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无声无息地从脸颊滑落;
花,似乎在凄凉地讲述着什么;
心,被封建之笼牢牢困住;
爱,终成为男女之间空相思。
——题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就是《红楼梦》的开卷词,它讲述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
黛玉与宝玉既然在冥冥之中注定要来相遇,以来报上辈子的灌溉之恩,为何终要分离呢?黛玉的眼泪在死之前都快流干了,也未能把上辈子之恩报完吧……
既然报不完,为何不让他们长相厮守呢?“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逝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云两不知。”这暗示了黛玉一生的坎坷和她的多愁善感,不是吗?
黛玉清高孤傲,多愁善感,可是,这些都是因为封建社会呀!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贾家人的心目中只有宝钗才是最完美的儿媳,而宝钗做了宝玉的妻子,只不过是因为贾府势力强罢了,从未想过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爱!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仅是晴雯的悲剧,也是黛玉的悲剧,她为爱情熬尽了最后一滴眼泪,也没有和宝玉结成良缘,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有多少男女成了牺牲品?
宝钗,只不过是顺从于封建社会思想罢了,为什么她有那们多人支持呢?宝玉喜于女子打交道,他爱女子广泛,并未让黛玉知道,她才是宝玉心中的唯一。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是呀!为何已注定要分离,却还要相遇呢?
林间,黛玉悲怆的歌声又传了出来……
看完《红楼梦》,我没有记下那块无情的宝玉,也没有记下宁府被抄后的凄凉景象,更没有记下十二金钗的美貌,惟一让我记住的,是林黛玉那一次次悲苦的眼泪。
望着那一行行文字,想象着她当时的悲凉景象,心中不禁生起一丝怜悯。黛玉是不幸的,父母双双早亡,使她得不到亲情,也为她日后的多愁善感深深地埋下了根子。然而她又是幸运的,贾母的关爱,宝玉的痴情安抚着她那颗受伤的心灵。黛玉的眼泪,给我以很深的印象,似乎一年到头,她都在流泪,为自己,为亲情,更多的是为宝玉而流。正当二人的感情越来越深时,宝钗的出现就像是一块大石头,无情地将他们隔开了。宝钗能言善辩,憨厚大方,难道这就是日后太太们喜爱她的原因吗?黛玉悲观多情,体弱多病,难道这就是太太们排挤她的原因吗?我为黛玉不平,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女子却得不到别人的赏识,到头来只能自己咽下爱的`苦果?
宝玉曾经说过:“女儿是水做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黛玉就是最闪亮的一滴水。虽然能言善辩比不上宝钗,但又能说明些什么呢?论相貌,黛玉貌若天仙,宝钗却远远比不上;论才学,宝钗豪放,而黛玉伤感,其实,黛玉胜宝钗一筹,只不过,宝钗表现在口上,而黛玉隐藏在心里。“冷月无声葬花魂”,又有几人知道,这正是黛玉发自内心的感受。确实,黛玉是悲观的,甚至会将落下的桃花埋葬,从中足以看出黛玉的苦楚,只不过,她不敢表达出来罢了。她从不将自己与别人平等看待,甚至自嘲为“居人篱下”,有人认为,那不过是她思念故乡罢了,可是谁又能领会更深层的含义。
