片持久而真诚地被推崇和难以忘怀。如果要选出一个本片中最难忘的镜头,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这样一个画面:一辆军方小车缓缓开近雷恩家,正在做家务的雷恩母亲悄然放下手中的活儿,当她面对走出车门的军官和牧师的时候,她的身体不由自主地瘫倒在地上......
《二战男孩逃生记》,一部具有冲击力的片子,无论是视觉还是心灵,都带给了我一次洗礼。在和平的年代人们追求幸福、在战争的年代生存就是最大的奢望,主人公一路走来历经艰险与苦难,不得不佩服犹太人优良的民族血统,骨子里的坚韧与聪慧,也难怪现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占了多数。
具体我不清楚是谁发起的“优劣民族”之分,只是觉得好残忍,用尽一切手段达到所谓的卑劣目的,在残忍面前不分老幼,纳粹的眼里只有“优胜劣汰”,对一个民族的迫害,麻木不仁、可以说丧心病狂。
一个人的存在,一个民族就有了希望。主人公尤莱克的坚韧睿智,深深地打动了我,观影途中有几次都不想再看下去,不是片子的质量差,而是我看的揪心,当我换位置自己是尤莱克的时候,心里打了个盹,我想如果我是他,也许我不会那么幸运,每一次都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片子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尤莱克一路上遇到的各色人物,都教会了他成长,片子中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饱满,暗示传递给我们生的希望,虽然不幸的尤莱克失去了一只手臂,但是他的心更加坚强了。不是吗?有开始自暴自弃到接受适应,一步一步都让人倍感温馨。
片子中打死尤莱克小狗的可能就是救下尤莱克的那个善良女人的丈夫与儿子。记得片子中那女人说道“这是我儿子的鞋子,他现在可能穿不了”,儿子的镜头是“我也有一双和你一样的鞋子”,镜头慢慢推进时我以为是有了希望,但灾难才刚刚开始,为了庇佑尤莱克,善良的女人的家被纳粹烧了个精光,当我看到女人在纳粹走过后,救出尤莱克,与他相拥的那个镜头,我的感受是温暖。尤莱克时刻铭记不能暴露自己犹太人的身份,用各种方法掩饰,为了保全性命,最后当希望真正接近的那一刻他还是挣扎着不能相信。在困窘的日子里磨光了所有希望,当希望降临的时候不知如何分辨的惶恐。
片子途中也有遇到过贪婪的人为了赏钱,假装好人,一路把尤莱克送进了昏无天日的监牢,尤莱克用尽力气逃出了指挥官的魔掌。一路上鞋子破出了洞,在雪地里、冰水中坚难行走,失去双臂后为了活着的信念一路给人家做短工,为了生存我想尤莱克绞尽脑汁,让人们看到了他对生的渴望与期盼。
影片的尾声战争胜利,尤莱克回到了熟悉的家乡,眼前的一切“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荒凉落寞的家里没有了往昔的温馨与欢乐,眼前的一切让尤莱克潸然泪下,放声的嚎啕大哭,终于主人公心中的一切得到了有力的宣泄,那一刻其实他也是孤独的!镜头一闪到了一片沙滩,出现了一个断臂的老者,镜头前的他慈祥安宁,没错,这就是老年的尤莱克幸福温馨的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一个温馨的结尾,使影片在一片欢乐祥和中完美落幕。与《美丽人生》相比我觉得这样具有历史题材性的影片所表达的情与爱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体会、慢慢感悟现世的美好与不易。
XX年暑假,即将步入大四的我不得不为毕业后的出路做打算。我仔细审视了自身的情况:我热爱所学的电影专业,如想从事相关行业,凭现在学历肯定不够,必须考研。经过综合考虑,我最终报考了中国电影资料馆。
由于考本专业,觉得自己很占优势,所以在备考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个暑假过去了,复习的进度还是没有任何实质的进展。开学后,论文答辩、实习、聚餐……一系列的活动更是让我把备考忘到了九霄云外。一直到10月份,我还没有系统地复习完一轮。
英语是我考研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我把最后两个月的时间都给了英语,认真复习,踏实准备,不为高分,但求过线。可问题还是出在了这里:因为过度紧张和不自信,考英语的那三个小时,我不停翻着手中的试卷,却无法看清楚一个单词。考完我就知道这次八成没戏了,但心里还是泛着一丝侥幸。
成绩下来了:总分过线,英语仅差一分,我就这样被梦想拒之门外。看着自己优异的专业课成绩,我怎能甘心?明年再战,这是我当时脑中的第一个想法。
转眼大学就要毕业了,看到一些考研失利的朋友纷纷找到工作,我的心里也起了涟漪。是啊,年龄也不小了,怎么好意思大学毕业了还让父母养着?在朋友的劝说下我也投了几份简历,但都没往心里去。正当我收拾行囊准备进京租房子复习的时候,有家4A广告公司给我打来了电话。我感到惊喜万分,这是家含金量很高的公司,在这里工作一年就相当于给自己镀一层金!家里也为此炸开了锅,家长觉得实践最重要,建议我先去工作,朋友说刚出校园,就应该进社会磨练一下自己的心智。迫于各种压力,我选择了参加工作。心里想着即便这样也是可以复习的,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工作再辛苦,还是要利用好每天的空闲时间来复习。