从小失去双亲,这失去的何止父母而已,父母的关爱与幸福的生活也随之烟消云散。亲情是什么也弥补不了的,在黛玉心里,贾母的疼爱、宝玉的关怀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她清楚自己的地位,她明白自己的未来。只可惜命运与她开了一个玩笑,正当她理解一切时,却惟一遗忘了自己与宝玉的爱。本以为能够顺利得到,从中获取快乐,却不曾想到,太太们的极力排挤,使得她失去了本该到手的爱,失去了惟一的希望。怪不得,在她病重时,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对老太太吐露了自己的感情:“您白疼我了!”如此令人震惊的话,就连老太太也未曾料到。直到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了一些,可惜为时已晚,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或许是因为感情,黛玉对人总是具备戒心,甚至对自己的贴身丫鬟也万分猜疑。可她那里知道,正是因为那一次次的猜疑,一次次的犹豫断送了她那光明的前景,使她坠入痛苦的爱河,却无法自拔。对宝玉的戒心,黛玉日益加增,以至于日后引起一场又一场风波,使太太们深为不悦,对她极力排挤。既然有选择,那就得执着地跟下去,何必猜疑呢?更何况,宝玉是一片赤诚,为何又不肯接受呢?无数次,我为黛玉惋惜,如果她当初改变一些,哪怕是一点点,也许,结局就不会那样凄惨了。可是这样就说明黛玉是胆小的吗?不。临死前,黛玉满怀悲痛,毅然将宝玉送的手帕连同自己的诗稿一同烧了,也算是断了与宝玉的一片痴情。多么刚强的女子!如此做法,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在真相大白后,没有埋怨,也没有眼泪,她只是用焚稿来表达自己对宝玉的怨恨。
年复一年,黛玉用自己的眼泪谱写了自己的一生,也用自己的眼泪为自己流下了无尽的遗憾。水一般的灵性,纯真而善良的心造就了这位不平凡的女子,经历了爱与恨的交情,品味了甜与苦的滋味,到头来,却只是红楼梦一场。
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正册双首之一,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身魂,荣府么女贾敏与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独生女,贾母的外孙女,贾宝玉的姑表妹、恋人、知己,贾府通称林姑娘。
她有着绝世的美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除了美貌她还有着别人没有的性格。她性格中最显著也是最特别的就是她的敏感。有人评价她是“一手一个药坛子,一手一个醋坛子”,比如周瑞家的奉薛姨妈之命送宫花。从行走路线上看,本是顺道一路走来,最后才到黛玉那儿,走到哪儿送到哪儿。凤姐、迎春姊妹、黛玉,没有先后顺序可言;再从宫花来看,十二枝宫花,样式可能有别,但材质应完全一样,工艺也应相同,都是上品,没有孰优孰劣。送给迎、探、惜时,都是她们的丫头收的,送给凤姐四枝,也是平儿打开匣子拿的,凤姐看后又还回两枝,命:“送到那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此前未有人挑挑拣拣。送给黛玉时,虽只剩下两枝,但并不是她们挑剩下的。可黛玉得知凤姐及三位姑娘都有了时,便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她又是一个极其细心的人,不管是做事还是干嘛,都会十分认真细致比如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的谨慎小心。
薛宝钗对林黛玉的评价: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因为林黛玉那特殊的性格,再加上心病重,所以死的很凄凉,令人惋惜。
“唉,和朋友吵架真是烦,还是去图书馆解解气吧。”我边想边朝图书馆走去。“四大名著还没看完呢,先从红楼梦开始吧!”听别人这么一说,我也拿了一本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这时,书里忽然闪出一道金光,把我吸了进去,只觉一阵天旋地转,触目所及竟是一条彩虹隧道。这条彩虹隧道把我传送到了一个陌生世界的上空,便马上消失了,我重重地摔了下去。
“哎哟,痛死了!什么嘛!”我抱怨道。咦,这是什么地方?清澈的水池,碧绿的大树,散发芳香的花朵,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物,这不是大观园吗?不会吧,我揉了揉眼睛,居然是真的!
这时,我看见了一位面容清秀的姑娘,正朝我款款走来。是林黛玉!我激动得愣在原地,而林黛玉却走到了我的身边,轻轻将我扶起,朱唇微启,柔声问道:“你是谁?为什么会在这里?”我这才回过神来,将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真是盛世美颜呢,比那插图上的还要美上千百倍。
这时林黛玉又接着说:“子诒,你若遇到什么心烦的事情,可与我诉说。”我摇摇头说:“唉!我最好的朋友现在总是针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我去找她,她居然说讨厌我,我说了她几句就走了。”林黛玉听完,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应当体谅她,很有可能她这几天是心情不好,想想之前她对你多好,或许你们都有错,去道歉吧。”
这时又是一道金光,我被传送了回去,想到刚才林黛玉的一番话,我立即冲出图书馆,向好朋友的家跑去……
林黛玉,大家都知道吧?她就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是个体弱多病的代表。而我,虽然不及林黛玉那般娇弱,但也算是个“林黛玉第二”。
记得六岁的那天,不知怎么的,我吃不下饭,总想睡觉,眼皮直打架。妈妈觉得我不对劲儿,便拿温度计给我量量。真是不量不知道,一量吓一跳——我高烧竟有42度!妈妈吃一惊,立刻带我上诊所。可是,那儿的医生却摇摇头,无奈地说:“不行,烧得太厉害。”没办法,妈妈只好带着我四处奔波,累得快散架,才在人民医院找到落脚点。
挂完号,妈妈就带着我去打针。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置后,妈妈就帮我干这干那,嘘寒问暖,好像我是个弱不禁风的娇小姐似的。不一会儿,护士来。看着护士手中那又细又尖、闪着寒光的针头,我不禁害怕起来,拉着妈妈死活不肯打针。可是,我毕竟“寡不敌众”,还是被迫把手伸出去。当那冰冷的针尖触到我的手背时,我也不管有没有开始扎,就放声大哭起来:“哇哇——”折腾好一会儿,我终于勉强打完针。妈妈就我是胆小鬼,一个十足的林黛玉。当时,我也不清楚林黛玉是谁,只是一个劲儿地啜泣着。
也不知过多久,妈妈告诉我说:“医生说,你得住院。”住院?我挺新奇。可妈妈刚把我领到病房,一股浓浓的中药味儿就扑鼻而来,很难闻。我马上打起退堂鼓:“妈妈我不住院!”妈妈当然不同意。可她竟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终于勉为其难地点点头。最后,我还是在晕乎乎的陪伴中回到家……
唉,生病可真是赔夫人又折兵呀!我得多多锻炼自己,把身体练得棒棒的,让“林黛玉”变成小超人!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难平。——题记
她,虽生得标致但病魔缠身。
在众人眼中,她年貌虽小,但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但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在宝玉眼中,她更是与众不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样标致的外貌却带着难缠的病魔,正是她悲惨结局的预兆。
她,虽身处豪门但内心凄凉。
母亲的瘁然离世给她带来了无尽的伤痛,寄人篱下又不能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必须恪守贾府的各种烦琐的礼节。这种矛盾的境遇使她变得愈来愈抑郁,觉得大观园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吟出“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这种催人泪下的诗句。她独自过着的凄凉的生活由此也可见一斑。
她,虽深得宝玉爱怜但最终还是未得圆满。
她独自对着菊花低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从这足以窥见她对宝玉的期望,并非只是局限于是一位伴随左右的如意郎君,更是一个在茫茫尘俗中可以“偕隐”的“知心”者。但在贾府这种等级森严的地方,这种想法被视为天真,最后宝玉还是娶了宝钗,她只落得个遗憾而去的结局。她最后那一句“宝玉,宝玉,你好……”包含了全部的惨痛含意。
被封建的礼教束缚,个性得不到释放,想要飞翔却总被困在桎梏中,最后只落个含泪而逝。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一个悲剧性人物——林黛玉。
凝望着这令人心碎的美丽,思绪万千。