在我最初的计划中,每天早起一小时背单词,晚上下班回家后去附近的大学自习到11点,周六日可以像普通考生那样在自习室复习一整天。可是工作的日子远比我想象中要难。且不说工作量的巨大,光每天挤公交上下班就是一件耗时耗神的力气活,每晚下班后8点才到家,自习的计划也化为泡影,而且4A公司经常要求加班,周末的复习时间也不能保证了。
考研的决心已经消磨殆尽,零零散散地看书、做题,根本没有任何效果,以这样的状态去,结果只能比“一战”更糟。休息日去高校上自习,看着周围全力以赴的应届生,我的心中满是羡慕。也想过辞职全身心备考,但来自各方的压力让我不敢孤注一掷。当努力学习却学不进的时候,心里满是酸涩,我同情我的梦想,也许一切也就只能到此了,在无数个加班的夜晚我都动了放弃的念头。
XX年的考研报名,我没敢参加。转眼一年过去了,我虽然不甘心,却无力改变,我甚至不敢跟任何人再提起考研的事情,害怕得到的回应是质疑,是反对。心里没有任何期待的感觉好可怕,整个人犹如平静的死海,每天麻木的工作、生活,没有激情和动力。
XX年10月底,考研报名截止日前的最后两天,我在网上认识了已经报名的林林。他报考的正是我一战失利时报考的资料馆,这一次他也是“二战”。林林对电影的痴迷始于大学,他在校期间参加了很多DV短片的拍摄,大四那年决定从原本的计算机专业跨考到电影学。由于跨校跨专业,一战的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虽然如此,林林从来没有放弃他的电影梦,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复习,父母的不支持、女友的不理解都成了他路上的极大障碍。报名前不久,女友终于支撑不住同他分手。面对这种变故,林林消沉了几天,但很快他就从伤痛中走出来,打起精神继续投入复习中,他说志同道合的女朋友可以再找,但机会错过可就永失梦想了。他的执着唤起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个久远的想法,禁不住向他袒露了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谈到了前一年的放弃,也表达了自己对是否要参加2013年研考的犹豫。听完我半是尴尬半是无助的倾诉,他只说了一句话:“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你不去试试,永远没有机会知道自己行不行!”
永远没有机会!我以为自己快要淡忘了,可这几个字还是戳痛了我久藏于心的禁忌。林林的话带给我极大的鼓舞,我开始清晰地意识到,如果就此放弃,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再有机会接近我的电影梦了。当晚我翻出了已经封存打包的.专业书和笔记,一页一页地看:那些红笔画下的痕迹,那些重点篇章的折痕,还有那些吃饭时滴落的油渍……曾经的考研岁月一点一滴地在我的心底铺展开来,谁都知道我喜欢每天晚上站在走廊里背书,冻得手脚冰凉、浑身发抖却依旧大声背诵着《中国电影史》;谁都知道我是自习室里最乐观的那个考生,总是在安慰着那些处于紧张焦虑中的战友;谁都知道我不爱去食堂吃饭,其实那是因为我总是把一天的饭带足,边吃边背知识点;谁都知道我最喜欢没心没肺的大笑,似乎我总是在快乐考研,没有压力,其实谁也不知道我在考研结束以后,连着三天都做了同样的梦:我面对一份试卷,上面没有一道题是我见过的。我愤书疾笔,一边答题一边流泪,一如现在,心中满满的全是绝望与不甘……那一刻,我感到全身的血液在澎湃地翻涌,肩膀在不能自已地颤抖着。我明白,我在承受梦想的责备。
听着《最初的梦想》,那句“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在耳畔久久回荡,在那个微凉的夜,我噙着热泪完成了XX年研考的网上报名。天一亮,我努力睁开着红肿的眼睛去公司辞了职。回来的路上,我终于可以畅快淋漓地放声大笑,我从来没有那么清醒、坚定过,梦想就如同那颗最甜的樱桃,触手可及。
考研是一场孤独和绝望的旅程,光有不服输的信念和孤注一掷的勇气是不够的。等我完成工作的交接,生活费与房租的分配,还有各种杂七杂八事情的处理,一切安排就绪已经到了11月下旬。由于只剩一个多月的时间准备考研了,整个12月,我几乎做到了拼命的极限。
在这个月里,我喝掉了2箱红牛,3箱六个核桃,4盒咖啡,平均每天睡三四个小时。每天天不亮就会爬起来,由于担心睡眠不足会犯困,起床后就先灌上一瓶红牛和两包咖啡,上午背一上午专业课,午休的时间从来舍不得去睡,基本都是边吃饭边做政治模拟题,一到下午两点,我就按照考研英语的时间去模考,在红牛和咖啡的帮助下强打起精神来做英语真题,等复习到晚上12点有些困意了,就再拿咖啡顶着,一直坚持到凌晨两三点。这么坚持到后半期,我已经胃痛到夜里睡不着觉了。由于时间紧迫,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浪费在自我怀疑上了,每天都会崩溃到流泪,每天都有那么一会儿实在坚持不下去。很多时候,我强打起精神看书,大声朗读着讲义笔记,恐惧的泪水却在不知不觉间布满整个脸庞。最终平复我内心那份焦虑的还是我对梦想的笃定,为梦想花光几乎是最后一丝力气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却出奇地平静,我知道她要来了。