你有着韶华容颜,却也有娇袭之病。常沉想于心中的愁绪,黯然感伤。独自娴卧于榻上,清冷的月光斜洒进闺中,又为其平添了几分凄寥,你望着空幽幽的夜色不禁又垂下几滴泪来,回想起日中对宝玉的话儿,后悔自己的造次,伤了宝玉的心,还堵气把穗儿也剪了,再想让他戴有如何是好。泪珠儿伴着无发释怀的心思,濡湿了衣襟。你又怎知“一个在潇湘馆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吟”。纵使知晓却怎奈何“终需化”的悲凉,扑朔朔的晶莹里又隐殁了你多少的叹息,化作一片云淡风清,了无踪影。
犹记得你身着素衣,扛一把花锄,将满地的落红细装于绢袋中,你不忍它们随水而去,也将自己的痴情埋进土下,与粉嫩的花瓣化作他年的春泥。你伫立良久,面对小小的花冢,轻声呜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可你又仿佛预知那心碎的结局,悲叹那“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静默。当你又面对池中残荷,淡淡吟咏“冷月葬花魂”,悲哀婉转,促人泪下,彼时连万物都声声悲泣。你望着凄迷的夜色,泪珠儿又不知滚下多少滴。流水落花春去之时,你也到了该回去的时候,看着心里想的人儿与他人成婚,你痴痴的笑了,笑得是那样惨白,鲜血渗湿的帕子,是郁积了多年的心事,将所有的情稿一张张散入熊熊的火盆中,烧尽了所有的情丝。你目光怔怔,看着所有的痴情灰飞烟灭的消逝,静静的。行将即逝,没有人来探望,没有人来寻问病情,只有一个紫鹃为你垂泪,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孤傲的美丽,无须任何华彩来点染,单单这素色就令人心碎了。可那边金碧辉煌正待取亲,这边却冷冷清清待归西天,终究“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林黛玉,你生的太美,遭天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的你,葬尽了所有的痴病,你虽泪洒归天,却留给人无限的回味。你虽破碎,但仍美丽。哀惋你韶华的消散,不忍你断情西归,你来时美,去时更美。你的素雅,才情灿烂了黑夜,温柔了世界。
回味红楼,眼前仿佛浮现起她的一颦一笑。黛玉的敏感、忧郁、孤芳自怜,何不曾每分每秒牵动着读者的思绪呢?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便是黛玉初到贾府,她给予宝玉的第一印象。身世飘零造成了黛玉忧郁、多愁善感,黛玉的孩提时遭受过离丧之痛,她写的诗常表达出她伤悼双亲的哀叹之感。在七十回中黛玉也曾作“漂泊亦如人命运”,由此比喻自己的一生无依无靠。
可黛玉为何多泪呢?孤苦伶仃的身世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她时常孤凄悲凉。而使她流泪最多者,莫过于与宝玉的爱情。终日以泪洗脸,泪中含泪含悲含恨含爱含苦,当她再也没有一滴泪水时,唯有泪尽夭亡,断魂逝去……
历来谈及黛玉性格的特点时,都少不了提及她的敏感多疑。这便由细枝末节中便能看出端倪。如“周瑞家分送宫花”,当时收到宫花的人无不谢过,唯有黛玉却开口问:“是单独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答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林姑娘的了。”黛玉便摆出轻蔑的样子,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的也不给我。”周瑞家听了,一声不吭。一般人看到这里,便会觉得黛玉小气敏感了,这么斤斤计较。
追溯到当年初入贾府,黛玉便步步留心,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看到这里,大家都或许不喜欢黛玉。可偏偏正因如此,我却对黛玉颇为喜爱,对她尤为怜惜。作为一个女子,其实保留最真的一面是重要的,她或许没有宝钗的聪慧,因为有缺点,宝玉与她相处时没距离感。
黛玉极具诗才。她写诗读诗,为诗咏叹、慨然。黛玉的诗里字里行间流露出孤傲高洁的性情。
红楼最终结果,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却是令人感到惋惜。伊人已逝,君随之看破红尘。黛玉小气,说话刻薄,经常发脾气。做了那么多却是为了宝玉一人。泪水,也只是最后捍卫爱情的工具了。
冷冬暖阳下,手执一本红楼,听闻黛玉凄美的悲欢离歌的人生,为之滴下一颗晶莹泪。心里浮现出一词便是自古的“红颜薄命”。
虽书已看尽,而黛玉的故事却在心中扎根。黛玉逝世,宝玉出家。每次看到这里,却颇想把书往前翻弄,再次回想黛玉初入贾府之片段。
正因为此书,让我为黛玉的情感在心中纠理缠绕了千回,至今忆起,便也是牵肠挂肚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