初试、复试、录取,真正重返考场,日子竟这么轻描淡写地过来了。天道酬勤,水到渠成,我从未想到梦想的实现竟可以如此云淡风轻,我也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后学生时代尴尬、犹疑、艰苦的考研往事。
因为你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才有如今的模样。
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世界上99%的人都极其愚蠢。勿感冒犯,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和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我,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我们有着平庸的头脑,做着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的劳动,以此应付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还在不停地抱怨世界给我们的太少。
而剩下1%的人,或者更少,他们是这个世界前进的真正的源动力。而他们,从不关心这个世界剩下的其他部分。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天才。GENIUS
天才也许不是什么好事,至少对他们本人来说。《模仿游戏》或是其他很多作品已经有了这样的描述:与众不同的人,常常受到不同程度的侮辱,怀疑,鄙视和伤害。
为什么?
人类惧怕和自己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制定了这样那样的规定。因为大多数人穿一样的校服,不穿就是邪恶的。因为大多数人是异性恋,所以同性恋是邪恶的。因为大多数人都应该结婚,所以不结婚是邪恶的。
etc.
正如片头那个小哥。
我可是拿了XX奖的,他笑着说,两次。
这只不过更是证明了他只是99%愚蠢者中的一个。
因为天才是不会跟别人比较的。天才只会专注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天才甚至不会关注做的东西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多么震撼的作用:他们从来就不是为了名誉,金钱或者任何普通人梦想的东西而工作的。他们只为满足自己内心而工作。
而他们的成果,只是顺便地,或是拯救了世界,或是让人类前进了一大步。
看到片尾的时候我一直不停地在抹眼泪。
在绝大多数时候害死天才的是我们,愚蠢的普通人们。我们害怕,我们恐惧,我们不能接受和自己不一样的人。
影片给了一个和我预想的不一样的结局,原本在看电影之前,我想我在看到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的时候,一定会泣不成声。
幸好导演放过了我,但出现的那几行字,也让我平静了好一会才能走出电影院。
"图灵逝世时年仅四十一岁”。
我所从事的专业叫做交互设计,和许许多多专业一样建立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上。
没有图灵,我现在可能还需要拿着尺规作图,或者用几十张纸日以继夜地画手稿。
想想看,如果他没有遭到那么多的迫害,可以一直安心地做他的研究,家用计算机出现的'日子不知道要早多少年。
但是已经没有也许了。图灵的英年早逝,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而你知道他的工作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吗,
14 million。 一千四百万人,因为图灵的贡献,得以保全自己的生命。
不禁想到至今还流传在网络上的恐同言论,又或是一些“我可以理解同性恋,但我不接受我的家人是同性恋”,之类的blablabla。
很好,我但愿你的家人里不会有图灵这样的天才,否则人类又要往后退一大步。
我希望大家一起善待我们身边的天才,
他们会有很多这样那样让人看不惯的地方。不善于交际和沟通,行为奇奇怪怪出格,很多时候不能忍受。但也许他们中就有图灵那样的人。
我们对不一样的部分要给予最大的善意。那样智慧的大脑不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而我们在未来每一天可以享受到的所有东西,都来自于这些天才们。
向和图灵一样遭受过这样那样迫害的天才们致敬。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